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導演寧願死:牟敦芾(1941-2019)與他60年代的兩部「禁」片(上)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9年06月07日 11:00:00
不當導演寧願死(director or death)的牟敦芾(TIDF提供)

不當導演寧願死(director or death)的牟敦芾(TIDF提供)

2019年5月底,我收到牟敦芾導演前妻黃貴蓉女士的來信,她遺憾地告知我們,牟敦芾在5月25日因病逝世,希望國家電影中心能協助發佈由她與他們共同的女兒牟佳代為發出的訃告。

 

當中寫著:「牟敦芾先生己於本月25日傍晚在美國費城家中因病與世長辭,享年78歲。其遺體將由其妻顧植女士擇日安葬於顧氏家族在紐約之墓園。謹此告知所有牟敦芾今生的相識相知、親朋好友、永和玩伴弟兄們、影劇界前輩、電影工作夥伴和關心他的作品的各地觀衆們,牟敦芾感謝大家此生對他的寬容和支持。」

 

牟敦芾1941年5月13日於中國山東出生,1949年來台灣,於台北永和成長,他與黃貴蓉相戀於1960年代,當年就讀國立藝專的他們,與同學黃永松(《漢聲》雜誌創辦人)的年輕身影,皆被記錄在陳耀圻導演的紀錄片《上山》(1966)之中。在片中三人表達出各自藝術抱負、黨員才能領獎學金、對越戰看法云云,並一起到山上踏青。年約25歲的牟敦芾,被問到畢業後想做什麼時,回答說:「不當導演寧願死(director or death)。」

 

在策劃2018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切片│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單元時,為了追索歷史線索,我們在2017年邀請了黃永松參加《上山》的試映,他坐在觀眾席上看著影片中50年前的自己,邊看邊回想往事:「訪問地點是我的宿舍」、「這是新竹的五指山」、「我跟牟敦芾和黃貴蓉是好朋友都還有連絡」、「後來我當過牟敦芾影片的美術指導,還勸他把影片捐給電影資料館(國家電影中心)…」。

 

黃永松(左至右)、黃貴蓉、牟敦芾三人《上山》受訪(TIDF提供)

 

順著這些線索,我們繼續挖掘台灣電影史,爬閱許多書籍與資料。

 

網路上盛傳牟敦芾在台灣以「獨立製片」方式拍的《不敢跟你講》(1969)因涉及師生戀被禁,《跑道終點》也因有關同性戀而被禁,不得志的他對台灣大環境感到失望,在1970年初期自我放逐於南美和歐洲,並在1977年加入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接續拍了《紅樓春夢》(1977)、《撈過界》(1978)、《打蛇》(1980)、《黑太陽731》(1988)、《黑太陽南京大屠殺》(1995)等等血腥剝削電影,其暴力與露骨的病態程度,讓他被封「禽獸導演」。

 

黃永松也提到,牟導演後來拍的那些電影好恐怖,都不敢看。他也說牟是個很神秘的人,只有牟主動找別人,沒有人能主動找到牟,每次碰面都是這樣,近年聽說牟病了,已有幾年沒見面。

 

幸運的是,在多重線索指認下,我們在國家電影中心的片庫找到了《不》與《跑》的膠卷殘本,是在2000年2月18日所捐贈的。緊接著,我們故技重施,再找黃永松、張照堂、劉引商(在《跑道終點》中飾演喪子的母親)等人來看,以勾起更多50年前的回憶。

 

年輕時的牟敦芾(黃貴蓉提供)

 

1969年的《不敢跟你講》由黃貴蓉化名「后方」(後方支持者的意思)擔任編劇,黃永松則是美術指導。歸亞雷主演國小女教師,牟敦芾則自導並自演她的藝術家男友,論及婚嫁的兩人對教育觀念時有爭執;班上一位學生因父親欠了賭債,晚上瞞著父親偷偷打工賺錢,因故在課堂上頻打瞌睡,國小老師介入調查後,引發一連串的家庭風暴。

 

影片深入刻劃當時的社會階級,也批判了保守的教育體制,強烈的作者觀點與社會關懷,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位年僅29歲的青年之作,其人文精神與現實主義色彩,似乎遠遠超越了台灣的那個時代。

 

當年詩人張健看片後曾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稱讚:「有一種電影,會逼使你隨它燃燒,隨它爆發,隨它冷卻,隨它昇華,最後更凝留一腔知性的思維。《不敢跟你講》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

 

《不敢跟你講》劇照(黃永松攝,TIDF提供)

 

但無論怎麼解讀,「師生戀」都是莫須有罪名。而在片尾,竟出現了宣揚九年國民教育的光明片段,父親帶著兒子到許多間中學仰望未來,明顯與整體調性不合,包括出品人「萬歲影業」的劉緯文、黃永松、黃貴蓉等人,都說當年沒看過這些畫面,疑似為政府所加。香港影評人張錦滿說原本「無聲的控訴」幾乎變成了「歌功頌德」。

 

而《不敢跟你講》的殘片膠卷,捐贈時其中一本已佚失(約10分鐘)。黃貴蓉在50年後重看此片,竟想起這消失的故事橋段。貧窮父親去賣血賺錢,而原有演藝夢想的她,就在這個段落中扮演女護士,只可惜她人生中唯一的電影演出,就這樣永遠失蹤了。《不》拍完之後,懷有一女的她與牟敦芾的婚姻瓦解,就此離開影劇圈。

 

而根據劉緯文受訪時的說法,《不敢跟你講》沒有被禁,他說:「這部影片並不是因為被禁演而無法上映,而是排定要映演的兒童戲院(當年位於西門町,1963年由台北市政府成立)出了問題。當年我們已經在兒童戲院排了片,這家戲院的主持者是高玉樹的姑媽,我們都叫她高姑媽。那時代電影要在戲院放映,都要給戲院紅包,我們送了兩萬塊,兒童戲院就幫我們排上檔的時間,宣傳海報也都做出來了,但因為不巧遇上有人檢舉高姑媽,所以戲院的經理被撤職,我們的電影就一直沒有上映,紅包都給了,片也排好了,但就沒上映。後來我們也沒有多餘的錢可以改到其他戲院放映,那時光為了拍完這部電影就傾家蕩產了。」【註】

 

黃貴蓉則說:「本片於1969年9月18日首度在台北歷史博物館公諸於世,搏得電影和兿術界人士的關注與肯定。…記憶中好像聽説是當時文化局對於此片的體材與寫實風格,強調小人物悲情生活的故事特別敏感,怕對當時的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有些不利的負面宣傳。傳聞文化局當時允許該片能上演的,僅限於那些窮鄕僻壤的郷下小戯院,我只在影片公演時看過一次。」【註】

 

當事實成為一個不可考的謎團,《不敢跟你講》也成為命運多舛的歷史傳說。

 

耐人尋味的是,影片在50年後終於重新面世,創作觀點與影片內容做為一種時代的折射,終讓我們對當時的台灣電影有了新的想像與認識。(文/林木材,TIDF策展人)

 

註:出自2018TIDF〈台灣切片│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單元別冊

 

下篇:不當導演寧願死:牟敦芾(1941-2019)與他60年代的兩部「禁」片(下)

 

TIDF2019巡迴展「台灣切片│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單元將於6/15、6/16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完整播映,詳細場次請見:https://clab.org.tw/event/clabcinematidf/

 

 星光電影院xTIDF巡迴展精選│想像式前衛:台灣1960s的電影實驗(TIDF提供)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次,以「再見.真實」為核心精神,強調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鼓勵對紀錄片美學的思考與實驗,是亞洲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官網:www.tidf.org.tw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電影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電影新聞資訊

請聯繫上報電影記者 → 黃衍方 william_huang@upmedia.mg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連鎖餐廳、新開店、甜點)、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