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財政缺口,政府不敢犧牲普羅大眾的權益,卻想從萬分之一的「罕病小眾」身上省錢,實在令人難以接受。(Pixabay)
三年前,一群罕見疾病病友,為了趕快獲得唯一救命新藥,連人帶隊衝至總統府求救;去年底,又有罕病病友於行政院的公共政策倡議平台發起用藥連署。罕病病友一個個被逼得只能向大眾求救,不禁讓人好奇,是不是政府真的沒錢照顧罕病?
根據罕病基金會統計,目前仍排隊等待健保給付的罕病新藥已達 20 種,每位病友平均需要等待50個月以上,才得獲得新藥。探詢何以如此?健保署拒絕給付給出的理由往往是所謂的「預算考量」。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罕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與其他疾病新藥並不同,是由健保中單獨設立「罕病專款」,目的就是期望給予罕病患者保障。罕病專款每年會隨著健保總額預算的連動新增。
那麼罕病藥費無法給付,是不是代表罕病專款沒有錢了?實際上,罕病預算不是沒錢,還連年有剩餘。根據健保署統計,民國104至108年每年專款預算都會剩下近十億,這些沒花完的錢,不會流用到其他醫療項目,而是返回去健保的安全準備金。相當於因為花不完,所以只好繳庫。
筆者不解,健保署每年都讓罕病專款十多億元繳庫,卻不肯多給付罕病新藥?是單純的行政效率不足,抑或想省下罕病預算,填補其他健保預算缺口?
在去年健保署呈送共擬會討論的罕病新藥案件中,共有5個罕病新藥申請給付的案例。其中有3個案件通過給付。也許大家以為通過3個藥物就很棒了、健保署似乎也很努力了。然細究才發現,健保署其實是「柿子挑軟的吃」!
這三個藥物皆為替代性的新藥。也就是該疾病本來就已有可治療的藥物,健保只是再增加給付一個類似的「新品項」。這樣的藥物,因為跟原本的藥物往往有直接的替代關係,對健保的預算衝擊幾乎為零。從健保署公布的會議記錄來看,這三個藥對健保的影響微乎其微,其中一個藥物一年只增加千萬預算,五年後最多也才四千萬,相當於健保費用的十萬分之一;另外兩個藥品更誇張,對健保財務影響的試算則是「查無預算衝擊」,代表可能找不到患者,或藥費跟原藥一樣,甚至更便宜。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健保一整年其實只花了1,000萬在罕病新藥上。
早在2020年討論健保費率調漲時,最終確認的版本只有署內預定調幅的一半,因而傳出兩年內健保必再調漲的聲音。當時有傳聞,政院要求全面緊縮健保支出,在2024大選前絕不能觸及調漲保費議題。恰如莫非定律,屋漏偏逢連夜雨,健保署規劃一整年、即將上路的部分負擔調漲政策,卻因西醫基層反彈而受阻,健保頓失原本可救急的百億元收入,讓健保財政更為雪上加霜。5月13日,陳時中部長宣布加碼醫界,要從健保中提撥200億元,彌補醫院疫情下的支出負擔。一來一往,健保瞬間少了三百多億收入。真的是「部長撒錢,署長還債」。
保費凍漲、歲入銳減,健保署採取能省則省的態度也無可厚非。但是面對財政缺口,政府不敢犧牲普羅大眾的權益,卻想從萬分之一的「罕病小眾」身上省錢,實在令人難以接受。畢竟健保的存在就是為了照顧弱勢,而不是討好社會大眾的工具。
※作者社會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