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濁水專欄:賴清德還有「穩健台獨」嗎──從歷史經驗裡找線索

林濁水 2023年03月21日 07:00:00
民進黨許多台獨工作者在過去漫長歲月中事實上已經為台灣,或至少為民進黨累積許多可以用在處理兩岸議題的知識、戰略的資產了。(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民進黨許多台獨工作者在過去漫長歲月中事實上已經為台灣,或至少為民進黨累積許多可以用在處理兩岸議題的知識、戰略的資產了。(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英國《金融時報》專文,批評賴清德主張務實台獨,恐讓美國擔憂,語氣嚴厲,像美國態度已經從傳統消極不支持台獨提升到積極反對台獨,夠驚人,大大衝擊打抗中保台王牌還落敗的民進黨,於是為避免對岸連同和台灣民眾緊張,民進黨檢討結論說必須調整抗中保台論述,甚至有以和平保台取代抗中保台的主張;黨內還有努力尋迴避被定位為台獨的途徑的。

 

《經濟學人》專文挑戰戰略模糊的綏靖主義

 

然而《經濟學人》6日刊出專文〈台灣是受嚴重威脅的重要島嶼〉更嚇人。

 

自蔣介石拒絕雙重中國代表制以致被「逐」出聯合國後,不支持兩個中國和台獨就成了國際外交界的政治正確,國際主流媒體也隨之奉為圭臬,今之《金融時報》,昔之《經濟學人》都一樣。不料如今國際主流媒體中地位頂尖的《經濟學人》,居然專文批評美國防止台灣獨立的作法,認為加劇台灣對華府的不信任。《經濟學人》接著又刊文指出目前「台灣地位模糊」,中國可能利用為有所行動的空間。專文強調面對中國野心,台灣應該凝聚民眾認同堅實抵抗意志。專文還強調民進黨選舉能不能致勝,民眾對台獨的支持度是一大關鍵。

 

事實上,西方主流建制菁英中,出現對台灣立場不再戰略模糊的已非一日。2021年阿富汗撤軍後,答覆怎樣因應中國武力犯台時,拜登就脫口而出:是的,一定岀兵。由於事出突然,拜登說法備受主流媒體和國際政治行家質疑,連美國國安外交高官在解釋時都措詞支吾。但烏克蘭戰爭劇烈衝擊來襲,西方建制菁英驚醒之餘,護台戰略態度又進一步明朗,如今雖然美國不支持台獨立場仍未鬆口,但是「台灣不是中國的內政」這句清楚的話從前是不會聽到美國官員這樣說的,還有,談到台海戰爭,太平洋空軍司令維巴赫強調美軍首要任務是擊沉中國船艦時已經不再口齒生硬。英法也史無前例聯合表達對台海和平的關切,決定派航艦巡戈。   

 

無疑的,劇烈轉變,是他們終於認識到綏靖主義、戰略模糊,雖然可以避免激怒普丁和習近平於一時,但是也形同鼓勵了兩人的輕舉妄動。

 

役期延長有什麼難的?

 

兩年多來,國內外對台灣兵役爭議延宕不決,愈來愈焦慮,直到總統好不容易宣布役期延長後各界才鬆了口氣;但仍然對政府居然猶豫不決那麼久餘悸猶存。總統高調說她做了「無比困難的決定」,而總統人馬隨之歌頌英明,但《經濟學人》卻強調決定不該做得這樣艱難,因為反映的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台灣尚未決定如何、甚至是否要進行自我防衛。

 

《經濟學人》認為:台灣尚未決定如何、甚至是否要進行自我防衛。(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日本小笠原教授和《經濟學人》專文態度一樣,既肯定總統的最後決定,也對決過程猶豫不定高度擔憂。他尖銳地指出選舉訴求抗中保台又不處理兵役,是矛盾的。

 

2022敗於和平保台牌,而非抗中保台

 

其實,選舉期間政府和抗中保台矛盾的那裏只是不提兵役而己?像任中國無人機在金門上空自由自在飛了1個月;回答共機若進入領空時怎麼因應時,支吾其詞,前後矛盾;封鎖飛彈飛越台灣外太空消息;侯選人回應馬斯克建議把台灣當中國特別行政區時,比蔣萬安軟弱⋯等等,那一樣不和抗中保台尖銳矛盾?

 

民進黨內有此一說:兵役役期不做決定是怕影響到年輕人選票。這太可怪了。因為依民調估計,延役期而可能投反對票的年輕人佔公民總數不到2%,但支持延役的民眾,近幾年來一直有65%以上,因此說年輕人反對,實在不是聰明的話術。何況,中共軍演時一連串和抗中保台矛盾的一連串措施,又怎麼解釋?

 

因此實情是,民進黨口頭打抗中牌,總統號召辣台派站出來;而實體措施打「和平牌」── 唯恐抗中剌激中國,惡化兩岸關係。換句話說,民進黨不待選後檢討,早在共軍恫嚇演習期間,就以「和平保台」取代「抗中保台」了。因此,所謂英系不滿賴挑戰抗中保台的傳聞未免無釐頭;更嚴重的是與其說2022民進黨敗於抗中保台失效,不如說是打和平保台牌失靈。

 

民進黨突然劇變是為選票嗎?若是,那麼事後證明是失敗的選擇。是這樣才能避戰?在烏克蘭經驗後,《經濟學人》專文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最後,民進黨雙邊押寶卻兩頭落空。

 

40年來台灣選舉主軸是主權角力

 

且跳過如美國資深外交官波頓過去長期獨樹一幟的台獨言論,最近國際上強調抗中意志、台獨意識的重要性的,除了《經濟學人》專文外,小笠原教授也一樣,他說,台獨派作為選舉的堅實基盤,為選舉抬轎,往往才是民進黨勝利關鍵。

 

回顧20年來的選舉,的確如此。

 

多年來朝野雖然為工時、美牛美豬、藻礁等等爭得面紅耳赤火爆十足,但是只要在朝在野位置一換,雙方立場就180度大轉彎,態度從未一貫。詭異的怪象尖銳地指出台灣政黨政治迥異於常態民主國家的本質:政黨的分界線並不是建立在價值觀的進步 / 保守,財經立場的左 / 右對立上,而是建立在對台灣的主權立場上。

 

1978年美台斷交,致命衝擊中華民國法理主權,嚇到了的蔣經國沒收進行中的選舉。突然間,黨外人士既要對內力爭民主,更要因應主權受到的突如其來打擊,於是發表《黨外人士國是聲明》,主張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自已決定。從此直到總統直選前,民進黨選舉的雙主軸就是民主化和以統獨為內涵的住民自決 。儘管戒嚴時期一般民眾對統獨的概念很模糊,支持台獨的非常少,但是黨外核心領袖和國民黨中央都很清楚所謂住民自決者,本質台獨也。

 

1991年國大選舉前夕民進黨通過台獨黨綱,朝野統獨角力正式檯面化。從此1996、2004、2012、2014、2016、2020、2022加上1991等8次選舉,統獨角力透過〈台獨黨綱〉、國民黨主流 - 非主流鬥爭、228牽手護台灣、防禦性公投、台灣共識 VS.九二共識、反服貿、辣台妹、反送中、抗中保台VS戰爭危機牌……等等眾多繁複的面貌呈現。

 

1991台獨黨綱通過,1996彭明敏參選總統,是為台獨旗幟最高舉的選舉,不幸民進黨兩戰皆輸。

 

2000年選舉,陳水扁訴求新中間路線,主權角力不是大選議題。

 

2004後,縱使台獨支持者已經過半,民進黨謹慎拿捏主權角力分寸,並未在選舉時「打台獨名號」,進行堪稱「穩健台獨」的主權角力之戰時,勝多敗少,戰果凸出。2004~2020之間,民進黨勝4:2004、2014、2016、2020,敗1 : 2012。

 

然而民進黨在操作主權角力必須堅守「穩健」原則。2005,2008,一方面扁案議題成選戰焦點,主權角力議題被淹沒,另一方面陳水扁操作統獨逾越了「穩健」的界線,引發美國持續不斷對陳水扁的強烈打擊,嚴重破壞了民眾對民進黨的信任,民進黨兩敗。

 

最後,2022選舉,民進黨既抗中保台又反抗中保台,兩邊押寶,落得兩頭皆空。

 

一個烏克蘭戰爭兩樣情

 

既然依過去經驗,在主權立場角力民進黨持以抗中立場時大居優勢,2022年選舉時為什麼要改弦更張?原因何在?且看民進黨的檢討報告:

 

烏俄戰爭引發兵役役期的討論,在野黨順著「抗中保台」口號進行負面操作,製造「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的恐懼牌,造成年輕族群選票流失。

 

黨內更進一步盛傳:

 

2020抗中保台牌有效,是因為中共施壓對象限於香港,台灣聲援香港民運人士,不必付出成本;但是看到烏克蘭抗俄付出血淋淋代價,中國軍機又直奔台灣,民眾嚇到了,改變了抗中保台的看法。

 

於是乎我們赫然明白:同樣受到烏克蘭戰爭的衝擊,西方世界和台灣激起的反應竟然分趨兩極:

 

● 西方世界的西歐走出綏靖主義,逐漸加大挺烏力度;甚至警覺到亞太戰略不只是美、日、澳、印自家事,英、法宣布航艦將輪流部署印太,加碼挺台抗中。

 

● 相對的,台灣深藍大肆鼓吹綏靖主義,而民進黨不只不敢回應,甚至方寸大亂,一面口嗆抗中保台,一面實體政策全面倒向和平保台。

 

為什麼巨變?民進黨人士甩鍋,說是因為民眾改變了看法。然而民眾那有改變看法?豈不是支持延長兵役的一直都有65%以上?所以改變了看法的事實上是民進黨高層而不是民眾。

 

三次敗選檢討──2022檢討最淺薄失敗

 

1996、2012、2022主權角力敗選之後,民進黨都作了檢討。

 

● 1996選輸後,1998民進黨舉行中國政策大辯論,辯論中,先界定台灣所處國際環境的核心基礎是為美國對中國採取「既圍堵又交往」策略,(很巧,1 年後美國智庫藍德公司建議美國對中國採取的策略正是Congagement。)然後對兩岸經貿戰略做成「強本西進」決議。接下來,1999針對台獨黨綱爭議成立小組會議,最後黨大會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做為實踐主權獨立的中程戰略綱領。

 

● 2005~2012民進黨一敗連7年,慘到信心盡失,有黨員甚至說兩岸政策該學國民黨,接受九二共識沒什麼不好,而主張廢台獨黨綱的聲音洶洶然更不在話下。為試探兩岸新政策,先是有蔡英文認為不應該由國共論壇壟斷兩岸政黨交流,派林全組團到中國試探以智庫做交流平台的機會;又有謝長廷高舉「一中憲法」旗幟召兵買馬到中國進行「開展之旅」;人心惶惶之際,黨主席蘇貞昌在2013~2014年舉辦了九場大規模的「華山會議」檢討兩岸政策。會中各路人馬各有主張,各提論文,尖銳辯難。最後做成「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結論是〈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基本立場與核心價值毋須改變,但是應該擴大兩岸交流。 

 

這結論反獨人士大大不滿,他們在完全不了解剛剛爆發的太陽花運動究竟傳達了什麼訊息,就一股腦地連署凍結台獨黨綱案,幸好黨大會擱置未予通過,否則很難想像一個反獨的民進黨如何迎接太陽花掀起的台獨意識狂掃的2014選舉。

 

民進黨口頭打抗中牌,總統號召辣台派站出來;而實體措施打「和平牌」── 唯恐抗中剌激中國,惡化兩岸關係。(本報資料照片)

 

● 2022民進黨大敗後也檢討;但不幸被小笠原欣幸說是「失焦的敗選檢討」。前兩次檢討都歷經正式的、專業的,甚至長時間的政策辯論,但是這次檢討方式,別開生面,強調「親民風」,以「傾聽基層聲音」途徑進行。其結果成了最避重就輕,評價最低的一次檢討。由於民進黨檢討草率淺薄,因此小笠原和《經濟學人》專文的檢討便彌足珍貴大受重視。

 

檢討民進黨,只能仰賴外國人旁觀者清嗎?並非如此,事實上,民進黨1999 、2013兩次中國政策大辯論,雖然都已經是時日久遠之事,其結論又都針對當時的政治處境而發,但是因為戰略上都同時考慮長遠的目標和中短程的因應,並非只是短線應急之作。過程中,戰略原則的辯難,思考的架構的舖陳,用來分析這次選舉中遇到的兩岸爭議都依然犀利。現在就援用華山會議中的一篇文章〈從四象限盤點藍綠對中戰略〉的論述架構來分析2000以後的選舉。

 

四個象限看兩岸政策核心議題──主權角力

 

現代國家,主權的確立是建立對內法政秩序和對外關係以及產生公共政策的基礎,[1] 因此對內民主化,對外建立正常的國際政治經濟關係和面對中國鞏固台灣主權的台獨運動,便註定是「一體三面」。只是台灣愈致力於鞏固主權,兩岸關係必然愈不和諧;而兩岸和諧又和攸關國計民生的兩岸經貿是否順暢;然後兩岸經貿勢必劇烈牽動經濟成長後的社會分配,所形成的分化社會,將型塑中國/台灣的認同;最後,認同分歧又回過頭來主導台灣確保主權的策略選擇。

 

國家兩岸政策理當安頓四個價值: 主權確保/兩岸和諧/兩岸經貿交流順暢/分配公平,民眾期待這四項價值都獲得滿足;只是由於中國統一意願和兩岸分立的現實根本性的對立,所以沒有任何一個政黨有能力規劃出可以同時滿足民眾這四項價值的政策,以致於往往非必須做價值的取捨不可。就民進黨來說,除非接受一中內涵的九二共識,否則選擇兩岸和諧當決戰主場顯然是愚蠢之舉;相對的,國民黨選擇兩岸和諧當決戰主場是屬當仁不讓。無論如何,歷史的累積已經使兩黨對那一個價值是自己競爭的主場完全沒有選擇餘地。

 

〈四象限〉把上述四個價值,分置在如下圖的四個象限中,並把各價值間存在的或相輔相成或相拒相斥的連動關係標示如下:

 

 

從主權確保VS. 兩岸和諧看2004與2022


小笠原一面肯定台灣獨立對民進黨選舉的重要性,一面矛盾地說「選舉打台獨名號往往是民進黨失敗的原因」。符合他後半句話的只有1991國大選舉和1996彭明敏參與的總統選舉。在1990年代,台獨在台灣才開始枱面化,支持度還不高,要在複數選區把侯選人推上去當選立委固然不成問題,但是政黨要賴以取得執政權當然做不到。所以這個階段,台獨運動對民進黨的作用正如小笠原所說的,為民進黨凝聚「選舉的堅實基盤」,並建立往後發展時「勝利的關鍵」基礎,而無法賴以取得政權。換句話說,台獨為民進黨建立堅實基礎的同時,也成了擋住民進黨執政的天花板。

 

由於民進黨歷經兩次舉台獨牌的敗選,1990年代,學界人士,不論親藍親綠,同樣流行以「趨中論」(通俗說法就是中間路線論)討論藍綠競爭策略,說民進黨敗於台獨立場是必然的,因為太極端,偏離中間多數民眾立場,所以民進黨要有前途,只能遠獨而中間化。主流論述如此洶洶難禦,於是1990年代立場一貫反對台獨的陳水扁,為參選總統,便要求廢除台獨黨綱並提出「新中間路線」訴求。其結果是2000總統大選成為總統直選後30年間唯一完全沒有主權角力色彩的一次。(2008總統選舉,扁雖提出獨立色彩的公投議題但是澈底被扁案爭議淹沒,不成其為主權立場角力的大選。)

 

2000當選後,陳水扁沾沾自喜於新中間路線。就職演講時,毫不客氣地擺脫「台灣主權獨立」但「目前」國號中華民國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直接宣布「四不一沒有」,主張不統不獨。(比馬總統的三不:不統不獨不武,硬是少了一不:不統)

 

只是2000時的大盤,藍遠大於綠,陳水扁當選,關鍵畢竟在於國民黨分裂,陳的「新中間路線」訴求對選舉影響非常有限。到了2001立委選舉,藍綠的基本盤馬上露出原形:民進黨雖然是第一大黨,但是藍3黨共得115席,綠兩黨加起來只有100席。

 

藍遠大於綠的基本盤,根據政大選研中心民調的數據,從2000政黨輪替之後,繼續維持了長達15年的漫長歲月。直到2014政局被太陽花運動橫衝直撞一番,藍綠才拉平,2015年才轉變成綠大於藍。

 

2003陳水扁四面楚歌

 

2003年,自傲於新中間路線的陳水扁競選連任時,面對的是這樣的局面:

 

● 藍遠大於綠的基本盤。

● 國親合,藍不再分裂。

● 國會朝小野大,陳水扁政策難以推展。

● 陳一上台,沒多久,台灣爆發50年來第一次經濟負成長,社會普遍認為民進黨經濟果然不行,加上廢核爭議等衝擊,聲望重跌,2002農漁民大遊行後,持續兩年民眾滿意度都剩3成多,到投票前夕毫無起色。

● 2002為報復諾魯斷交,陳水扁報復性宣布一邊一國,兩岸間高度緊張。雖趕快回頭說四不一沒有立場不變,但是情勢難以改善。

● 因為選舉太不利,李登輝發動中秋正名大遊行,因不符新中間路線,陳水扁拒絕參加,不料居然聚集了15萬群眾,陳水扁為之心動,選舉訴求轉向獨派,推動動公投等等活動。這時美國既忙於反恐尋求中國合作,又因伊拉克戰事方殷,手忙腳亂,非常不滿陳水扁節外生枝,史無前例地,不只高層官員,連總統布希都一再公開嗆聲駡台灣領導人。

 

當時陳水選舉處境,四面楚歌。後來居然連任成功,理由只有一個:放棄新中間路線後成功動員了台獨群眾的支持。

 

陳水扁靠棄新中間,回歸台獨逆轉勝

 

2000前後,在「不獨」的民進黨主帥陳水扁帶動之下,在1990年代年上升的台獨支持度稍稍下挫,但是很快又上升,終於居社會主流地位。2004總統大選前夕,民眾認同自己「只是」台灣人的從1992的17.6%上升到42.5%,相對的,認同自己只是中國人的從25.5%跌到了8.3%(政大選研中心);另外,統獨 2 選 1 的民調,台獨達到5成。換句話說,統派民眾愈來愈成少數而居邊緣地帶,而獨派民眾則經「入主中間地帶」,原來的「中間地帶」己不再屬於不統不獨!

 

陳水扁轉向而持續推出獨派策略後,選情急劇變化。

 

2003年4月到9月半年,雙方大抵是陳3成多,連宋5成多,落差維持在20%以上沒什麼變化。但是9月底陳水扁宣布將催生新憲,落差突然縮小到16%;10月底舉行公投立法大遊行,落差再縮小到6%,接下來是宣布制憲、公投法通過、宣佈總統選舉投票日將舉行防禦性公投⋯等到2004年李登輝在蘇煥智建議下發動了200萬人228牽手護台灣運動後雙方差距只剩4%,最後終於翻盤。      

 

2003年4月~2004年3月總統選情。民調來源:tvbs。製圖:作者。

 

短短期間民意軌跡變化趨勢如此劇烈,可見小笠原和〈經濟學人〉強調的台獨訴求對民眾動員力量強大果然說得不錯,而國親強調兩顆子彈是扁勝選原因,解釋力極其薄弱。

 

為什麼統獨認同在台灣社會的發展並沒有依1990年代藍綠趨中論學者和陳水扁的期待走向兩極縮小,中間擴張的趨勢,反而走向統消獨長的單向發展?理由是趨中論產生於主權早已底定,國家已經肇建完成的西方世界,一旦主權不再是爭議,政治的常態便是左右競爭。競爭中,民意時而偏左,時而偏右,時而偏中,以致於左右是「永恆」對峙地存在;但是在主權仍有爭議的台灣,緣於主權最高、排他、唯一的特性,統獨長期的趨勢駐定是單向,台灣就此形成了30多年來統消獨長的不變趨勢。

 

比較2004和2022

 

2004選舉是一個絕妙的研究素材。整個情境都好像是在實驗室中受到完美的控制:陳水扁所有可能有利的客觀條件被剃除乾淨,只剩下台獨一項是他可以操控的變項。一開始,沾沾自喜於新中間路線,他意識清醒地離開民進黨「維護主權」這個競爭主場,以不獨不武立場進入兩岸和諧這個國民黨的主場和國民黨一較高下,而陷入戰略被動,但是又沒什麼政績,於是選情長期極度低迷。最後他只好在獨派誘導下進入民進黨的主場,在台獨議題上持續加碼,選情因此迅速回升。非常湊巧的,tvbs民調中心一遇到陳加碼台獨的措施出台,馬上調查民意的反應,結果發現他每一加碼,選情就大幅改善。

 

至於連宋,在陳水扁放棄民進黨的主場時,一直輕鬆地維持長期的、大幅的領先。但是陳水扁回到民進黨的主場而連宋選情開始出現危機時,宋跪地親吻土地,不料這個踏進民進黨主場要和陳水扁別苖頭的大動作,依tvbs民調看來並沒有什麼效果 - 原因應該是,這大動作在民眾眼中看來等於肯定了民進黨本土路線的正確性,所以對陳有利無害;這動作又使自己宋自己成為在這路線上的跟隨者,固然可以減少和本土對立產生的傷害,卻無法為自己加分太多。

 

2004的選舉過程充分說明了維護主權和兩岸和諧間存在不兩立的本質性矛盾,也說明了兩大黨都只能在其間選擇命定的主場發揮戰力,而在對方主場只能妥善防守減少失分。既然如此,就明白為什麼2022民進黨和平牌抗中牌左右開弓會兩頭落空了。

 

3月15日賴清德登記參選民進黨總統侯選人,宏都拉斯總統突然宣布和中華民國斷交,錯愕之餘,賴清德取消演講稿中擬好的「和平保台」段落,這樣,民進黨內和平保台VS. 抗中保台紛爭已告一個段落,然而民進黨從此就回歸抗中保台嗎?並沒有人知道。應該注意這樣還是有問題,因為這就把黨的路線固著化了。實際上因為外在環境變化多端,所以路線不應該定於一尊。為什麼?這個問題在1999中國政策大辯論中其實已經有答案了。當時有「穩健台獨」的路線提出,其內容包括三原則:

        

主權立場堅定清晰;態度善意互惠;政策彈性務實

 

宏都拉斯總統突然宣布和中華民國斷交,錯愕之餘,賴清德取消演講稿中擬好的「和平保台」段落。圖為賴清德參觀鄭南榕紀念館。(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穩健台獨」應用在這次爭議是這樣:

 

● 由於立場堅定,所以遇中國打壓必須抗中;由於態度善意,所以中國態度和緩時,待之和平互惠;無論抗中、和平都不應該教條化地「一以貫之」。

 

● 既然要善意就不草率刺激中國,所以以抗中為唯一路線不宜,既然立場堅定,便做不到以和平為唯一路線。

 

不幸民進黨忘了1999大辯論中有穩健台獨三原則,以致於選舉忙亂一場。

 

那麼依穩健台獨的原則怎麼看黨中「務實台獨」和去台獨化的「四個堅持」爭議?

 

首先,既然穩健台獨主張立場堅定清晰原則,那麼四個堅持形同台獨的「自我否定」當然不應接受。然而要特別強調,不應接受的最重要原因還不在於所謂的情緒性的或意識形態性的本土認同問題,而在於四個堅持從公共政策的角度看,並不具備有意義和有可實踐性。在聯合國2758號決議中華民國的代表權既然已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繼承,各國,如美、日等等大部分國家也隨著在和中國建交的公報中向中國𠄘認「一個中國」的立場。這樣一來,四個堅持中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共和國互不隸屬」這一個訴求「兩個中國」的說法,美國要接受,就必須符合聯合國國撤銷2758決議,美國廢除中美建交公報兩個條件 - 這無疑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至於「中華民國台灣」到底是什麼,簡直是無法從文法上理解的字謎。因此,四個堅持在國內消費縱有市場,但是用在國際外交上註定是個「無效」的政策。這樣一個國際政治的現實,1999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已經面對而且處理過了。決議文這樣說,「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固然目前國號是「中華民國」,但是對外,必須彈性,「不堅持使用中華民國」才不致處處踫壁。

 

基本上,民進黨許多台獨工作者在過去漫長歲月中事實上已經為台灣,或至少為民進黨累積許多可以用在處理兩岸議題的知識、戰略的資產了。不幸民進黨今天卻不善加運用,以致於選舉戰略亂成一團,蒙受嚴重損失,而且選後至今仍然亂無頭緒,實在可惜透頂。

 

無論如何,那些資產仍在,民進黨趕快用來補牢吧。

 

最後,本文運用華山會議中的〈四個象限〉架構中詳細分折了2004的總統大選,並用以對照出2022的選舉的戰略失誤。事實上〈四個象限〉論述架構用來分析2012的選舉也同樣犀利,而且〈四個象限〉雖然2012年就完稿了,但是其架構用在2014的選舉時,除了仍然犀利外還呈現了他的預測能力,這都值得進一步向讀者介紹,而且2005、2008民進黨的主權角力之敗也應進一步深入分析,一切就待在下一篇文章交代了。

 

※作者為民進黨前立委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