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濁水專欄:台灣的學歷主義與蔡英文「神妙」的權力佈局

林濁水 2022年07月25日 07:00:00
蔡英文由於家世出身,不只在2000年入閣前,和民進黨走街頭之徒活在平行世界,大量進用名校博士、教授、律師頭銜為高階官員。(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蔡英文由於家世出身,不只在2000年入閣前,和民進黨走街頭之徒活在平行世界,大量進用名校博士、教授、律師頭銜為高階官員。(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都是學歴主義惹的禍。

 

洗學歷醜事各國都有所聞,但是華人社會學而優則仕精神根深蒂固,洗學歷風氣更盛。對岸號稱無產階級專政,習近平卻不免於中國封建傳統,洗出了清華博士學歷;至於台灣,洗學歷硬是洗到論文抄襲醜事連環爆。

 

稀奇憲政軌跡1:內閣博士多冠全球

 

學歷主義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無非是馬英九總統,任內閣員博士特別多,院士、大學校長更有的是。8年6閣揆,閣員博士比例最低55%,高的有68%,放眼天下無敵手,現在就拿他的內閣來和既是民主老牌,高教水準又世界頂尖的英國內閣比一比誰厲害。

 

英國閣員牛津、劍橋畢業特別多,如2010英國卡麥隆閣員22,牛津畢業11,劍橋3,夠誇張,但是博士卻很稀少,只有兩人。1981到2014年,柴契爾、布萊爾、卡麥隆、布朗4位首相組閣時,博士閣員平均不到10%。最高一次是1997年工黨政府,也不過22%,至於權貴黨保守黨,柴契爾首相的閣員居然零博士!但是靠這樣的閣員,她和美國雷根就領航了全球盛行30年的新自由主義風潮,施政虎虎生風,首相硬是當了11年半,是大戰後英國最久記錄。靠著類似學歷內閣,柴契爾以後英國7位首相維持了平均超過7年的內閣壽命,政局穩定;相反的,馬總統內閣學歷超高,政績卻台灣韓戰以來最差,經濟成長率最低,閣揆平均任期超短 ,才1 年 兩個月,超不穩定。

 

 

可見高學歷完全不保證內閣施政積效。只是馬總統之後,蔡總統閣員也總是博士過半,果然都是中國學而優則仕傳統。

 

稀奇憲政軌跡2:內閣「去民選公職化」

 

馬、蔡總統,閣員以博士和技術官僚為兩大主流;相對的,閣員中有立委、縣市長選舉歷練的特別少。馬總統6位閣揆只有吳敦義有選舉歷練。吳閣揆時有選舉歷練的閣員還有4人,此後一路減少,到了強調儒家精神的學者江宜樺當閣揆,居然就清零了。

 

替這現象辯解,常聽到的是,總統制精神是三權分立,所以閣員不宜出於國會議員,妙處是既可以排除在江湖打過滾,利益牽扯不清的人入閣,又可以讓內閣盡是學者專家專業文官,很「專業治國」,是國家之福。

 

只是總統制閣員不能兼任議員和當過議員就不宜當閣員其實是兩回事。

 

內閣制國家就不必涚了。先看半總統制國家,法國第五共和最有趣,制憲時戴高樂强調應該兼有總統制權力分立和內閣制政府向國會負責的優點。於是一面規定閣員不得兼任國會議員;另一面立法規定議員當選後辭議員而入閣所空下議席的「遞補」辦法,讓執政黨席位不會喪失而成為少數黨。這樣,要當閣員依例得先當選議員,原來的部長若改選落馬,就無緣入閣。像這樣大費周章以保證閣員出於國會的並不只是法國,內閣制的比利時也一樣。

 

那麼就談總統了。美國拜登總統政府,部長15個,國會議員出身的4,州長3,當過市長的 1 ,有選舉歷練的8,過了半。拜登屬民主黨,如遇共和黨總統,部長大抵國會議員、州長、企業界CEO三分天下,共約80%,剩下才是技術官僚、學者或名流。

 

可見台灣政務官中經過民選歷鍊的特別少,固然威權兩蔣早立傳統,卻和什麼總統制的憲政精神扯不上關係。

 

兩蔣威權體制有3個關鍵建構:1、弱化立法權,立法院是行政院立法局;2、中央地方菁英二元體制,凍結中央民代改選,選舉形成的民意政治侷限在地方層級,民意不能管中央政事;3、壓抑政務官的政治性格,一體看待政務官事務官,都當成兩蔣家臣,政務官由技術官僚(和黨官)升任。

 

這樣,兩蔣威權體制中,民選公職成為政務官的有如鳯毛麟角,像俞國華內閣只有兩席。李登輝初當總統時謹守兩蔣遺制,但是畢竟知道不對,所以執政末期權力鞏固,便打破威權規矩,要求蕭萬長先當選立委再當閣揆,而且組閣時閣員中有選舉歷練的躍升到6席。

 

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得票率不足40%,225席立委中,民進黨更只有70席,但是既不接受左右共治,也不願聯合內閣,更擔心軍隊的效忠,於是自我定位是超黨派全民總統,閣揆任命國民黨籍將軍唐飛。但是唐飛很快去職,之後5任閣揆就都是經過選舉歷練的,並順著李總統民主化方向擴大民選公職入閣,上升到7、8位。

 

不料2008馬總統上任,立馬逆流回兩蔣傳統,第一位閣揆就排除了民選公職出身的,由學者擔任,等到劉兆玄頂不住,才換選舉出身的吳敦義,但是閣員中和吳一樣選舉出身的,縮小到陳水扁時一半,只有4位。吳敦義雖一直被認為馬總統任內最勝任,任期最長的閣揆,可是吳離職後,就再沒有經選舉歷練的閣揆了,選舉出身的閣員更一路減少,直到「歸零」。

 

蔡英文2016挾國會大勝之風上台。但是內閣人事佈局依循的不是李登輝、陳水扁民主改革方向,反而馬規蔡隨,向兩蔣體制回歸,第一任閣揆就是沒參選過的林全,此後換上選舉出身的賴、蘇,都是輿情所逼,並非所願。總統主導下,現任閣揆閣員加起來選舉出身的只有4位,比李、陳總統時代都少得多,甚至比馬總統的吳敦義內閣還少。

 

台灣政務官中經過民選歷鍊的特別少。(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稀奇憲政軌跡3:內閣「去執政黨化」

 

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政務官先是因為政治理念認同而入黨共同奮鬥,然後隨著選舉勝負而進退,政務官由黨員擔任是天經地義,正常國家,不管內閣、半總統、總統制,閣員不是黨員的極少,例如當今美國拜登內閣,部長15個,只有國防、司法兩部職權特殊,部長不是黨員,其餘13位清一色是民主黨籍。所以陳建仁強調,他當年沒有入黨是因為當政務官不適合,實在怪得不得了;他又說現在入黨是因為當了學者入黨可以對國家更有貢獻,可以讓蔡總統的政策可延續下去,更是古怪。因為,1、民進黨那麽多政治人物,難道都不是蔡英文足以信賴可以延續她的政策的?多一個學者陳建仁入黨重大得不得了? 2、學者固然往往也有自己的價值信念,但是為了保持知識份子的言論空間,豈不是傾向不入黨,他為什麼背道而馳。陳建仁辯解起來,話短短一句,矛盾一大堆。不過他的見解依民主先進國家常態看來雖怪,但擺到民主後進的台灣特殊政治脈絡中,卻可以了解。

 

李登輝總統時代,和民主先進國家一樣,閣揆和幾乎全部的閣員都是執政黨籍。閣員中「執政黨」黨籍佔少數的現象始於陳水扁總統。

 

2000陳水扁當選總統,朝小野大,為了減少施政阻力,自居全民總統,閣揆任命國民黨的將軍唐飛,30幾個部會首長,民進黨籍只有10席,佔3分之 1 不到,另外,無黨籍最多,約一半。但是2001年立委選舉,民進黨在國會議席雖然還不過半,卻已經是國會最大黨,於是第二年,內閣運作從「超黨派」調整到「黨政同步」,一方面修改黨章,讓民進黨中常會成為黨政協調平台,政務官都名列當然黨代表或當然中常委。另一方面民進黨藉閣員上升到內閣過半,無黨人士減到剩3分之 1 。

 

2008年馬英九當總統,國民黨獲得國會壓倒性多數,國民黨籍閣員增加到3分之2,其比例雖進一步趨近正常民主國家,但是無黨籍仍有約3分之 1 ,不屬民主國家常態。(這也許是要和他「落實雙首長制」,總統不兼黨主席並「退居二線」的措施互相呼應。)不料劉兆玄下台後他雖然不再退居二線,還回頭兼任黨主席,但是此後閣員中國民黨籍逐漸減少,無黨人士逐漸增加,到了末期居然暴增到3分之2之多,最後,閣揆副閣揆都換上無黨人士!

 

2016民進黨總統國會選舉全面大勝,但是意外的是組閣時卻遠離李、陳改革路線,反而馬規蔡隨地全面淡化內閣的政黨色彩。馬厭惡地方派系,認為他們往往靠買票當選,所以排斥民選公職入閣還說得過去,但兩大黨民選公職屬性大不同,內閣卻同樣排斥民選公職,未免令人吃驚。

 

於是乎,馬蔡的內閣呈現了和民主先進國家大異其趣的諸多特色,其中每一特色都和先進民主國家背道而馳:「多博士、多技術官僚、多無黨籍人士;少「執政黨」籍、少擁有選舉歷練的。」

 

去政黨政治化蔡英文比馬英九更雷厲風行

 

為什麼馬蔡兩位努力讓內閣去政黨化?常被提到的理由有兩個。一個是國民黨黨國體制造成民眾對政黨的負面印象仍然殘存未散,民主化後若閣員多數有黨籍,觀感不好;另一個是台灣民主化時間太短,中國儒家君子不黨的觀念仍然很有影響力。

 

2008年馬英九當總統,國民黨獲得國會壓倒性多數,無黨籍閣員仍有約3分之 1 ,不屬民主國家常態。(本報資料照片)

 

只是國民黨是保守黨又是中國黨,馬總統向儒家傳統士大夫價值觀回歸很好理解;然而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標榜民主進步不是保守黨,更和中國格格不入,閣員入閣居然馬規蔡隨地回歸中國士大夫傳統,不免稀奇。

 

許信良妙喻蔡英文

 

為什麼2008年民進黨敗得一塌糊塗後,蔡英文能重振民進黨,對蔡英文佩服得不得了的許信良看法很有趣。他說民眾看到蔡英文,發現她和民進黨大不相同,反而根本是國民黨傑出的專業技術官僚出身,所以當民眾受不了民進黨的粗魯不文時,對她信賴感油然而生。

 

蔡英文由於家世出身,不只在2000年入閣前,和民進黨走街頭之徒活在平行世界,還和國民黨淵源深厚,更意志堅靭,用大力於求名校博士、教授、律師頭銜,晉身高階官員,入國民黨政權中建制菁英之列。既然經歷了學而優則仕軌跡,一旦當總統,自我矜愛,內閣馬規蔡隨,自是合理。

 

2016的蔡英文對民進黨充滿疑慮

 

馬總統並沒有交代為什麼他的內閣走向無黨化,至於蔡總統,正好有個演講仔細、繁複、奇特、曲折地論述緣由。

 

2016年4月民進黨召開臨全會修改黨章時蔡英文嚴厲批判陳水扁2002版的「黨政同步」體制。她說中央政務官列中常委或黨代表的體制會讓「公務人員」成為「聽命辦事的下屬」,以致於不能「擺脫政治壓力和人情關說。」她強調他們應該「向台灣人民負責,不是向民進黨的中常會負責。」

這說法問題大。首先,如果非要說當中常委會成為下屬,那會是誰的下屬?豈非就是當主席的她的下屬?而政務官豈非早在行政體系中就已經是她的下屬了嗎?何況如果政務官應該尊崇,不該是下屬,那麼中常會按理是合議制,政務官當中常委豈不是成了決策者之一,和主席豈不是反而變成更不那麼上級下屬的關係,是地位的提升,何來貶抑?

 

再說,陳水扁和馬英九一向把國家決策權攬在總統手裏,中常會只是溝通平台,從來不是國家決策機關,那麼政務官在中常會中不管聽不聽話豈不是都無關國家政務,何關「向台灣人民負責」或「向民進黨的中常會負責」?

 

還有,如果當中常委就成了下屬,而政務官不可以當下屬,為什麼國會黨團三長反而非進中常會去當下屬不可?國會議員成為總統下屬?基於權力分立和立法監督行政的原則,豈合乎民主體制?

 

再一點,蔡總統說,黨團三長或縣市長擔任當然中常委、中執委,就可以使確保黨意不會凌駕民意,不和民意脫節。問題是那麼為什盡力壓縮民選公職進內閣,難道要刻意要讓內閣儘可能和民意脫節?

 

何況縣市首長、黨團三長豈不是早已經選上,或已經安排自已人當上了中常執委?有什麼必要安排為當然中常執委?

 

最後,內閣閣員中無黨籍黨佔壓倒性多數,總統說他們是「志同道合」人士。那麼既然都志同道合了,何妨勸他們接受現代化的政黨觀而入黨?為什麼五年來任由他們秉君子不群的封建觀念睥睨黨籍閣員?

 

蔡英文這番洋洋灑灑的演講,內容極盡曲折繁複,實為處心積慮精心之作。但是論點有的是出於對民進黨的「誤會」、有的和民主精神扞格、有的論述邏輯前後矛盾。

 

不知蔡的論述,馬是不是同意,但不管論述得如何,在實踐上都歸途於士大夫君子不黨、學優則仕傳統。

 

蔡去政黨化另一動力源:白色反建制民粹運動

 

多了一套繁複論述的蔡總統,在去政府去政黨化的路上,走得比馬總統更雷厲風行,例如馬總統的副總統畢竟都是國民黨籍,至於閣揆,一直到卸職前夕,才是無黨人士;但是蔡總統一開頭副總統、閣揆就一股腦是無黨人士,而且若不是黨內各路人馬拚命請求,2016就職前她甚至堅持要辭黨主席,至於內閣中無黨人士之多比馬總統更百尺桿頭更進一步就不在話下了;不只如此,中常會中,馬總統還為政務官保留了當然中常委的位置,但是蔡總統卻完全加以剃除。

 

蔡英文對黨疑慮得那麼激烈,去政黨化衝剌得那麼威猛,她比馬總統多出來的動能何在?

 

在於來自於2013後白色力量轟轟烈烈反建制菁英運動。

 

蔡英文在去政府去政黨化的路上,走得比馬英九更雷厲風行。(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1980~1990年代和民進黨在街頭長期併肩做戰的各路基進社運力量,2000後對民進黨非常失望。2008之後,由於蔡英文制約於自身家世,一直和社運人士分居平行世界,等到當黨主席帶隊抗議陳雲林的來台被抹黑是暴力小英後,更對社運更保持距離,結果,基進社運對藍綠的憤懣不斷累積,怨氣滙流,從2013「八月雪公民運動」到2014太陽花運動連環爆。街頭群眾動輒20萬,民進黨艷羡不已,不幸要插旗卻被白色隊伍拒絕。等到太陽花運動佔領國會後,民進黨更舉黨上下自慚形穢。衝垮執政的國民黨後,白色力量自居藍綠之外蓋高尚的「第三勢力」,其中明星新樹黨旗,不願入民進黨,不過他們的隊伍中也有雖然對民進黨不寄厚望,但是認為蔡英文是民進黨建制菁英之外的「非典型」,因而熱衷投入麾下,寄望她執政帶動翻天覆地的大改革的。

 

2014兩年「社運」氣勢如虹,甚至被外媒說台灣走到了「政策由街頭決定」的地步。見識到白色民粹運動驚天動地能耐,一向對民粹、基進進步主義保持距離的蔡英文幾近全盤接受了白色運動揭櫫的種種激進主張

 

太陽花運動做為全球激進反建制民粹的一環

 

美中台三角貿易(Chi-wan-rical 架構)是全球化重要的一環,所以大陽花的反服貿,本質上是1990年代末西雅圖反WTO暴動,2011年攻佔華爾街運動,直到川普發動中美經濟戰,一連串反全球化民粹風暴中的一環。這一長波的反全球化,反建制菁英主義、民粹主義的精神貫穿其間,所以川粉、白色力量分頭佔領台美國會,並不必意外 ; 儘管政治正確的評價南轅北轍,但是其強烈反建制的本質沒什麼不同。

 

白色隊伍蔑視兩黨菁英,又拒絕民進黨插旗,又要自組政黨,以及被白色力量勸服後,蔡英文在修改黨章時強調「陳建仁副總統、行政院長林全都不是民進黨籍,相信民進黨組成的執政團隊,還會有更多來自社會的人才。」然後在實踐上民選菁英、政黨菁英全面淡出「執政團隊」,「黨政脫鈎」取代「黨政同步」,完全可以和川普宣誓要把他蔑為華盛頓沼澤的建制菁英清乾互相呼應。

 

應該一提的是,美國鏽帶受害於全球化帶來的產業出走,工人終於在川普登高一呼後讓政治版圖由藍翻紅,就像2000初期台灣傳產出走,南部地區從一片藍轉為綠油油一様。

 

最後,傳統中國士大夫的君子不黨和現代民粹主義的反藍綠建制菁英,本屬格格不入的兩種不同的去政黨化精神終於在蔡英文身上奇異地合體,而她也在去政黨政治和反選舉菁英上註定走得比馬總統更加雷厲風行了。

 

中國士大夫傳統君子不黨與現代國家治理

 

東西文明都曾經歷「無黨蓋高尚」的階段,例如,美國華盛頓在1796年的告別演說中,就警告政黨與黨派精神,「是政府最危險的敵人」。然而現代民主國家人口愈來愈眾多,價值愈來愈多元,除非厲行一人集權統治,否則國家憲政體制一旦選擇權力分立體制,沒有政黨做為社會和國家以及行政與立法間的中介,政府很容易就會分崩離析,國家不可能有效治理。解嚴後我國〈人民團體法〉,規定政黨屬於「政治團體」,並定義為「以共同民主政治理念,協助形成國民政治意志,促進國民政治參與為目的之國民組成的團體。」

 

〈人團法〉這個定義是仿照德國政黨法而來,言簡意賅地指出了政黨在現代民主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中介功能。因此,馬總統的內閣組成原則使政黨「協助形成國政治意志,促進國民政治參與」的中介功能受到嚴重破壞,就等於提供持續8年之久行政立法不斷衝突良好的條件。他雖然統事必親躬,但是卻不是獨斷獨行的強人權威,於是8年執政,每況愈下,淪為10%總統。

 

然而神奇的是,以同樣內閣組成邏輯,採取同樣的去政黨政治,黨政切割原則,走到最後,馬總統在2012淪為10%總統後就到卸任都不得翻身,但蔡總統在2018地方選舉崩盤,聲望也一樣跌破20%後,卻迅速翻轉局面,迎向2020大選的大勝,並且此後被譽為2000政黨輪替後權力最鞏固的總統。2019上台的閣揆在任迄今3年半,是2000年來最久任的,政局堪稱穩定。她意志力貫徹下甚至打破民主國家記錄,做到全面沒收各縣市長侯選人的初選的地步。如今權力的鞏固比李登輝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 因為李登輝一直沒有澈底擺平國民黨內的反對力量,但是蔡在2020年後做到了。

 

蔡英文怎樣做到這一點?是她擁有遠非馬英九所不如的特異才能?是雖然同樣走在去政黨政治化的路,她走得更澈底,所以發揮出了正面性?是注入她政權中,而為馬總統所沒有的白色民粹價值和力量帶來神助?是完全是外在機緣神助,使她成為福將?是她在憲政運作上採取了什麼絕妙巧門?是發明了一個,比先進民主國家更正確的憲政原理?

 

最後,她這樣的好局面會一直持續?繼續維持這一個和正常先進民主國家迥不相同的黨政體制真的是台灣民主的福氣,甚至國家之福嗎?

 

無論如何,諸多疑問,既饒有趣味,又應該都非常嚴肅面對,不能等閒視之。

 

※ 作者為前民進黨立委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