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膨中國卻通縮 6QA解析原因和影響

王能斌 2023年08月10日 16:04:00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正走向通貨緊縮,圖為天津港碼頭。(美聯社)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正走向通貨緊縮,圖為天津港碼頭。(美聯社)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中國7月消費者指數年增率出現2年多來首度下滑,加上生產者物價指數連續10個月負成長,顯示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狀態,雖然加重北京當局刺激經濟復甦的壓力,但另一方面卻有可能有助於全球通膨情況的緩解,包括彭博、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外媒都整理出此現象可能造成的影響與發展。

 

Q1:數據有多糟?

 

A: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資訊,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前一年同期下滑0.3%,是2021年2月以來首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也出現4.4%的跌幅,更是連續10個月下挫。同時7月進出口均出現兩位數衰退,其中出口額比去年同期減少14.5%,是2020年2月以來最嚴重;進口額也減少12.4%,為今年1月以來最低,使各界對於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後經濟復甦的能力存疑。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債台高築,房市不振,青年失業率更是創下新高,由於今年也有破紀錄的1158萬大學應屆畢業生投入就業市場,在在增加北京當局提振經濟的難度。

 

 

Q2:全球都在通膨,為什麼中國反而通縮?

 

A:彭博指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逐漸消退、各國重啟邊境,各種管控措施陸續鬆綁,民眾購物需求快速提升,在包括美國在內等主要經濟體造成了嚴重的通膨現象,雖然部分經濟學家在今年初,也認為同樣的情況會在中國上演,但隨後的發展卻與預期相反。

 

在疫情之後的中國,消費者開支的成長疲弱,房地產表現不佳更削弱了各界對市場的信心,從而降低了民眾購買高價商品的動力,家具與家飾首當其衝;此外,車商在競爭激烈下展開價格戰,在疫情期間蒙受衝擊的製造業者為了減少庫存,也紛紛削價求售,都成為中國出現通貨緊縮(deflation)的原因。

 

Q3:商品變便宜對消費者和產業有有何影響?

 

A:雖然商品售價下跌乍看之下是好事一件,但這並不代表消費者會因此開始花錢購物。若各類型商品價格廣泛且持續下滑,反而會形成預期心理,使人們開始觀望,推遲高價或大型商品的採購。

 

這樣的行為模式對經濟成長構成影響,往往使製造商進一步壓低商品的售價,為了保持獲利,因此必須嚴控成本,造成工資下降甚或裁員,如此一來消費者的購買力再度遭受打擊,在消費時更加謹慎,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商品價格低迷除了引發通縮,也會進一步提高實際利率,使投資能力下滑,從而讓通縮情況惡化。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債務通縮」的現象,會導致民眾債務違約的情況增加,使經濟衰退甚至蕭條的可能性上升。以日本為例,發生在1990年代的物價崩盤,其影響直至今日都未能消退。

 

Q4:通貨緊縮為什麼會造成問題?

 

A:中國製造的商品佔了全球流通貨物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在短期內,中國物價下跌可能有助於平抑全球物價。

 

雖說中國物價下跌,可能有助於抑制全球物價的漲幅,然而價格大幅縮水的中國商品若在全球市場過於泛濫,會對各國製造業造成衝擊,進而影響各國商業與投資的運作。

 

對中國來說,物價持續下滑將影響企業獲利,導致失業率上升,並且使消費者進一步縮減開支,身為全球最大市場的中國,對能源、原物料與食品等需求都跟著萎縮,進而影響全球出口。

 

 

Q5:北京當局有何對策?

 

A:中國央行可能透過進一步降息,或降低銀行體系的現金儲備比例來因應目前的情形,但如此一來就代表著中國央行將會面臨包括人民幣走弱,或進一步推升政府債務的挑戰,使包括中央與地方政府撙節開支,並且必須找出讓民眾願意消費的方式。

 

事實上,中國曾在2009年、2015年以及2020年時面臨通縮,並且都以寬鬆貨幣政策、擴大財政支出的方式來因應。但雖然北京當局矢言要加速基礎建設的推動,並加大激勵房市的力道,然而多數經濟學者都認為,在領導人習近平銳意扶植先進科技等其他領域的路線下,此次恐無法如同過去幾次一般,讓各地出現大規模建設的榮景。

 

因此,北京當局可能借鏡1998年,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前面臨通縮的因應方式,對結構不佳的金融機構進行資本重組,並且削減國有企業的規模。

 

(延伸閱讀:【恆大2.0】中國最大房地產商碧桂園付不出利息 若違約影響超過恆大

 

 

Q6:中國通縮是否只有負面影響?

 

A:財經內幕(Business Insider)網站報導指出,中國CPI下滑,卻有可能相對提升外國購買中國商品的能力,並且使該趨勢擴散至一般商品。

 

因此,中國通縮或許成為了美國聯準會、英國央行等其他全球主要貨幣政策制定單位對抗物價飛漲的契機。英國投資經紀商AJ Bell投資主任莫德(Russ Mould)也表示,這樣的發展,讓西方央行終於能夠在對抗通膨的任務中喘口氣,並有足夠的餘裕能夠思考下一步。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