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1.5%哺乳類擁有!為什麼動物會演化出看似無用的月經?

王大可 2023年11月08日 07:00:00
以「月經汙名」為主題的印度電影《護墊俠》(圖片取自網路)

以「月經汙名」為主題的印度電影《護墊俠》(圖片取自網路)

在生理層面,雌性為生育承擔了太多,鳥類不管交不交配,都要定時下蛋,下蛋不僅容易難產,蛋碎還可能危及母體生命。哺乳動物則不僅要冒著生命危險生孩子,不受精時還可能來月經,比如人。

 

地球上的物種數量以百萬計,其中哺乳動物卻只有五千五百零二種,生為哺乳動物已經是小概率事件。幾乎只有哺乳動物需要懷孕生孩子,只有懷孕需要受精卵著床,而只有具備這一系列生理機制才會來月經。但在哺乳動物中,目前只發現有七十八種靈長類、四種蝙蝠、二種齧齒類會來月經,僅占哺乳動物的一‧五%。

 

月經的獨特性,不僅在於其在生物種群中發生概率極低,更在於從生理層面上看,月經根本不是一個常規操作。

 

什麼是常規操作?比如,所有有性生殖的動物都需要排卵,排卵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常規操作;精子需要和卵子結合,受精就是一個常規操作。但週期性流血卻很難說有什麼必然性。

 

絕大多數會來月經的動物都是人類的近親。這一方面說明月經是很晚才出現的;另一方面則表明月經沒有經歷強烈的趨同演化,即不同的物種並未分別演化出具有類似功能的器官或生理活動。

 

 

這些因素讓我們不得不懷疑,月經的出現可能是個「bug」。你能想像這樣的情景嗎?一隻母兔子一路溜達,屁股一路滴血,直到被捕食者盯上,她哭著告饒說:今天月經痛跑不動,能不能改日再戰?

 

有理由推測,自然界裡來月經的哺乳動物大概都被吃光了。而人類之所以能邊來著月經邊存活下來,必然是有光環護體。

 

什麼光環呢?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馴化植物、馴化動物、合作捕獵等,使人類的生存率大大提高了,所以這個小「bug」不足以抵消人類實力的增長。

 

那麼,為什麼流血的「bug」沒有在時間的長河中被淘汰呢?從理論上說,不來月經不容易發生感染,生存概率更高。一旦有人基因突變擺脫了月經,同時保有正常生孩子的功能,經過多代篩選,來月經的個體就會被淘汰了。

 

另外,前工業社會時,女性處於不斷的妊娠和哺乳期中,沒有像當代女性那麼頻繁地來月經,因此月經不算一個終極大「bug」。針對西非多貢婦女的一項研究表明當地育齡女性平均每年只來一次月經。

 

 

月經在多貢人中是一種禁忌,女性需要到特定的月經小屋去處理經血。經血通常帶有負面的神祕色彩,這一現象源於古代社會的文化背景。生殖崇拜普遍存在於先民之中,因為沒有生殖崇拜的社會,恐怕都無法延續到今天。對古代女性而言,月經意味著沒有懷孕,以及身體疼痛。在沒有衛生棉和自來水的時代,清潔很麻煩,月經容易引發其他疾病。對於男性而言,月經則意味著不能啪啪啪。因此,女性初潮後就要張羅著嫁人,這樣就可以不來月經了。

 

回到生物學問題。看到前面敘述動物月經的段落,飼養狗的讀者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會來姨媽的物種列表裡沒有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裡描述,小狗卡列寧每半年來一次月經,每次持續兩週。我一直把它當作科學事實,並在我家狗費盡心機地把血擦在我褲腿上之後深信不疑。直到查閱文獻才發現,狗的流血和大姨媽沒有半點關係。

 

大姨媽是子宮內膜週期性增厚,以方便著床,並在沒有受精卵的情況下,內膜收縮脫落導致流血。而狗的血不來自子宮,而來自陰道。

 

為什麼陰道要週期性流血呢?不知道。人的月經都沒研究清楚,自然沒什麼人去研究狗的月經。

 

目前僅知的是,狗的流血開始於一個生殖週期之初,通常持續一週,隨後進入排卵期,部分狗在排卵期仍會流血,過了幾個月再重複這個週期。也就是說,狗的流血是公開顯示自己發情,而非昭示此刻不宜交配。

 

 

那麼,為什麼其他哺乳動物不流血呢?他們的子宮內膜不週期性脫落嗎?答案是大部分哺乳動物的子宮內膜還是脫落的,但是他們的身體把脫落的內膜和血液吸收了,像人類這樣鮮血淋漓的例子非常少見。

 

為此,科學家們大開腦洞,積極建立「流血有用假說」。最著名的是一九九三年的一篇文章宣稱排血就是排毒。排的是什麼毒呢?該文稱是「精毒」。

 

該文非常準確地捕捉到雄性精液含有多種病原體這一事實,認為精液會汙染雌性生殖道。該文至此都是科學可信的,但隨即又以民間科學家的口吻寫道:經血和血管中的血液不同,血管中的血液有凝血因子,而經血中則沒有,所以女性經期源源不斷地流血。另外,排卵期雌性的性生活最為活躍,這也意味著排卵期之後,雌性生殖道內的細菌、病毒最多,所以需要用經血排毒。

 

該文還認為經血排毒有兩種機制:第一種是物理排毒,被精毒侵染的內膜脫落以排毒;第二種是免疫排毒,經血中有大量免疫物質,可以殺毒。基於以上兩點,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應該排毒,唯一的差異只是血是否可見。

 

但隨即就有學者趕來打臉,並舉了生動形象的例子——你會為了給手消毒就劃開一個口子讓血嘩嘩地流嗎?而且事實正相反,新鮮血液是頂級的培養基,可以孕育一片細菌的森林。月經不僅不能排毒,經期還更容易感染,需要額外注意衛生。

 

 

之後,每當有研究月經的文獻問世,都要順帶把這個假說遛一遍。不過有位教授曾對我說:做科學研究的,怎麼能害怕出錯?要知道,科學是從極有限的小樣本中推出普適性的規律,錯誤是常態,對了才是運氣好。如果一定要有百分之百把握才發表文章,那麼所有學術雜誌都該倒閉了。

 

關於月經的必要性,善於從經濟學偷理論的演化學家又提出一個假說——子宮內膜的週期性增厚與脫落是符合經濟學原理的。

 

他們認為做好著床準備的子宮內膜中有豐富的血管,旺盛地燃燒著能量。如果把能量比作金錢,也就是說,這時的子宮太燒錢了。如果子宮內膜沒有週期性變化,內膜就必須長期保持在高度燒錢狀態,否則受精卵無法正常著床。若有週期性變化,只需要在排卵期之後的一小段時間內燒錢,其餘大部分時間則處於待機狀態,能量上的節省戰勝了內膜更替帶來的血液損失。

 

然而,就算我們同意能量的節省非常可觀,週期性掉肉、掉血依舊不是一個明智的策略。子宮內膜為什麼不能像丁丁一樣,不需要時就安靜地平躺在子宮裡,需要時就充血變大,迎接受精卵的到來?這樣一來,既不需要脫落也不用流血,重複使用、環保節能,響應新時代號召。為什麼造物主把這麼機智的設計給了雄性,讓他們不用忍受丁丁週期性脫落和重生的痛苦,卻對雌性動物這麼吝嗇?

 

最近,學者又提出了新的假設來解釋為什麼子宮內膜非脫落不可——因為子宮可以感知胚胎的品質,流產掉不健康的胚胎。

 

 

但月經是僅次於生孩子和下蛋的酷刑。即使子宮內膜要脫落,為什麼我們不能像其他哺乳動物那樣,讓身體悄無聲息地重新吸收脫落的內膜?明明有一百種方法可以不流血,為什麼非要選擇最慘痛的那種?

 

某個學者緊皺著眉頭,說:「大概是個bug吧。」

 

其他學者附和道:「對,對,我們也覺得是個bug。」。

 

月經的出現可能是個bug。難以想像來月經的母兔一路溜達一路滴血,還哭著向捕食者告饒:「能不能改日再戰?」(時報出版提供)

 

*本文摘自《牠們的情愛:動物的求偶心計與生殖攻防》,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王大可

 

本名王雲珂,牛津大學動物學系Edward Grey鳥類研究所(EGI)博士。
主要研究原雞在不同社交環境下的性行為策略、精子分配策略與認知決策機制。
現於中國科學院深圳研究所工作,研究小鼠性行為策略的認知基礎。
大象公會專欄《動物性》作者。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