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打造自己的供應鏈韌性 台灣在IPEF就會有空間

方怡然 2022年06月01日 00:00:00
台灣要加入「網」的部分難突破,「線」的部分是可操之在我的,要努力建立。(美聯社)

台灣要加入「網」的部分難突破,「線」的部分是可操之在我的,要努力建立。(美聯社)

拜登亞洲行過後,除了留下了「一旦中國犯台,美國會軍事介入台灣」的伏筆,引來各方解讀外,更開啟了印太經濟架構,宣示美國將填補其印太戰略遺留下來的經濟戰略空白之處。身為立委助理,在與民眾及行政部門互動的過程中,我想針對台灣雖未被納入印太經濟架構首輪名單,但我們可以做什麼準備,提出幾點看法與建議。

 

簡單來說,美國要建構「以信任為中心的安全供應鏈」,簡言之,一個「去中國的供應鏈」,透過多邊機制與盟友建立供應鏈網絡,確保多條供應鏈是美方可控,且具有韌性及乾淨的兩大特性。翻成白話文來說,以半導體為例,美國是Subway老闆,他負責出腦想菜單(軟體設計),首端的日本負責製作基底麵包(材料及設備),中間的台灣與韓國負責加入生菜、起司、醬汁等配料(代工製造),後端的馬來西亞則負責包裝出貨。

 

其目的有二:降低衝擊力、建立新規則。前者是為因應中國政經情勢的高度不可預測性及變動性對供應鏈帶來的衝擊,包含先前因疫情塞港導致的晶片短缺外,及近期中國封城,人出不來、貨出不來的窘境,造成供應鏈斷鏈,進一步惡化通貨膨脹等。後者則為未來數位貿易等新興貿易議題建立新標準,搶先卡位數位經濟下制定標準與規範的權力,包含跨境數據傳輸、資安保護等,也包含對國家資本主義惡意擴張的防範。

 

台灣沒納入IPEF首輪名單 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

 

其實,在美國公布印太經濟架構首輪成員國之前,多半輿論皆導向台灣不會被列入首輪名單,主要原因為,雖然犧牲台灣會減少框架的實質能力,但為了創造美國有能力團結同盟,並有意願重回印太經濟舞台的效果,考量納入台灣會造成東協國家傳統上不願選邊站的顧忌,權宜之計就是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所說的,台美經貿深化之間還是以雙邊方式進行。顯見美國還是很重視台灣的。

 

雖然台美不管外交或經貿交流一直以來就是鴨子划水,水面下雙邊團隊努力、佈局了很久,但能浮上檯面的成果僅屈指可數。然而毋庸置疑,加入印太經濟架構對台灣來說是高難度等級的政治挑戰,畢竟台灣要加入任何多邊機制都有直接或間接的政治因素要顧慮,但以現有台美經貿交流的三大平台: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三者都已進入工作層級的階段,且鎖定的對話主題(半導體、5G與網路安全、電動車、再生能源)與IPEF涵蓋的四大面向有高度重疊性,因此筆者認為,增加台美既有對話平台的深度及廣度為首要工作。深度上,除了朝制度性、定期化的趨勢繼續走下去,廣度上,納入目前欠缺且屬於IPEF涵蓋的主題或合作項目(勞工標準、數位規則、稅務、反貪腐),相信這樣的雙邊合作能更為接近所謂「台灣實質參與」之效果。

 

當務之急 有四大事情必須同步努力

 

第一、積極與友好國家建立供應鏈對話機制。

 

既然台灣要加入「網」的部分難突破,「線」的部分是可操之在我的,要努力建立。建議我國經貿團隊,務必與日韓紐澳與東協國家,盡早建立供應鏈或相關議題的對話機制,雙方找到有潛力的合作領域,升級與印太經濟架構成員國的互動模式,非僅停留在對話跟意見交換階段,而是實質進入工作層次,才是國人看的到且能認可的外交經貿成果。

 

第二,簽訂貿易與投資協議的時程務必加速。

 

台灣目前僅與友邦及新紐簽訂經貿協定,雖然國內產官學一再呼籲,若區域或國際組織進不去,簽訂貿易與投資協議才是台灣突破經貿障礙的長期解方。然而放諸國際,兩國間簽訂經貿協定因牽涉層面廣、利益關係人眾多,短為數年長為數十年,本就非一蹴可幾,然而我國經貿團隊仍需持續對國際夥伴「放線」,根據困難及複雜程度設定談判目標國,並列出時間表與談判進程,進而建立持續接觸與溝通對話的機制,例如近期台加FIPA就是很好的起手式,當各國開始將經濟安全視為國安的重要一環時,台灣應趁勢把握,更須步步為營。

 

美國要建構「以信任為中心的安全供應鏈」,簡言之,就是一個「去中國的供應鏈」。(美聯社)

 

第三,供應鏈轉移佈局,降低台商在中國代工比重。

 

目前「台灣接單、中國出貨」的模式仍占據台灣經濟主要部分,中國封城對我國經濟衝擊從四月的外銷訂單衰退即可看出,且由於外銷訂單數據是領先指標,經濟影響會遞延顯現。在美中不可能脫鉤,卻汲汲營營建立屬於自己的供應鏈時,台灣要雙邊通吃的困難度會越來越高。因此,具體建議除了回流台灣,拓展歐美市場外,在放眼新南向中,應將「新南向政策」繼續升級,經濟部與駐外單位應優先思考如何提供台商更清楚更具未來潛力的市場資訊,或雙邊國家建立多面向的交流合作計畫等。先前日本共同社也表示,「掌握IPEF未來關鍵是美中比拚下的東協動向」,我國務必思考如何善加利用新南向成果與美國印太戰略做對接。

 

第四,持續爭取成員國支持加入CPTPP。

 

IPEF與CPTPP並非競合關係,兩個機制創造的效果跟處理的問題屬於不同層面,IPEF未觸及市場開放及關稅減免,無法產生傳統FTA的貿易效果,因此無法取代CPTPP,因此,當大眾聚焦在為什麼台灣非印太經濟架構的首輪成員國時,勿切忽略我國努力非常久的CPTPP,反而應更加聚焦在爭取個別成員國對台灣的支持。這邊做個補充,在爭取成員國支持的部分,策略上要更加多元化,除了政府外,筆者也發現我國談判團隊過於忽視國外利益團體對政府的巨大影響力,同時也呼籲產業界與當地僑胞與政府一同努力,早日取得成立台灣入會工作小組的入場券。

 

結語

 

台灣不能納入印太經濟架構的首輪名單固然有其國際政治下的現實因素,然而若要走出踏實外交,踩的就是經貿實力的基底,台灣經貿團隊,包含經濟部、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外交部、僑委會等,必須將會議宣示化為具體合作項目,以彌補台灣無法在首輪加入印太經濟架構的缺憾,同時也是給國人交代,進而讓民眾認同並參與討論,畢竟鴨子雖努力划水,但前進的距離與速度若不夠明顯,只會留下停在原地打轉的印象。

 

※作者為立委助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