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裔鋼琴家卡瓦納在臉書貼文說:因為他和中國人的衝突,以至英國警方封鎖了這台公共鋼琴。(圖片取自Dr K Boogie Woogie臉書)
愛爾蘭裔鋼琴家卡瓦納(Brendan Kavanagh)經常四處街頭表演,其 Youtube 頻道有230萬人訂閱,自稱K博士(Dr K),他在本月19日到倫敦聖潘克拉斯(St. Pancras)車站的購物商場,使用那裡的公共鋼琴演奏和自拍。之後一班手持五星紅旗的華人來到與其發生爭執,一眾華人表示他們「正在拍攝一個不能提前公開的節目」,所以不想K博士的鏡頭將他們攝入鏡。
其中一名男子首先警告會採取法律行動,K博士沒有理會,擺出「我不知道自己做錯甚麼」的樣子。他們要求不果後又扯到「肖像權」。K博士反駁這裡不是中國,這裡是英國。沒有法律禁止在公共地方拍攝。當中又夾雜一些國旗和黨國之辨。爭吵過程中,華人團隊那邊一名男子突然大吼一聲:STOP TOUCHING HER!!!!!! (不要再碰她),然後要求道歉。在爭吵中K博士亦被指「種族主義」(racist)。
華人男子不斷重覆「不要碰她、不要碰她」,令對手哭笑不得。最後驚動英國警察接報到場處理,一班鬧事華人隨即被中國網民人肉搜尋身份。由於整個過程在K博士的YouTube頻道直播紀錄下來,瞬即熱爆網絡。
爭執的起點是這班華人「正在拍攝一個不能提前公開的節目」。熟識國情的朋友都大概推斷,應是類似在拍攝央視春晚節目的海外恭賀環節。時間線正好差不多要準備農曆新年的一連串節目。
在這類片段,都會有年輕華人、外國地標、中國國旗(引燃點之一)、恭喜觀眾甚麼甚麼等一系列元素。如果是這樣都不令人意外,不過英國、中國及海外網民的反應,卻是耐人尋味,十分過癮。
中國網民反而不少對「自己人」並不買帳,視為失禮、野蠻,也是他們慢慢口耳相傳找出涉事者的背景。
英國輿論在這種惡客撒野的事情,也可以十分陰陽怪氣。他們會聲討那位到場處理的英國警察處理不力,她竟然聽到華人們喊出種族主義就態度即時軟化,被恥笑式形容為「一聽種族主義咒語就融化」,意味當時的處理根本很難搞清誰是誰非。
部份公眾那種對鬧事者連正面批評都故意留白的做法,顯然是無私顯見私,就是有一種對鬧事客連談都不想談的意味。
不少人的角度是在討伐自己人為甚麼如此不問是非,但這是「中國人」問題嗎?可能在英國人看來也不盡然,那是因為英國社會自身某些根本的東西先出了問題。例如說一個社會內部保障社會多元、開放、尊重人的這些善意真的很好,但也經常會受到各種不同外來人的濫用。前線人員是否well equipped去面對這種情況?可見不一定。當然一切的寬和緊總是在不斷調整中,而公眾的印象在事件中累積和改變。
不久之前倫敦紅磚巷(Brick Lane)才發生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塗鴉牆行為藝術爭議。不管事主事後如何辯論行為藝術的理念,客觀上就是該處一段長時間變成了反華文宣的二創聖地,新聞上了國際,客觀上也沒對「民族形象」有好處。
如果跳出來看,這些年輕人在外鬧事,其實好像也是自身也欲罷不能,可能他們也繼承了「現代中國性」對異文明的羨憎交織。用人話講,就是他們對外國的一切,骨子裡多少都有好羨慕,又很憤怒看不慣的矛盾情緒。
鋼琴事件中的中國年輕人,也是嘗試利用西方的玩法,訴諸種族歧視。一方面他們想要複製令自己舒服的秩序到異地去,即使是暫時的再現也好。
不過他們始終需要這個拍攝場景,正如中國和英國在黃金十年之後,其實仍十分需要彼此。雖然在外交上他們會互相批評,但現實上,中國人還是會去英國,英國還是會歡迎他們的資產。
變得頻繁和高調的「中英衝突」,總是涉及年輕一代。他們一方面據理力爭,感到自己所信之正確和正義,which makes them different,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感到時刻被歧視。就是這種矛盾的情緒。
西人面對這種心態應該是覺得莫名其妙,但又不明覺厲,只可以說大家的想法和時差都相當大,並非民族或血緣的問題。而全球化和人口流動,就是將這種分歧變成軍火庫的過程。這些心態的上游可能是來自一個神話,從鴉片戰爭以來的國恥世界觀。在大眾層級,英國和日本都負了「中國」,這祭典般的記憶到今天仍然鮮活靈動。
※作者為香港評論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