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雷
• 英國牛津大學客座教授
中東領導人似乎正在競相贏得中國的青睞。
雖然該地區對美國政策的批評嗡嗡作響,但當地政治菁英正忙著向中國揮手致意,並前往北京簽署各種各樣的雙邊協議,例如,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自2014年以來已6次走訪中國。
雖然中國和中東政府間大多數接觸仍然側重於能源和經濟關係,但越來越多的合作涉及國防等新領域,此外,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最近不約而同宣布,計劃將中文研究納入國家教育課程。
更有說服力的是,這兩國(以及當地其他國家)都替中國對穆斯林維吾爾族人口的迫害進行辯護,前述鎮壓飽受西方國家的譴責。
前述文字引出了兩個問題。
中東國家為什麼押寶中國?中國在多大程度上可填補美國不斷縮小的區域政治真空?
乍看之下,中東政府對中國的這份崭新關愛令人費解。
保守的阿拉伯政權歷來對共產中國抱持懷疑態度,僅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期開始建立外交關係,此外,中東地區許多國家與美國有著長期國防關係,然而,部分美國盟友(尤其是埃及、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現已與中國簽署了全面的戰略夥伴關係協議。
這些事態發展引起了華府越來越多的不安。
美國政府甚至向以色列表達了該國與中國合作敏感技術的擔憂,中國科技公司華為、中興通訊(ZTE)進入以色列市場,始終是顯著的問題。
這些事件揭示了美國和中國在聯盟和夥伴關係方面的重大差異,至少在中東地區是如此。
考慮到相對於美國的區域劣勢,中國正避免讓自己處於在兩種權力間選擇的窘況,相比之下,美國經常希望盟友做出這樣的選擇,大多數中東政府現在必須在(中美)兩國間保持平衡,這可能導致與兩國分別產生摩擦。
目前,有幾個因素使中國成為中東政府的有吸引力的合作夥伴。
首先,中國是個充滿活力、快速成長的經濟體,以及對民眾起義、民主化高度懷疑的領導人,最重要的外交政策優先事項是經濟連通性、安全的能源流通、以及保護區域投資。
中國希望向中東輸出商品,而非政治思想。
此外,與中國一樣,許多中東政權正試圖透過經濟成長發展,而非真正的政治改革來加強合法性,這些國家關注2011年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部分政府已宣布旨在提高生活水平的野心勃勃國家發展計劃,例如沙烏地阿拉伯2030年願景、科威特2035年願景。
中國迄今仍未在沒有政治改革的情況下,取得如此成功的經濟發展,可以理解的是,這對阿拉伯國家的獨裁者來說,是個極大的誘因。
最後,與中國、俄羅斯建立更緊密的聯繫,對中東統治者來說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選擇,因為他們與西方關係顯得困難。沙烏地阿拉伯王儲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專欄作家卡紹吉(Jamal Khashoggi)於沙國駐伊斯坦堡領事館中被謀殺數月後的2019年稍早訪問亞洲,就是一個例子。
在西方國家的統治下,薩勒曼試圖透過亞洲峰會使沙國的國際形象正常化,在2013年埃及的血腥政變後,塞西拜訪中國也是類似的邏輯。
雖然伊朗本質上是個不同的案例,但由於與西方的隔閡日益加劇,伊朗正與中國進行更密切的合作,自美國退出2015年伊朗核協議,並重新對伊朗實施制裁以來,「與中國建立更密切的關係」對伊朗來說,是個必要而非可選擇的問題,反過來,中國充分利用並誘使伊朗接受雙邊貿易和貿易條款。
與此同時,中國似乎已意識到在解決中東難以解決的政治安全問題方面,發揮有意義作用的能力有限,例如以巴衝突、敘利亞危機,美國在此仍是主要的區域外參與者。
但是,對於中國來說,美國的實力並非是個壞消息:原則上,中美兩國在該地區的利益本不應發生重大衝突,儘管中國在吉布地(Djibouti)和巴基斯坦瓜達爾(Gwadar)設有海軍基地,但卻不希望在中東發揮任何重要的政治作用。
此外,美國已宣稱確保地區穩定的目標,特別是透過在海灣地區的安全保護,也有助於保護中國的經濟和能源利益。
與美國不同,中國與任何中東國家沒有特殊關係。
因此,雙邊交往方式具高度的交易性,免去了敏感的地緣政治問題,同時利用統治者對美國政策的不滿,以促進中國的經濟利益。
然而,在一個像中東這樣動蕩的地區,核心問題是:這種交往方法能維持多久。
(原標題為《Why the Middle East Is Betting on China》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