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閉門羹」真的可以吃?還是安徽的一道傳統名菜?

邵穎濤 2020年10月05日 21:00:00
(2010 © Martha de Jong-Lantink , China, rondreis door de provincie Sichuan, okt. 2010@ Flickr, CC BY-SA 2.0.)

(2010 © Martha de Jong-Lantink , China, rondreis door de provincie Sichuan, okt. 2010@ Flickr, CC BY-SA 2.0.)

要說閉門羹,就先從「羹」說起。羹的歷史很悠久,在《詩經》中就提到了。羹在古代指的是用肉或蔬菜等調和五味製成的帶濃汁的食物,在古時很常見。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將劉邦的父親扣為人質欲「烹太公」時,劉邦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可見羹是古時常見的飲食。現代意義上的羹則多指蒸煮製成的濃汁或糊狀的食物。如魷魚羹、豆腐羹、肉羹等等,都廣受人們的喜愛。

 

那麼「閉門」為何和「羹」有關呢?說起來有趣,最初的閉門羹還真是有羹可吃的。這個說法源自唐代馮贄《雲仙雜記・迷香洞》中記載的一段故事:「史鳳,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說的是唐代時,宣城(今屬安徽)有一個叫作史鳳的女妓,她才貌雙全,追求者甚多。

 

但史鳳自有一套判斷客人等級的標準,就是先看客人所作的詩文。只有認為是值得接待的客人,她才會邀他們登堂入室,盡興而歸。如果她覺得來的客人粗俗淺薄,不值得一見,就擺上一份羹招待客人而自己不露面,從而委婉地拒絕客人。「閉門羹」也就從此得名,流傅至今了。

 

據說,史鳳的「閉門羹」是用豆腐和鴨腸做原料的,之所以用這些不值一提的原料來做這道菜,就是為了表示主人對來客的輕視。不過,大概史鳳也沒想到,正因為她的拒絕方式之奇,専門來嘗「閉門羹」的人也還不少。如今,「閉門羹」甚至成為安徽的傳統名菜了。

 

 

【延伸知識】「打牙祭」和祭祀有關嗎?它是怎麼得名的?

 

打牙祭一詞並不陌生,就是吃肉,改善伙食,涵意雖簡單,但它的來歷和背景知識卻意蘊豐富。首先從「祭」字的本意來看,就是祭奠、祭祀。古代人尊重祖先亡靈,對於祭祀非常重視。每逢重要節日都要告祭先人,有什麼好吃的東西都要惦記著先給死去的親屬享用。

 

而祭祀時,肉是最常見的祭品,天子要敬奉太牢(羊、豬、牛),諸侯要貢獻少牢(羊、豬)。普通民眾也要供奉豬肉,但數量不多。百姓們將肉放在祖先神龕前,點上冥紙、蠟燭傳信亡靈享用。祭了祖先之後,再將那一小坨肉切細「祭」自己的牙齒,於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說。

 

因為古人生活水準不高,先秦時期只有上了歲數的老人才能食肉,《孟子》裡的理想社會標準是「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一年之中,祭祀祖先留下的肉並不多,所以凡有機會吃肉,統統被戲稱為「打牙祭」。人們常把打牙祭當作難得的事,「打牙祭」這一俗語也便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帶給人們無窮的歷史回味。

 

據說,民間的工商業規定對員工,每月初二、十六各給一次肉食。清代吳敬梓所寫《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就記載說:「平時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裡吃牙祭肉。」

 

 

 

*本文摘自:為什麼古人這樣說套書(四冊)之《閉門羹是什麼,可以吃嗎?如果出版社 出版。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高端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連鎖餐廳、新開店、甜點)、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