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維斯
● 土耳其前經濟部長
● 美國布魯金斯智庫研究員
1月20日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的就職典禮將會帶來對美國利好的重大改變。這或許也標誌著,在世界範圍內加強自由民主制度的獨一無二的機會。
鑒於近期全球範圍內非自由民粹政府的興起,並不是所有人都廣泛認同對於自由民主體制全球前景的這種樂觀。上述政府企圖廢除三權分立、司法獨立、新聞自由以及禁止政治對手自由行事。許多人認為,事情已經不是川普一個人這麼簡單,自由民主制將繼續撤退。
此外,最近川普煽動武裝暴徒對國會大廈發動猛攻可謂破壞了美國的榜樣領導力。畢竟,幾乎所有共和黨人繼續支持川普,儘管其所作所為越來越不穩定而且反民主。
但局面隨國會大廈暴動而迅速發生了改變。絕大多數美國選民譴責暴力,支持和平交權。儘管仍有73%的共和黨選民認為川普是在保護民主,但在川普支持者發生暴動後,總統的支持率隨之降到了歷史低點。
川普還失去了一些共和黨的國會支持。1月13日,眾議院10位共和黨議員與民主黨員一同投票,要求以煽動暴亂為由再次彈劾川普。而川普則將接受現任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諾的審判,據說麥康諾迫不及待地要讓共和黨甩掉他。
事態如何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將如何追究1月6日那次政變圖謀的責任者。但川普最後的暴力瘋狂最終可能減少兩極分化並強化美國民主體制,如果多數選民支持迅速採取包括加強投票權等措施來對抗種族不公就更是這樣。
但拜登要想將美國打造成自由民主的強勢全球領袖不僅要消除川普的餘毒。儘管許多人認為,在2016年川普當選前數十年美國一直在支持民主,但美國卻頻繁支持獨裁政府,推翻民選政府,雖然部分原因是為了對抗蘇聯,但維護其自身經濟利益也同樣是該國這樣做的理由。
例如,20世紀50年代美國推翻了伊朗的民主政府,推動了1973年針對智利總統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的軍事政變,並在中美和加勒比地區也採取了類似的行動,此外,美國仍繼續支持某些產油國的集權政權。儘管口口聲聲支持民主,但在戰後美國對自由民主的支持中卻鮮有持續的誠意可言。
由拜登和當選副總統賀錦麗所領導的新政府擁有獨特的機會,在未來數年奉行更連貫、更可靠的政策。有效宣導自由民主無需也不應干涉其他國家事務。某些真正的國家安全威脅——如涉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受國外勢力支持的恐怖主義——可能需要在國外採取干預行動。但採取干預行動以實現政權更迭,哪怕是對建立民主有利,本身也絕不應當成為目標,因為一個由外國勢力扶植的政權很難獲得真正的合法性。
就像哈佛大學的約奈伊最近所指出的那樣,拜登的政策選擇不會如此明確無誤。支持民主政體的美國廣播不應被定義為外國干預,而社群媒體的興起無疑也創造出了新的灰色地帶。傳播反獨裁觀點和煽動政權更迭之間的界限並不總是那麼容易得出。此外,世界需要建立起新型的對「武器控制」的理解,因為新技術日益武器化,區分安全和經濟目標變得越來越有難度。
儘管如此,拜登政府也應當樹立起遠大目標。首先,它應當制定首推正義和民主的全面國內計畫,最終徹底根除白人至上的美國「原罪」,這樣才能使美國真正以身作則。
為此,美國應大力宣導自由民主,宣導這種最能實現人類普遍願望的治理制度。而且,它應當逐步走向聯盟制,即美國承諾為其提供軍事保護的盟友(包括在網路空間)都必須是民主國家。
拜登應當奉行尊重所有國家主權的基本戰略,除非保護特定群體免遭大規模殺戮要求國際社會採取行動。當聯合國安理會由於常任理事國之一行使否決權而無法作出決定時,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武力干涉行動就是不可避免的。
美國需要與所有有意願的國家合作(無論其政治體制如何),共同努力實現控制氣候變化危險和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包括疫情防禦)在內的共同目標。另一個優先事項是制定標準和規範來管理網路空間、人工智慧和生物技術。冷戰期間的軍控條約很有可能成功地保護了世界免遭核戰爭的毀滅——它們現在仍然是必要的。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缺少支持自由民主制度的完全可信及可行的整體戰略。拜登政府應當試著制定一個。總體而言,該戰略應當認識到應對諸多新老挑戰需要重拾多邊主義——因此需要由美國支援的有效的國際機構。
毋庸置疑,仍然會存在灰色地帶,但如果人們認為美國具有真誠的意願,那麼將會有助於拜登政府。美國仍然擁有強大的軟實力——儘管川普盡最大努力摧毀它——而拜登和哈裡斯擁有正確的基本心態,可以承擔全球自由民主領域的領導義務。他們不應浪費這次機會。
(本篇由PS官方提供翻譯,責任編輯:張育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