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均齡29歲的文明古國 新南向「非印度不可」

吳宣萱 2017年12月06日 07:00:00
台灣的新南向政策或許可鎖定印度建立經濟合作關係。(湯森路透)

台灣的新南向政策或許可鎖定印度建立經濟合作關係。(湯森路透)

2003年高盛證券發表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的成長發展評估報告,點名這四個國家(後商業週刊將其稱為「金磚四國」)將是21世紀影響人類最深遠的經濟發展趨勢。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建國後,效法蘇聯施行五年計劃經濟,外交政策採取不結盟策略,因而隱身經濟全球化浪潮。直至1991年,拉奧政府上台後,實行真正的經濟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加速基礎建設、放寬外資進入限制、財政及金融體系改革等。

 

2014年印度現任總理莫迪上台,大刀闊斧推行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技術印度(Skill India)、數位印度(Digital India)、綠色印度(Green India)等政策,更甚為了打擊貪腐黑金、掌握民間金流,一夕之間廢鈔、禁止五百盧比及兩千盧比紙鈔於市面流通。莫迪總理引領印度展現渴望躋身大國之雄心壯志,出訪各國充分展現大國外交風範,美國、日本、中國亦積極欲投資印度,期望能夠在這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新興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台灣理應不當錯失這個機會,加入印度經濟起飛的列車,再創經濟佳績!

 

人民均齡29歲 人口紅利高

 

2017年的印度是一個極具經濟發展潛力「年輕」國家,年輕並非意指印度獨立建國歷史,而是印度全國人民平均年齡29歲、勞動人口占全國66%,龐大的人口基數、人口紅利不容小覷。我相信印度人才將會成為支持全球進步的重要因素。然,時下印度缺乏建立完整的技職教育體系、許多幼童因貧窮問題無法享受法律保障的受教權,全印度會講英語的人僅佔11%,另外,印度看重中國,積極拓展貿易往來,在印度的白領高階經理人、高級知識份子學習華語文的需求大增,這些都是台灣新南向政策可能成功的重要契機。

 

台灣早在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為了培養未來從事職業生涯的學生,以培養基礎技術人員為宗旨,設立高級職業學校;而中級實用技術人才則另外設有進階之「專科學校」,以教授應用科學、養成技術人才為目標。隨著社會價值觀變遷,台灣升學風氣主要導向一般大學,培養學術人才為主,再加上少子化影響,故技職體系有「學校太多、學生太少」的問題出現。政府有意在新南向政策中推動雙邊人才交流計畫,係我認為,政府得積極招收印度學生來台受訓,彌補校方招生缺額問題,或是派遣台灣師資前往印度技術培訓當地人才。

 

印度華語教學市場 不容小覷

 

中國長期以來,透過在世界各地設立孔子學院教授華語,向外輸出中華文化及中國思想。但中國、印度兩大國,長期以來因為邊界問題、藏獨爭議關係緊繃,為了避免讓華語文教育成為中國對印度人「洗腦」的最佳利器,印度堅持不開放中國孔子學院於印度運行。然,印度非常清楚意識到中國在全球經濟鍊中的重要地位,係仍計劃培養會中文的人才。台灣作為華語母語國家,外交亦未與印度交惡,面對龐大的印度華語教學市場,及印度人對華語文越趨重視的社會氛圍,這就是台灣作為華語母語人才庫的發展機會。

 

根據Global Talent 2021 Report,2021年各國人才供給需求國光譜,光譜的左端顯示未來人才紅利國:印度、印尼和柬埔寨,反觀光譜右端則顯示國家未來人才將會出現赤字,而台灣榜上有名。台灣未來人才外流之情形並不難預見,現今台灣社會由於廣設大學,學歷貶值,大學生、碩士生更甚博士生出社會難找工作。即便有工作,台灣企業也難以支付較高額的薪水留住有能力的人才,技術人才多半希望能移民至美加等歐美國家。積極印度建立經濟合作關係已是台灣政府眼下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我認為,唯有新南向政策在人才技術交流方面能夠執行確實,台灣有望能夠透過印度的產業互動提升自我經濟狀態。進而,台灣企業亦能有較多的資金留住台灣人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人才經濟循環,可望再創經濟佳績!

 

※作者為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大四生

 

【延伸閱讀】

●「為在必要時快速運送兵力」 印度將大幅強化中印邊境建設

●【紐時精選】中國留學生助審查制度延伸海外 澳洲、美國、歐洲學術自由遭破壞

●中國解放軍未全撤出洞朗 中印邊界爭端再度引燃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