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德國總理梅克爾執政16年,卸任後首度公開受訪。(美聯社)
前德國總理梅克爾卸任後,7日首次公開受訪。面對外界質疑她任內的外交政策刻意「姑息」俄羅斯,甚至間接造成俄烏戰爭爆發,她回應,自己「沒什麼好道歉的」。她進一步表示,已經盡力朝著不造成損害的方向努力,且外交政策沒有達到成效,也不代表它是錯誤的,因此她「並不怪自己」。
梅克爾(Angela Merkel)也強調,俄國的侵略行徑不可能合理化。她回憶過去跟俄國總統普丁的互動,稱自己並不天真,從不認為能光靠貿易就能拉攏普丁,因為普丁的目的是「摧毀歐盟」。
Germany's Merkel says she does agree at all with Russia's Putin on the Ukraine issue.
— DW News (@dwnews) June 7, 2022
"But we've also not been able to forge a security architecture that could have kept this from happening."
For more: https://t.co/BauTxShbKn pic.twitter.com/ER04QUZ3al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4月曾指控,正是因為德國和法國長期對俄國妥協,變相鼓勵俄國侵烏;他更要求梅克爾和前法國總統沙柯吉(Nicolas Sarkozy)兩人到布查(Bucha)看看當地的慘況,親眼見證妥協政策帶來的後果。
2008年,烏克蘭欲加入北約的計畫被德國和法國擋下。此舉遭澤倫斯基痛批是德法的「失算」,但梅克爾今年4月曾發聲明捍衛當時的決定。
Zelensky also condemns western “appeasing” of Putin that left Ukraine out of NATO and in a grey zone where Putin felt he was free to act. He invites Merkel and Sarkozy to visit Bucha to see the result of their concessions to Russia pic.twitter.com/vxYszn2J0c
— Ian Bateson (@ianbateson) April 3, 2022
如今,梅克爾再度發聲反擊,認為當時烏克蘭民主尚未鞏固,國內的寡頭統治集團仍深具影響力,同時還有嚴重的貪污問題,因此有理由不讓烏國成為北約一分子。此外,從當時的狀況看來,若允許烏克蘭入北約,對俄國總統普丁來說「形同開戰宣言」,可能以此為藉口採取進一步行動。
梅克爾主張,若德國沒有出手阻撓烏國加入北約,俄烏戰爭恐怕早就已經爆發。
2014年至2015年,德法居中斡旋,促使烏俄達成「明斯克協議」,協議內容規定烏國應允許親俄分離主義份子在東部維持自治地位。烏克蘭國安會秘書長丹尼洛夫(Oleksiy Danilov)曾形容,明斯克協議是在「俄國的槍桿下」所簽訂,德法則在一旁眼睜睜看著;烏國人民亦普遍認為,該協議違背其國家利益。
對此,梅克爾表示歐盟當時亦樂見且批准了明斯克協議,甚至有納入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之中。她主張,明斯克協議替烏克蘭「爭取時間」,容許烏國在接下來的七年內,在民主體制和軍事方面逐漸發展茁壯,並達到能夠在戰爭中抵抗俄國的程度。
梅克爾承認,面對俄國2014年兼併克里米亞一事,或許可以採取更強力的反制手段。儘管如此,她認為自己已經盡力,「不會怪自己努力不夠」;最後沒能有效阻止俄國升高衝突,也讓她「非常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