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朱雲漢太急著捧中國電動車了

吳海瑞 2022年08月27日 00:00:00
比亞迪、特斯拉將來或都有揚眉吐氣的一天,但憑藉的核心競爭力與企業文化是什麼,才是探究的重點。(美聯社)

比亞迪、特斯拉將來或都有揚眉吐氣的一天,但憑藉的核心競爭力與企業文化是什麼,才是探究的重點。(美聯社)

政治學者、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在《天下雜誌》專欄撰文「賣得比特斯拉好!中國電動車翻身」;網路版標題為「賣得比特斯拉好!中國汽車業靠電動車超車西方」。 院士毫無懸念,未如《經濟日報》加個問號,「賣得比特斯拉好!大陸能靠電動車,成功超車美、歐、日?」。而日報是直接轉載自《日經中文網》,但未使用作者原標題:「全球上半年新車銷量:比亞迪和特斯拉崛起」。

 

今年上半年,各主要車廠銷量普遍下滑,如豐田集團與同期比衰退6%,福斯集團更減少22%,但比亞迪成長160%,特斯拉成長46%,確實如日經所說的「崛起」。這兩家車廠都生產電動車,或抓住這一點,經濟日報借改標題大作文章,院士則為文宣揚。

 

朱文提到:「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的電動車銷售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冠軍。其旗艦車款『漢」(Han)』國外可賣到7萬美元,不僅壓制特斯拉的氣焰,在豪車市場直接挑戰寶馬與賓士」。明白點出中國電動車「質」與「量」的亮眼。文末更指出:「不僅德日車企開始借重中國製造業實力來維繫它們的全球競爭力,大陸本土品牌也拓向海外。二一年大陸的整車出口逾兩百萬輛,超越韓國,今年可能一舉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二」。

 

比亞迪上半年賣出64.13萬輛,擠下長城汽車、上海汽車,成為中國第一,但其銷量也只是豐田的12.5%、福斯的16.5%。雖領先受上海疫情封城等因素影響的特斯拉56.46萬輛,但比亞迪的純電動車BEV(Battery Electric Vehicle)是32.35萬輛,近半仍是具備燃油引擎的插電油電車PHEV(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勉強可以稱比亞迪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廠」。全球最大電動車廠仍是特斯拉,遙遙領先。

 

比亞迪車款以朝代命名,過去一般主力車種售價在12萬至24萬,漢系列是較晚(2020年)才推出的,售價為21.48至32.98萬人民幣;從低檔由下而上的品牌策略,目標鎖定在售價27.99萬、性能版36.79萬的特斯拉Model 3。特斯拉是由豪級跑車Roadster打響名號,由高檔逐步下移,利用性價比高但售價較親民的Model 3/Y來搶奪市場。兩家車廠不在同一層次,僅在比亞迪最高階與特斯拉最低階車款有交集。

 

漢在俄羅斯試車時,有位化名「南雲北畫」的中國網友,Po文表示「俄羅斯男人對比亞迪漢的評價太高了!他說全球7萬美元以下這個價位,這款中國車是無人能敵的存在…」。這段話不是談售價,而是將漢的高性價比主觀量化,但被院士延伸為「直接挑戰歐洲豪華車、壓制特斯拉」。漢在中國的售價,約當3.22至4.95萬美金,其旗艦車不及BMW i7、賓士EQS(11.93至12.6萬美元) 或Model X(12.099與13.999萬美元)的一半。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統計,去年中國共出口213.80萬輛(含貨、客車等49.76萬輛),同比成長達102%,這是拜海外疫情、晶片短缺,讓有完整產業鏈的中國取得商機。拜人口眾多之賜,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去年共銷售2630萬,約佔全球32%,世界各大汽車廠早已來此插旗。賓士在中國或俄羅斯設廠,BMW在中國或南非、墨西哥設廠,不外市場(精準滿足當地買家需求、關稅壁壘)及成本(如相對較低的勞工、環保成本)考量,這是全球化策略,正如力爭上游的中國本土品牌汽車業,也開始走出中國,購併、布局海外。院士認為這是「借重中國製造業實力來維繫它們的全球競爭力」,不是精準解讀。

 

智利(19.12萬輛)、沙烏地阿拉伯(13.30萬輛)、俄羅斯(12.28萬輛)是去年中國前三大出口國,99%是燃油車,這三國佔了其出口量的五分之一。銷往歐洲(含俄羅斯)達52.32萬噸,被認為是重大突破,其中28.50萬輛是電動車。據工商時報(7/24)報導,抵達歐洲的中國汽車約一半是上海工廠生產的特斯拉,其他品牌包括Dacia(雷諾Renault旗下品牌)、Polestar(Volvo旗下)和BMW等。可見歐洲消費者普遍認同的是歐美品牌,而非「made in China」與院士所標榜的「大陸本土品牌」。

 

1993年,紐約證券經紀商的汽車產業分析師瑪麗安・凱勒出版《Collison:GM,Toyota, Volkswagen and the race to own the 21st century》(中譯本360頁,書名:21世紀汽車大對決),指出全球汽車業新三大車廠是通用、豐田和福斯,神準命中(近年來,豐田、福斯全球市佔互有領先;通用是美國龍頭)。作者的決斷根據四個標準:知道問題、企業願景、環境適應力、了解產品。

  

比亞迪、特斯拉將來或都有揚眉吐氣的一天,但憑藉的核心競爭力與企業文化(上述四個標準存在於公司的文化中)是什麼,才是探究的重點;不能僅以目前單項的技術(電池或自駕系統)的競爭力就先行預告,何況中國背後還有政府(補貼)政策的推波助瀾。再者,純電動汽車目前還不到包括汽油車在內的整體銷量的一成,傳統車廠不會坐以待斃,未來版圖如何轉移,現在言之太早。

 

今年六月,《彭博》的報告就預測特斯拉龍頭寶座的位置只能再維持18個月,因為2024年福斯汽車就會超越他們登上冠軍位置。報告中也指出,在中國市場中,比亞迪仍會是電動汽車的領頭羊。我們不能忽視比亞迪、中國的實力,但,院士太急了。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