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客不宜妄議學術 莫讓學術成為政壇的祭品

林健正 2023年02月03日 07:00:00
政治人物妄議學術,把論文的問題當作政治鬥爭的工具,常誇大其辭,危言聳聽,或者穿鑿附會,外行充當內行。(本報資料照片)

政治人物妄議學術,把論文的問題當作政治鬥爭的工具,常誇大其辭,危言聳聽,或者穿鑿附會,外行充當內行。(本報資料照片)

有民意代表指控新任行政院院長陳建仁掛名的論文抄襲,其實該篇論文投稿到期刊時,有段落未標示引用來源,當時經過修正之後,刊登在國際知名的「Cancer」期刊。迄今我們也未聽說該篇論文因抄襲而被下架。

 

大多數的指導教授,甚至論文審查委員,常常提醒每一位研究生論文寫作常犯的毛病,例如要適當的引註以避開抄襲、科學研究莫涉入主觀的價值判斷及過度的臆測等等,但是稍有疏失,不同程度的犯規還是難免。

 

關於學術論文寫作的問題,偶而無心之過或故意有其輕重程度的不同,有些要求作者更正即可,重要的學術期刊登之後,就不會再處理枝節的錯誤,有需要更正的都是關關鍵的部分,並非都嚴重到要撤銷學位或將論文下架,不像從前戒嚴時期,講錯一字話就抓去關,做錯一件事就判處死刑。

 

很少人天生下來就會做研究及寫論文,其中歷經嚴格的訓練。就像運動選手那樣,背後付出許多人看不到的努力和心血。每位研究生第一次寫論文,幾乎都得靠與指導教授密集的討論及大幅度的修改。這是每一位研究所師生共同成長的經驗。

 

就學術社群的倫理而言,不同的學術領域常有不同的約定,久而久之就形成慣例,不在相同領域或沒有經過學術的實務經驗,尤其政治人物理當難有發言的餘地,就像運動場上,籃球選手很難改行當棒球選手,何況成為棒球教練或裁判。

 

再者,球隊有分級制度,全世界各國籃球選手不計其數,要成為美國大學籃賽NCAA的選手已是非常競爭,美國職籃球員更是萬中選一。普天下的學術界何其不然?不同的個案實在不能一概而論。

 

同樣地,各校研究生的水準有落差,同校的研究生水準也有優劣,像先前學倫爭議事件涉及在職進修學位論文,然而在職進修有其職場上的作用和意義,不是以學術訓練為目的,陳義過高的要求,反而常造成論文抄襲的事件。

 

在另一方面,2005年南韓首爾大學黃禹錫在《Science》幹細胞論文、2014年日本理研所小保方晴子在《Nature》STAP論文、2019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塞門札(Gregg L. Semenza)多篇論文遭撤銷等事件,涉及學術研究的頂層,常在激烈的學術競爭下,發生的是實驗數據造假,而非抄襲,那又是另一種狀況。

 

伊麗莎白·比克在學術同儕打假的公開網站《PubPeer》上質疑塞門札學術違規的行為。她指出,在一個成功的實驗室中,20年時間裡合理的糾正次數是被允許的, 「但涉及圖片造假的論文被撤回5次,這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沒有人會不同意在學術研究中,人們的確應該維持其至高無上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嚴肅對待不當行為的任何指控,但是政客實在不宜妄議學術,並試圖把學術論文的問題當作政治鬥爭的工具。

 

當學術倫理變成政治鬥爭的工具時,人們常誇大其辭,危言聳聽,或者穿鑿附會,外行充當內行,完全毋視於不同學術社群約定成俗的慣例、當事人的學術成就及其影響力,這樣的社會風氣大可休矣。

 

※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

 

關鍵字: 論文門 政客 妄議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