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添專欄:黑豹現身──現代戰爭中的主力戰車不一樣了

紀永添 2022年07月02日 07:00:00
最新型的KF51黑豹(Panther)主力戰車,讓人能一窺未來主力戰車的發展方向。(Source:Rheinmetall) 

最新型的KF51黑豹(Panther)主力戰車,讓人能一窺未來主力戰車的發展方向。(Source:Rheinmetall) 

在戰車無用論已逐漸成為主流思潮下,專精於主力戰車與裝甲車輛的德國萊茵金屬公司(Rheinmetall),在今年的歐洲防務展(Eurosatory 2022)中,公開了最新型的KF51黑豹(Panther)主力戰車,讓人能一窺未來主力戰車的發展方向。這款採用豹二主力戰車底盤,所發展出來的下一代裝甲戰鬥載具,配備了更大口徑的新型戰車砲、還能發射無人機、擁有主動式防禦系統、360度全景視角的光學偵蒐儀、數位資料鏈、輕量化設計等,不只大幅增強了作戰能力,也改變了主力戰車在戰場上所扮演的角色。在此同時,生產M1系列主力戰車的美國通用動力地面系統公司(GD Land Systems),也釋出了最新改良型M1A2 SEP v4的初步資訊,就該公司所公開的想像圖,可以看到無人機、網路作戰能力、主動式防禦系統等,一樣都出現在美軍的未來戰車上。

 

萊茵金屬公司為KF51開發了全新的未來火砲系統(FGS),選擇口徑更大的130公釐滑膛砲,穿甲威力與射程都遠遠超越舊型滑膛砲。(Source:Rheinmetall) 

 

主力戰車成為地面戰場的指揮站

 

與採用120公釐滑膛砲的豹二、M1、挑戰者二型等歐美主力戰車相比,萊茵金屬公司為KF51開發了全新的未來火砲系統(FGS),選擇口徑更大的130公釐滑膛砲,穿甲威力與射程都遠遠超越舊型滑膛砲。不過唯一的缺點是120公釐的戰車砲砲彈很重,已接近人體的荷重極限,採用更大口徑的戰車砲,勢必要引進自動裝彈機。不過使用了自動裝彈機的KF51,雖然減少了填裝手,卻仍然設計了四個人的活動空間。多出來的這席,平日可以配屬一名專門操作無人機,整合各種戰場資訊,並負責主動式防禦系統的人員,或是在必要時,讓連長、營長等指揮人員登車隨行。從人員編制的改變,就能發現KF51在戰場上的任務與作戰方式都已經改變,更重視以無人機進行偵察或攻擊,同時也將主力戰車視為是一種地面戰場的指揮站,負責整合與中繼情報。
 

俄烏戰爭中遭擊毀的戰車。(美聯社)

 

就目前公開的資訊,KF51將搭載以色列UVision公司所生產的Hero-120繞行式械彈系統。這是一種配備高爆彈頭與光電偵蒐系統的自殺式無人機,在發射以後的作戰範圍達40公里,可滯空60分鐘,將前方的戰場影像傳回KF51上。操作員能立即判讀影像,發現重要的軟性目標時,可由Hero-120立即攻擊,若是不易摧毀的裝甲車輛,則交由KF51接戰。如果在時間耗盡後,仍然沒有發現值得攻擊的敵人,可以回收後再次使用。此外KF51也配備反制無人機的系統,在砲塔的後方有個遙控武器站(RCWS),安裝了7.62公釐機槍與2500發子彈,俯仰角達-15~85度,除了能對付地面上的近距離威脅,最重要的是能攻擊天上的慢速飛行器、無人機或繞行式械彈系統,使KF51具備初步的低空防空能力,能干擾並破壞無人機的突襲或偵察行動。

 

KF51的偵蒐能力極為亮眼

 

現在已不只KF51配備無人機與反制無人機的系統,許多先進國家的下一代主力戰車或輕型裝甲車,也都陸續增加發射無人機的功能,讓這些地面作戰載具的偵蒐作戰能力,超越傳統的視距範圍。這也讓主力戰車能充當前進觀測官,指揮傳統砲兵、多管火箭系統、短程地對地飛彈等單位發動攻擊。特別是主力戰車擁有較佳的防護力與火力,更能深入前線,而為了進一步強化偵蒐能力,KF51也配備了自穩型光電影像系統(Stabilized Electro-Optical Sighting System , SEOSS),簡單來說就是360度的多光譜攝影機,能將車外的狀況顯示在車內的螢幕上,改善過去裝甲車視野受限的問題。並整合雷射測距儀,不論任何天候,都能讓乘員清楚掌握車外情況,迅速判斷威脅的種類與距離。再加上主砲使用的EMES射手瞄準系統,讓KF51的偵蒐能力極為亮眼。

 

搭配自動裝填系統,KF-51 將原本裝填手位置改為系統操作員或指揮官乘坐。(Source:Rheinmetall) 

 

因此,最新的作戰觀念,已不再將主力戰車當成是一座配備著厚重裝甲的直射型自走火砲,只能用來轟擊敵方目標。相反的,是將主力戰車視為是戰場上的資訊節點,可以綜合作戰資訊,利用資料鏈快速分享給戰場上的所有友軍單位,更能中繼訊號與管理戰場,以發動精密協調的攻擊。KF51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採用了全數位化的設計,並符合「北約智慧化載具架構(NGVA)」的標準。這個架構的主要目的,是讓北約成員國的所有戰鬥載具,都能互相分享資訊,好讓未來北約盟國在作戰時能快速整合。KF51的第四名乘員更突顯了這一點,他負責整合的戰場資訊,將有助於指揮附近的各個單位接戰,這可能包括有人的裝甲車輛與未來的無人載具。特別是地面無人載具(UGV),是目前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新型武器之一,將會很快主宰地面戰場。

 

 

為無人地面載具安裝武器與人工智慧系統,使其成為地面戰鬥機器人,是現在最熱門的發展。主要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完全無人的戰鬥機器人,以目前發展速度頗快的以色列「中型機械戰鬥載具(M-RCV)」來說,預計在2023年開始展開作戰評測,配備30公釐機砲、長釘(Spike)反裝甲飛彈、鐵拳(Iron Fist)主動防禦系統、並具備無人機發射能力,能主動執行巡邏、哨戒、偵察等任務。另一種是發展能由一般乘員操作,但必要時可遠方遙控的戰鬥載具,如美國的「下一代戰鬥載具(NGCV)」計畫,就包括了「可替換載人作戰載具(PMFV)」。這個正在進行中的評選案,希望選出一款能兼顧兩種不同需求的新型裝甲車輛。另外有許多國家也正在研究,是否可以發展出改裝套件,用於現役的裝甲車上,使其有需要時也能以遠端遙控進行作戰。

 

真人士兵與人工智慧機器人混合編成

 

所以未來的地面戰鬥型態,可能會完全改變,將由少數的主力戰車,帶領部份的步兵戰鬥車,運送一般的步兵,再搭配外圍的無人戰鬥機器人,形成一個由人類士兵與人工智慧機器人混合編成的機械化作戰部隊。在快速推進時,搭配無人機來偵察前方目標,交由反裝甲飛彈、繞行式械彈系統或主力戰車來攻擊。在步兵下車戰鬥時,主力戰車則擔任火力支援的任務,並指揮無人戰鬥機器人與遠方遙控的步兵戰鬥車,一起進行作戰。這種新型態的機械化部隊,將不再那麼依賴厚重的裝甲來保護自己,反而是以主動式防禦系統建構起防禦網。如KF51也擁有主動式防禦系統,最特別的是為了防範效果非常亮眼的攻頂式反裝甲飛彈,還整合了「上方攻擊防護系統(Top Attack Protection System , TAPS)」與模組化裝甲來保護主力戰車裝甲最薄弱的砲塔頂部。

 

不過萊茵金屬公司的KF51並未大膽採用一些仍在發展中的最新科技,這些技術雖然尚未成熟,但未來的潛力極大,KF51的後續改良,非常有可能會陸續採用這些技術。如以人工智慧來識別SEOSS與EMES等感測系統所獲取的目標,以提高處理速度,並由人工智慧來輔助操控遙控武器站與主砲砲塔接戰。在車體底盤與動力系統方面,除了已採用的輕量化設計,還可能引進油電混和動力系統。這種目前已廣泛運用於商用車上的技術,正慢慢受到軍方青睞,這除了擁有省油的優勢外,還有二個關鍵的因素。其一是切換為純電力行駛時,不會有引擎噪音與廢氣排放,可讓裝甲車輛的行蹤更隱蔽,能躲過紅外線熱影像儀的偵測,大幅提升生存率。其二是油電車以引擎行駛時,能產生並儲存更多電力,供車上越來越多的電子裝備使用,較不會有缺電的問題。

 

大口徑戰車砲的殺傷力難以被忽視

 

畢竟除了各種偵蒐裝備、主動防禦系統、自動裝彈機、遙控武器站、電動輔助轉向砲塔都需要用電外,未來最有可能採用的車載雷射,所需的電力會更大。車載雷射有兩種主要的發展方向,一是攻擊,另一個是防禦。目前車載雷射的功率當然還無法切開裝甲,但用來反制無人機或來襲的飛彈,卻已經證明可行,特別是雷射的反應速度極快,最適合用來對付高速飛彈,有可能會取代遙控武器站上的傳統機槍。另一種是防禦,雷射可以用來干擾敵方的偵蒐系統,包括光電攝影機在內的多種電子儀器,在雷射的干擾下都無法正常運作。這種雷射干擾是光學迷彩的其中一個發展方向,另外還有利用光線折射的方式,或以360度攝影機與投影螢幕,進行現地偽裝,甚至能騙過士兵的肉眼。這些技術一旦成熟,主力戰車將不再又大又吵,會轉而變成沉默殺手。

 

KF51也配備了自穩型光電影像系統(Stabilized Electro-Optical Sighting System , SEOSS),360度的多光譜攝影機,能將車外的狀況顯示在車內的螢幕上,改善過去裝甲車視野受限的問題。(Source:Rheinmetall) 

 

綜合來說,在這個主力戰車的數量不斷被削減,發展計畫接連取消的年代,這種武器的未來在哪裡,已成為生產製造商積極思考的問題。從KF51的推出,可以看到解決的方案,或許是徹底顛覆舊有的觀念,將主力戰車視為是地面戰場上的指揮者、偵蒐尖兵、資訊節點、前進觀測官與作戰協調工具。雖然地面作戰一向被認為是最傳統、最不容易改變的領域,無論如何都需要步兵去掃蕩、占領並鞏固目標,以宣告勝利。但如何協助步兵到達這個目標,已從過去的鋼鐵裝甲與槍砲火藥,轉變成電磁情報與通訊網路。或許無人戰鬥機器人在短時間內,仍無法取代傳統步兵,大口徑戰車砲在戰場上的殺傷力,還是難以被忽視,轟隆作響的巨獸依然令人畏懼。但在這個轉型期中,主力戰車也必需跟上腳步,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步入過去鐵甲戰艦的後塵。

 

對台灣來說,即將抵台服役的M1A2T主力戰車,性能雖然十分優異,但仍屬於傳統的主力戰車,也未配備主動式防禦系統。而針對現役的M60A3 TTS進行性能整建的計畫,看起來也十分保守。雖然就國防預算與整體情勢來考量,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選擇,但國軍也應該思考下一代裝甲部隊的可能樣貌。日前軍方邀請媒體參訪雲豹輪型裝甲車的生產中心,透露除了發展中的輪型戰車外,還規劃了工程救濟車型與救護車型,希望將雲豹輪型裝甲車發展成一個完整的族系。不過國軍或許更應該考慮,利用能操之在己的國產載具,發展更多適應未來戰場的新裝備。如整合繞行式械彈系統的雲豹輪型甲車,將可同時具備空中偵察與火力支援能力,或配備地對空飛彈與無人機反制系統的防空車型,或為各車型配備資料鏈以強化協同作戰能力等,也許會更受青睞。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