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是與生俱來的? 孩子天生懂得享受藝術

水野學 2022年03月20日 12:00:00
單純地享受美術或音樂的樂趣,多少人長大已經失去?(pixabay)

單純地享受美術或音樂的樂趣,多少人長大已經失去?(pixabay)

孩子們天生懂得展現「品味」

 

人們對品味之所以會產生誤解,認為它難以捉摸,且只有少數出類拔萃、與眾不同的人才能擁有,或許就是因為大家想到品味時,往往會聯想到與美術、藝術或設計相關的事物。

 

其實多數人在童年時期都曾接觸過美術或藝術。

 

而且也沒有限定要生長在藝術世家,或是父母對此特別有興趣,才有機會接觸。著色、畫畫、帶動唱、跳舞或唱歌等活動,就是多數人與藝術的接點。在學習所謂的學科之前,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通過了藝術的大門。

 

畫畫、唱歌、跳舞活動身體。

 

這三件事都是人類最原始的生理活動,對應到現代的教育就是美術、音樂及體育三種科目。

 

有些人不擅長體育但喜歡美術,或是討厭體育跟美術卻喜愛音樂,因為實際動手的過程總是充滿樂趣,所以幾乎沒有人三項都不喜歡。

 

尤其以美術來說,小時候應該沒有人討厭吧?在托兒所或幼稚園碰到要畫畫的時候,所有小朋友都好開心─握著蠟筆,非常投入地畫著自由自在的線條。

 

然而,樂在其中、天真唱歌或繪畫的孩子,過不了多久就會被迫接受殘酷的評比。

 

「畫得很好、畫得很糟……」

 

「唱得很好、根本是音癡……」

 

用數字無法衡量或肉眼無法看見的標準,評斷「某某小朋友的圖畫真難看。」「他是音痴吧?」或者嘲笑他人「沒有韻律感、舞跳得很爛……」、「運動白痴」等等。有時候這些理由還會導致幼稚的霸凌,無預警地就讓人跌入「不會畫圖、不會唱歌、舞跳得很爛」的谷底。

 

然而,技術性表現的好壞與美感品味的優劣卻無法畫上等號。例如長期培養優秀畫家的畫商,通常都擁有非常優異的審美品味,即使他們不會畫畫,也絕非沒有品味的人。

 

有音樂品味的人,也未必就擁有動人的歌喉。許多作曲家或演奏者並不會唱歌,某些音樂製作人可能不會唱歌、不會作曲,更不會演奏樂器,但卻能聽出歌曲的好壞─而他們都是擁有音樂品味的人。

 

牽涉到身體能力時,狀況或許多少有些不同,但既然有跑不快的舞者,也會有舞跳得很糟的田徑選手。許多人即使不擅長運動,卻依然對肢體的活動充滿品味。

 

若只是以技術性表現來衡量藝術或運動的品味,就會讓人產生誤解,堅信「品味跟自己的距離非常遙遠」、「自己與藝術無緣」、「品味是與生俱來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傾向會越來越強烈。

 

我甚至認為,整個社會環境都已經變成了除非是相當有才華的人,否則不能夠聲稱「我喜歡畫畫、我喜歡唱歌」。

 

「只有幼稚的人才會說喜歡畫畫、喜歡唱歌。」

 

如果小學生或中學生這麼想,可能是某種想要擺脫幼兒性格或孩子氣的成長表現,並不完全是壞事。不過要是弄錯了「成熟大人」的定義,很可能就會朝向錯誤的方向發展。

 

單純地享受美術或音樂的樂趣,看起來或許有些孩子氣,但認為長大之後就不需要美術或音樂,卻是大錯特錯。

 

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常常被另一個更大的聲音所淹沒─有許多比藝術更重要的東西─而這正是問題所在。

 

那個聲音大概會這麼說:

 

「國語或數學不加強不行!英文也很重要!公民道德也要學……這些對將來才有幫助。」

 

在與這麼多「該學的東西」競爭的過程中,畫畫、唱歌的優先順位只會不斷往後移。

 

說得更極端一些,只因為「不是考試科目」,這些包含術科的科目就經常被當成興趣,變得可有可無,也因為「對將來沒有幫助」而遭到排擠。這就是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的經歷─與藝術訣別。

 

漸漸地,藝術成了遙不可及、與自己無緣的事物,與藝術相關的品味則成了「特殊人士的才華」。

 

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才華」,小時候也都懂得自由發揮……。

 

這樣的現象,真的令我覺得非常遺憾。

 

美術教育妨礙了「品味」的培養

 

美術課、體育課和音樂課,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珍貴的時光,卻常因為「對將來沒有幫助」的觀念而逐漸遭到忽略,實在令人遺憾。

 

然而,我認為這些科目的教授方法本身也存在不少問題,身為一名創意總監,更是覺得「現行的美術教學方式非常可惜」。

 

小學有美勞課,多數中學也有美術課。

 

但有多少人會將美術視為一種「學問」呢?無論老師或學生,恐怕都抱持著「藝術科目不是學問」的認知吧,證據就是課堂上幾乎把時間全部花在技術訓練。

 

然而,美術確實是一門不折不扣的學問,至少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一個部分是累積藝術或美術相關知識的「學科」。

 

另一個部分則是繪畫、工藝創作等「術科」。

 

如果將這兩者混淆,過於重視術科,就會產生「美術不是學問」的誤解。

 

我們最初接觸美術的經驗,常常是在沒有事先練習或不具相關知識的情況下,劈頭就被要求學習技術表現,卻忽略了美術也是一項學科的事實。美術的歷史、美術的觀點、各種技法如何演進等等,如果在訓練技巧的同時,也能學習這些知識,那麼美術課就不會只注重圖畫得好不好,而能成為培養品味的土壤。

 

或許有人認為「美術的知識跟技術表現根本沒有關係」,但我卻認為學問才能幫助我們建立整體概念。就拿經濟學的例子來說,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個人的歷史與經濟本身並不相干,卻不會有人懷疑了解這些旁支知識的重要性。

 

美術這門學問也一樣。梵谷是哪一國人?他的生平如何?他有什麼樣的思想?他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畫出那樣的作品?……我認為這些知識都有學習價值,而對於美術的感受、想法、表達方式也可能因此有所不同。

 

我絕對不贊成光以技術的好壞,作為美術這門學科的評分標準。

 

美術的術科確實不像數學可以用對錯來評分。美術不會有「一加一等於二」的絕對答案,更與有著正確筆順與造字規則的漢字不同,當然也和歷史中有「1600年發生關原之戰」之類的明確答案不一樣。

 

然而,世上多得是無法明確回答出「就是這個」的學問,像經濟學、管理學或哲學。美術的性質基本上類似於這些學科,就我自己的理解,應該說是非常接近這些學科。

 

「對於這幅畫的背景,有多少認識?」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作品?能夠放在比較大的脈絡架構中來說明嗎?」

 

如果能用這樣的判斷基礎來打美術成績,對於品味的培養一定有所助益。

 

我們學習歷史的時候,並不會只學「德川家康在哪一年做了什麼事」的事實,還會對事實的切入點產生好奇,例如「因為德川家康有這種個性,所以才會這麼做。」學習過人和行為有關的內容,才會進一步產生「所以我也該怎麼做」這類對人生有益的啟發。

 

學習美術不該也是同樣的道理嗎?

 

例如畫畫的時候。

 

使用複數色彩時,最需要留意的就是相鄰區塊的配色。相關內容就收錄在美術教科書的角落,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將各種顏色排成一圈的「色相環」?適合同時使用的色彩,就是在色相環中相對位置的「互補色」或是「同色系」,兩者都能讓畫面看起來很漂亮。若想對色彩搭配屬性有更詳盡的了解,也推薦書店中常見的色票書籍。

 

拋開個人成見,仔細觀察也很重要。好比畫一棵樹,多數小孩子都會先畫粗壯的樹幹,然後在左右兩側依序長出枝葉;但可能很少人知道,植物的枝葉其實大多是呈螺旋狀生長。

 

畫大象的時候常用灰色、鱷魚常用綠色、長頸鹿常用黃色跟黑色……。但真正的大象和鱷魚其實比較接近褐色,至於長頸鹿則是褐色跟米色─事實上,根本沒有黃色的長頸鹿。

 

光是學會這些小訣竅或知識,就能輕鬆畫出所謂「好看」且「有品味」的圖畫。

 

觀賞美術作品也是一樣。

 

小便斗上的畫家署名,雖然看起來像惡作劇,不過只要了解「這是法國藝術家杜象(Marcel Duchamp)所提倡的『現成物』(Ready-made)形式,是對藝術的反諷」,立刻就會覺得這件作品生動了起來。當觀看的視角越多元,品味就會變得越好。

 

如果說歷史是為了「在學習知識之後,提供基準,以了解身處現代的自己該怎麼行動的課程」;那麼美術就是「在學習知識之後,提供基準,以了解自己該如何創作、如何生產、如何表現的課程」。

 

就像大家不會用技術的好壞來評斷歷史,美術也不應該有這樣的分別。

 

「學習知識是為了能夠運用」,若從這個角度來看,美術與其他學問並無區別,所有人也都能因為學習美術知識而有所成長。

 

一旦缺乏美術知識,就很容易對美感品味或美學產生自卑情結,連挑選衣服、住處、裝潢、隨身物品及生活雜貨時,都會缺乏自信。雖然這些都是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卻也會因此對「品味」一詞感到越來越害怕。

 

每當要從頭開始創作時,就會處於「沒有自信」的狀態,不僅是從零開始,更像是從負數開始。但只要學習美術知識,就能避免這樣的情況;換句話說,即使長大成人,也該為了自己,多學一些美術的知識。

 

※本文摘取自《品味,從知識開始:日本設計天王打造百億暢銷品牌的美學思考術

 

作者簡介

 

水野學(みずのまなぶ)

 

good design company負責人,創意總監、創意顧問。

  

曾參與從零開始的品牌建立、商標製作、商品企劃、包裝設計、室內設計、顧問等工作。

 

1972年生於東京,畢業於多摩美術大學平面設計系。

  

1998年成立good design company,其設計理念強調除了美感,也要兼具銷售力。

 

主要作品有:

  

相鐵集團「品牌設計提升計畫」、NTT docomo「iD」、熊本縣官方吉祥物「熊本熊」、日本農林水產省CI、UNIQLO「UT」、台灣7-11「7-SELECT」、Adidas、J-WAVE、宇多田光「SINGLE COLLECTION VOL.2」「桜流し」、椎名林檎「林檎班」、中川政七商店、久原本家「茅乃舎」、永旺零售公司「HOME COORDY」、東京中城、Oisix ra daichi「Oisix」、興和「TENERITA」、「FLANDERS LINEN」、ANA「travel Smap」、首都高速道路「東京SMART DRIVER」、VERY╳Bridgestone聯名自行車「HYDEE. B」「HYDEE. II」等。也參與品牌「THE」的企劃營運。

 

曾榮獲世界三大廣告獎「The One Show」金獎、D&AD銀獎、CLIO Awards銀獎、London International Awards金獎等多項國際及日本國內之獎項。

 

著有《創意,從計畫開始:最重要卻沒有人會教你的工作計畫教科書》、《從「賣」到「大賣」:水野學的品牌設計講義》、《點子接著劑:日本設計大師水野學對idea生成的七個解說》等書。

 

www.gooddesigncompany.com
 

譯者簡介

 

葉韋利

 

1974年生。專職主婦譯者。

www.facebook.com/licaworks

 

關鍵字: 書摘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