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希拉蕊敗選談話可否刺激翁曉玲的民主素養

李濠仲 2024年03月07日 07:00:00
台灣竟有一個會說出立法委員質詢行政院長是「上對下」的法學博士立委,這才真讓人對台灣民主感到憂心。(圖片擷取自立法院會議影片)

台灣竟有一個會說出立法委員質詢行政院長是「上對下」的法學博士立委,這才真讓人對台灣民主感到憂心。(圖片擷取自立法院會議影片)

2016年11月8日,美國總統大選在一片驚滔駭浪中,選出「素人」川普為第45任總統,對原本志在必得的希拉蕊來說,無疑是場政治重擊,她豐富的政治履歷卻無法讓民主黨繼續執政,更沒有創造「美國第一位女總統」的歷史,更為之氣結的是,她全國總得選票數還比川普多了286萬4974票,只因「選舉人團制度」吞敗,成了美國有史以來「普選票贏對手最多,但落選」的敗戰總統候選人。

 

美國獨有的「選舉人團制度」是當年費城制憲會議為尋求大州、小州公平性的妥協結果,遊戲規則就是透過普選票,決定某個州由哪個總統候選人獲勝,並由他獲得該州的選舉人團票,選舉人團票最多(而非選票最多)者當總統。而每個州的選舉人團票數,皆按照當地參議員和眾議員的人數比例計算。(例如議員席次比例高的加州,就有55張選舉人團票,有些小州甚至只占3票)

 

這樣的設計之所以被認為能夠發揮公平作用,在於它既可以反映「大州」所代表的人口數,並讓人口數少的「小州」在總統大選時也能獲得一定程度的全國關注度,如此或是更符合美國「大熔爐」、各州皆有獨立發言權的聯邦核心精神。

 

只是,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選舉人團制度」最為人詬病,就是時至今日,那些經濟活動較小的州,卻能長期擁有不成比例權力去左右總統勝敗和制訂國家政策,無疑有助長民粹之嫌,並讓普選票和選舉人團票之間益發出現經常性的差異(普選票贏、選舉人團票輸/美國已有五次經驗),未來「一個贏得普選的落敗總統」,恐怕愈來愈不會只是種反常現象,而可能成為常態,從而開啟一個「反多數主義時代」。這就是2016年川普勝選,會有選戰專家直言,原來候選人不一定需要花力氣爭取最多票數,只要在正確的地方(州)贏得選舉人團票就夠了。

 

進而,「廢除選舉人團」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學者專家提出討論,若以2016年希拉蕊的「遭遇」為例,似乎就很值得檢討。

 

但何以改革選舉人團制度一直未被列在美國國政議題的前端,因為美國民主的危機,當下很清楚關鍵並非來自「選制」,而是目前的政治環境太過偏重名人的吸引力,並過分迷信偏執政客的煽動性,以及刻意迎合狹隘的特殊利益,同時造成溫和中間派的候選人愈顯被邊緣化。攤開歷來美國大眾對政府和國會的不信任,原因從來不在「選制」,畢竟政治極端化下,即使總統選票、選舉人團票皆贏,也未必就能避免政局不安。

 

2016和2020大選當然又是一組對照。2016年希拉蕊贏得普選票,輸掉選舉人團票,支持者尤其不甘,但在開票日隔天,希拉蕊隨即在紐約發表敗選談話,呼籲支持者接受美國大選結果,她說「川普將成為我們的總統,我們欠他一個開放的心態和領導的機會。」「這是痛苦的(敗選),而且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我希望你們記住這一點,我們的競選活動從來都不是關於一個人,甚至一次選舉。而是關於我們熱愛的國家。」這一態度,大大降低了美國人對未來國家將由「素人當政」的不確定感,證明了「候選人如何面對敗選」,亦關乎一個國家的民主鞏固。

 

2020的例子自然是另一回事。當年,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無論普選票、選舉人團票都贏過川普(多了700多萬票),並不存在所謂的「制度陷阱」,但自川普到其諸多支持者,不還是「不願意承認敗選結果」。此時「選舉人團」設計沒問題了,有問題的變成「計票機」,從而發生國會大廈暴動,震驚全球,對美國民主傷害頗大。

 

藉台灣政黨票設計而取得立委一職的翁曉玲,近來受到媒體相當關注,包括她主張要將台灣總統選罷法修改為「選票需過半數、且超過700萬票以上才算當選(並提兩輪投票)」(已觸修憲層次),但「非絕對多數的總統」會是台灣當下民主政治的危機嗎?還是如美國一般,台灣此刻民主困境,根本不在「選制」,而同樣是在「過分迷信政客的煽動性」以及「不承認選舉結果」的心理。尤其,台灣竟有一個會說出立法委員質詢行政院長是「上對下」的法學博士立委,其所暴露出的民主素養,不才真讓人對台灣民主感到憂心。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