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壓倒性票數通過!「台灣政策法案」在美參院外委會過關

周昱君 2022年09月15日 06:04:00
美國參院外委會通過「台灣政策法案」。圖為美國眾議員墨菲(Stephanie Murphy)8日率團在總統府與蔡英文總統會面。(總統府提供)

美國參院外委會通過「台灣政策法案」。圖為美國眾議員墨菲(Stephanie Murphy)8日率團在總統府與蔡英文總統會面。(總統府提供)

美國參院外交委員會14日以17票贊成、5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通過「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共同提出此法案的外委會主席梅南德茲(Robert Menendez)在官方推特上表示,「台灣政策法案」改善美國的台灣政策,強化美台雙邊關係,「在面對中國侵略威脅之下,有助於維持穩定的兩岸嚇阻」。

 

外委會新聞稿指出,「台灣政策法案」能夠「進一步嚇阻中國侵略台灣」,法條內更建立完善的制裁機制,足以讓中國因此付出「高昂代價」。梅南德茲表示,美國兩黨攜手通過此法案,不僅代表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堅定不移」,也顯示美國國會正視自身應在中國威脅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梅南德茲強調,「台灣政策法案」的目的不在於挑起戰爭,也並非升高跟北京政府之間的衝突,而是恰恰相反,盼能藉由增加戰爭的代價和風險,以降低台灣面臨的威脅;此外,美國也希望中國認知到,「中國決定不了美國做什麼、怎麼做」,也無法阻止美國支持台灣人民。

 

(延伸閱讀:一文看懂「台灣政策法案」9大重點 美國對台政策最全面的調整

 

根據「台灣政策法案」送審前的條文,美國將在4年內提供45億美元的安全援助,加速台灣軍力現代化。不過,法案中也特別指出,此法不應被理解為美國恢復跟台灣的正式外交關係,也不代表美國政府改變對台灣國際地位的立場。

 

美國之音指出,「台灣政策法案」內涉及象徵意義的條文,例如指定台灣為「北約以外的重要盟友」(Major Non-NATO Ally, MNNA)、將「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辦事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要求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任命須經國會表決通過,上述措施曾遭白宮關切。最後外委會通過的版本內,僅「建議」可將辦事處改名為代表處,且未強制要求AIT處長應獲國會同意,亦未直接賦予台灣MNNA的地位。

 

至於安全援助等實質性的內容多仍保留下來,但下一步也可能「拆分納入」其他法案內,例如《國防授權法》(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NDAA)。

 

美國媒體Politico報導,儘管「台灣政策法案」獲得兩黨議員支持,但同樣面臨反對聲浪。共和黨議員保羅(Rand Paul)認為,此法讓美國從「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往「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又邁進一步,甚至可能推翻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不過,「在沒有審慎考慮可能的後果前,現在還不是時候大幅改變長期的政策」。民主黨議員夏茨(Brian Schatz)亦投下反對票,主張美國透過此法案給了台灣「主權的象徵」,但這種激怒中國的舉動是否對美國有利,引發質疑。

 

接下來「台灣政策法案」仍需參眾兩院通過,再送交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不過,Politico報導也稱,法案前途仍黯淡不明,拜登是否簽署也很難說。

 

(延伸閱讀:「台灣政策法案」對台無償軍援增至65億美元 要求美台軍方建立全面性訓練計畫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