美國仍有優勢 卻無法否定中國經濟和封殺俄國能源 

湯名暉 2022年04月03日 07:00:00
唯有讓俄國持續在民族主義上鑽牛角尖,才能讓美國重新團結歐亞大陸兩側盟邦,迫使中國面對地緣政治的兩難困境。(美聯社)

唯有讓俄國持續在民族主義上鑽牛角尖,才能讓美國重新團結歐亞大陸兩側盟邦,迫使中國面對地緣政治的兩難困境。(美聯社)

烏俄戰事第五輪停戰會談初露曙光,兩國對於停戰條件已出現初步共識。俄羅斯允諾,減少在烏國境內軍事活動,不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烏克蘭則是願意接受成為「中立國」,不加入任何軍事聯盟,不讓外國駐軍,對於克里米亞主權設立15年評估期。然而,俄羅斯對於烏東地區的堅持,猶如18世紀七年戰爭的普魯士,執著於西里西亞地區(Silesia)。由於俄羅斯對烏東地區的控制攸關民族尊嚴與核心利益,此一未解的事端為戰後的世界秩序埋下隱憂。

 

然而,這份不穩定性與隱憂卻也是美國重塑國際秩序的關鍵,唯有讓俄國持續在民族主義上鑽牛角尖,才能讓美國重新團結歐亞大陸兩側盟邦,迫使中國面對地緣政治的兩難困境,更使歐盟在國防增長、難民問題、社福政策的不等邊三角難題中尋求美國支持作為解方。印度雖意圖在美俄兩方左右逢源,但從結果上來看,無論是從美國或俄國得到好處,最終都能制衡中國,讓美國取得完美的離岸平衡優勢。這個現象非是由於任何人為預謀或算計,而是歷史上霸權國家基於理性所選擇的軌跡,更是霸權國家在賽局下得以贏者全拿的必然。

 

歷史境遇何其相似,美國重塑戰後秩序的藍圖宛如承繼不列顛歷史傳統,彷彿重現七年戰爭時英國的離岸平衡思維。英國透過各方利益的不平衡創造議題,使得歐洲大陸上各國不得不看英國臉色,而歐陸的戰火與損害隔絕於海洋之外,而本國絲毫不傷,這段歷史為現實主義學者津津樂道,更被海權研究者所稱是。但從人類歷史文明演進的角度來看,人文與歷史的進程卻與三個世紀前無異,即使走進資訊時代,AI科技與量子物理已為人類開啟新章,科技雖能改變戰爭型態與國家權力的質性,影響國際權力的變遷,卻未能動搖國家理性與現實主義本質。

 

美國維持國際秩序的基礎

 

俄國飽受制裁但由來已久,十數年的民困國疲仍不減歐亞主義所鼓動的「新俄羅斯夢」,戰後的俄國惟有更讓利予中印,以及伊朗和敘利亞等反美國家,藉由穩固歐亞大陸心臟地帶來維持內線優勢。盧布再成壁紙也非俄羅斯人的新鮮事,OPEC+拒絕排除俄國的舉措更顯示其作為全球能源供給的要角,即使挑戰國際秩序受挫,也難減俄國作為全球能源和糧食供給者的議價能力,況且全球惟有美俄能實現糧食和能源自給,且中國和印度都期待俄國滯銷的油氣能有更好的條件。雖然短期內俄國難再興風,但仍能保有國際事務一定的話語權,至少在朝鮮對導彈試驗躍躍欲試之時,美國仍需要中俄共同開啟六方會談。

 

歐盟離前線戰場最近,現下已感受到人道問題帶來排山倒海的壓力,前一波四百萬的敘利亞難民尚未完全安置完畢,文化與社群的融合發展也未如預期,幾乎等量的烏克蘭難民又成為各國的裂痕。西歐國家在保證國防增長的同時還得確保社福政策,東歐國家經濟自顧不暇之際,只能仰賴美國進駐的精銳十萬之師。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第一線國防壓力,使得導致匈牙利率先反對制裁俄國,即使是強國的德國也未能統一國內意見,德東的路納煉油廠、PCK施威特煉油廠仍持續按照合約採用俄國油品。

 

美國的制裁雖未能成風雷之勢,甚至歐盟內部成員與利益團體還有不同程度的觀望,但是美國的國防工業在未來十年仍將有可觀的訂單,烏俄戰事成效卓越的反裝甲飛彈、無人機、資料鏈與資通訊終端,將成為美國高科技與軍工業者增長的重要基礎,未來影響國際政治的關鍵科技仍由美國主導,也將是美國持續維持國際秩序的重要基礎。

 

中國微妙的態度轉折,更突現出中俄關係未能盡信彼此的囚徒困境,中國在冬奧時所宣稱的「中俄友誼沒有止境」,近日被秦剛新添加「合作有底線」的但書。中國需要俄國來平衡美國,卻又不能因俄國失去歐洲市場,兩國之間的地緣困境和歷史問題仍植於這一代領導人的成長記憶之中。但放任俄國遭受國際圍堵,俄印在安全與科技的交流只會越加熱絡,且中國也不具備腹背受敵的條件。拜習會後美國重新審視「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並且重新豁免352項中國商品關稅的舉動,更成功促使中國態度趨於正面。

 

中國在烏惡戰事上微妙的態度轉折,突現出中俄關係未能盡信彼此的囚徒困境。(美聯社)

 

對台灣影響深遠

 

回首18世紀,美國所採用的模式和當時英國點撥歐陸如出一轍,美國在經濟上提供誘因給中國,設計一系列的地緣政治難題讓中國的注意力回歸區域問題,讓中國獨自在歐亞大陸上面對俄印,在東南沿海面對日韓與台灣,將中國侷限為半個強權。但美國這套劇本的最大變數也是在烏俄戰爭,若中國提出規模宏大的烏克蘭和歐洲的重建計畫,歐洲各國有可能選擇安全靠美國,經濟選中國的務實方案。中國畢竟是歐盟最大貿易夥伴,而快速重建的歐洲也有助中國制衡俄國,仍需審慎看待此一刻可能性。

 

美國為回應烏俄戰事,精兵悍將投入東歐的影響不只是人員和數字上的呈現,轉移的軍事資源和預算對印太地區將有立即性影響。美國2023年的國防預算案最終目標可能是8,750億美元,朝向增長5%的目標。但美國將淘汰F-22、E-3預警機、巡洋艦和登陸艦等海空軍系統載台,更減少對F-35的採購,將直接影響以海空場域為主的印太地區。特別是F-22對解放軍空軍的壓制力仍有世代優勢,預警機和巡洋艦更是航空母艦戰鬥群戰區管制之所必需,登陸艦更是登陸支援的必要載具,對於台灣的影響更是巨大。

 

回顧近年美國要求台灣增加不對稱戰力,同時要求印太盟邦加強自身防衛能力的論述,非是對地區安全承諾的正面舉措。雖然也有一說美國將預算專注於新一代軍用AI系統與先進武器的研發,以應對中俄先進武器的可能挑戰。但美國要能無痛轉型的時期同時兼顧「歐洲威懾倡議」和「太平洋威懾倡議」的目標,仍有執行上的現實困難。

 

綜觀析論,美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平衡仍是有其傳統的智慧與先天的地緣優勢,但在經濟上無法全面否定中國,能源和資源也不能封殺俄國,一個去全球化的全球經濟格局也將使全球主要國家共同承擔通膨的壓力,同時也不利於美國經濟。烏俄戰事讓美國持續主導安全議題,軍工企業也有榮景可期,但是美國軍事科技的換代和盟邦的國防增長需要時間,與中國保持競爭且對話的關係是必要之舉,也是為避免「中俄友誼無止境」的全面競爭路線。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