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允恭專欄:中華民國到底幾歲了?

丁允恭 2024年10月14日 07:02:00
比起傳統民進黨的觀點,蔡英文接受了「中華民國」的存在,但未必全盤接收了113年中華民國的論述。(圖片摘自賴清德臉書)

比起傳統民進黨的觀點,蔡英文接受了「中華民國」的存在,但未必全盤接收了113年中華民國的論述。(圖片摘自賴清德臉書)

總統賴清德在國慶晚會上說道:「最近鄰居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日剛過完75歲生日,再過幾天,中華民國就要過113歲生日。因此,就年紀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反倒是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此言一出,藍營跳腳,因為感覺日趨親中的立場受到諷刺;綠營則是許多人叫好,感覺總統將了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一軍。

 

中華民國到底幾歲?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對四十歲以上、歷經過戒嚴時代、國立編譯館版本教育的中老年人而言,中華民國113年,是個理所當然的答案,然而這個宣稱是否與本質符合?就國際社會的正常認知而言,中華民國體制,對於「中國」的有效統治,已在1949年戛然而止,之後已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改朝換代,而在世界上號稱正統中國的代表權,也在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後被徹底否定。

 

回到台灣的視角,真正被南京政權的中華民國所統治的時間,也不過就是從1945到1949這短短四年的時間而已。而從1949以後,縱使獨裁者如何宣稱、如何以各種大一統意識型態的框架來型塑那個想像中「長江黃河水不斷」的中華民國,我們所有人的「中華民國」經驗,就僅止於在這個獨裁者眼中的「復興基地」蕞爾小島之上而已。課本寫的首都在南京,但絕大多數人的概念是在台北,就連國民黨人也常常使用「首都執政權爭奪戰」這類的話語而不自覺。

 

部份憲法學者認為,自從第一次憲法增修條文通過以後,這部憲法經過2300萬台灣人民行使同意權以後,以台灣為範疇的新中華民國方於焉建立,類似的邏輯下,也有人將1991年的國民大會全面改選,或是1996年的第一次總統民選,認定為中華民國體制在台灣合法化存在的伊始,在此之前,中華民國只是遷佔台灣的寄生獸。

 

113年的中華民國,跟75年來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彼此有什麼關係?甚至是否同一?這是賴清德提出「祖國論」後的重要課題。

 

比起傳統民進黨的觀點,蔡英文接受了「中華民國」的存在,但未必全盤接收了113年中華民國的論述。同樣以國慶演說作為觀察的標準,在2023年,蔡英文特地提到:「…這是中華民國立足台灣74年來,之所屹立不搖的精神。」;在2022年則是一開頭就講到:「今天,是中華民國111年的國慶,也是中華民國立足臺灣以來,第73個國慶日。」在2021年則更直接說:「…此時此刻的中華民國,正處在72年來最複雜多變的局勢當中。」很明顯,蔡英文一再強調從1949起算的時間線,也間接表達,她所承認目前有效統治台灣的中華民國體制,最早不超過國府遷台,與之前38年的「中華民國」是相異的存在。

 

蔡英文嫁接了中華民國與台灣,產出「中華民國台灣」的概念,為的是整合原本各自認同「中華民國」與「台灣」的族群,強化國家內部的共同體意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20年871萬票的支持是其彰顯。比起過去綠色陣營的論述,蔡英文大膽承認了中華民國體制的正當性,但依然是要站在台灣主權獨立的基礎上面。同樣在蔡政府執政時期任內,「中國」也成為政府公文書與記者會中正式稱呼對岸的方式,這更明顯地告訴了大家,「中華民國」不是中國。

 

蔡英文打造「中華民國台灣」的論述,是有它的連續性、布局性以及平衡感。一方面容留了中華民國成為整合台灣最大公約數的符號,另一方面也不斷重新賦予中華民國更多的「台灣性」,使其能夠成為鞏固台灣主體性的工具,

 

尤其最近不同國家對聯合國2758號決議開始進行詮釋,認定中國對該決議的解釋是扭曲的,企圖讓將該決議定義為僅只是「中國」代表權的更替,而不涉及台灣本身的歸屬與定位。這肯認台灣人民決定自己國家未來的正當性,也替台灣在國際組織立足,埋下可能性的伏筆。

 

在這個時間點上,強調113年的中華民國,或許一時可以擠壓一下在野黨、一時吃一下共產黨的豆腐,但對於國際社會而言,台灣的自我宣稱,是不是會重新掉入「被取替的前中國政權」的邏輯陷阱?這是作為國家元首的賴清德所需要深思之處。或許在未來在神來一筆的發言之外,可以再加上更完整的布局來思考,形成更為周密的論述。

 

※作者為作家,曾參與政治工作與社會運動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