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陳仇恨值」看族群歧視痼疾

卓然 2023年10月06日 07:00:00
陳時中與陳吉仲當部長時聲望都不錯,但卻也有很高的仇恨值。(攝影:王侑聖;合成圖片)

陳時中與陳吉仲當部長時聲望都不錯,但卻也有很高的仇恨值。(攝影:王侑聖;合成圖片)

「仇恨值」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它無形無影,無臭無味,但可以清楚到感覺它確實存在,尤其是在談到政治話題時,所以精明的政黨和政客,每逢選舉都會不擇手段予以炒作激化或操作運用。

 

以近兩次大選為例,陳時中與陳吉仲無疑就是兩個極具標竿似的例子。2022年地方大選,在防疫工作正上累積不錯聲望的衛福部長陳時中,獲得執政黨提名參選台北市長,當他辭職投入選戰之後,在野黨立即集中火力攻擊他的政策誠信,他的媒體公眾形象,逐漸從一個質樸親切的歐吉桑,轉變為一個奸巧猥瑣的糟老頭,不可諱言的是,親藍媒體及許多自媒體居中發揮了不少殺豬刀作用。他與林智堅的學歷風暴產生共伴,甚至外溢到全台,導致執政黨的大敗。

 

同樣一個陳時中,為什麼在兩年不到的時間裡,人設會有如此天壤之別?這很值得做為學術研究的樣本,但我粗淺的認為,這恐怕與根深蒂固的族群敵意脫不了干係。

 

同樣的情境也發生在陳吉仲身上,當總統大選逐漸升溫時,新升格的農業部被鎖定為攻擊目標,偏巧在年初發生了缺蛋危機,使得原本屬於單純的農經產銷問題,被擰成一團政治麻花,令陳吉仲有理說不清,只能選擇含冤辭職脱離暴風圈。

 

檢視這兩位部長的背景及條件,便會發現他們有許多共同特質,他們出身於平凡家庭,都沒有顯赫家世,靠著苦學成為社會精英,也因此得到長官賞識踏上仕途,更因為他們對理念的堅持引人不悅,認為他們僭越了身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不除不快。

 

旅美學者陳時奮(翁達瑞)曾為文「他們為什麼仇恨我們」分析族群問題,將省籍歧視歸因於兩個認知盲點:一是「戰敗逃難的屈辱」、二為「虛假優越感的破滅」,並由於優越感破滅而產生了仇恨,甚至不惜「尋找昔日敵人取暖」云云。

 

首先,我不同意用「他們、我們」來看待省籍問題,這本身就帶有濃重的族群意識,其次,以來台的時間先後劃分族群,也帶有誤導性,並不能證明先來後到對土地認同會有決定性的影響。

 

我比較傾向認為,這是人類結社所導致的必然,是統治者為了需要而刻意劃分階級的後果,無論它是以政黨、社團或同鄉會同學會為名,就都是以追求共同利益出發的組織而已。陳教授把族裔歧視全部歸因於蔣氏政權,恐怕也陷於以偏蓋全,別忘了,一些特定人過去也罵中國豬,也是在犯著同樣的錯誤!

 

許多人以為,台灣已無族群隔閡問題,這恐怕是一種自我安慰,它只是被很小心的隱藏了起來,6 0或7 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概率都有族群認同影響職業出路甚至婚姻選擇的記憶,尤其是在政治職務的分派上,省籍平衡是經常被納入考慮,就是證明。個人以為,任何團體都可能存在極端的分子,重點在領導人是在化解歧異還是在利用歧異。

 

朝野三黨不分區名單出爐後,將是一個重要的觀察指標,特別是陳時中、陳吉仲、吳斯懷及游毓蘭等是否上榜,可以判讀各政黨將如何面對省籍意識這個痼疾。從民進黨的不分區提名小組委員名單看,對賴清德來說,可能是個不錯的起手式。

 

※作者為自由評論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