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沃豪斯
●德國國際安全事務研究所研究員
8月31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抵達波蘭時,他受到波蘭政府極其熱烈的歡迎,最近,川普宣佈自己是以色列民族的新救世主,他可能會把在華沙收到的溢美之詞解讀為他同時也是波蘭之王。
但是,除了恭維川普的虛榮心,波蘭政府肯定還會將美國駐軍波蘭作為主要討論話題,如今,關於美國駐軍波蘭的爭論,有時甚至被視為是波蘭和德國在爭搶美國,但這並未切中要害。
真正重要的是,在美國在北約(NATO)作用日益存疑的情況下,歐洲要保持團結。
誠然,川普和其他美國高級官員,如分別擔任美國駐德國和波蘭大使的葛籣奈爾(Richard Grenell)和莫斯巴徹(Georgette Mosbacher),他們的最新評論讓人們感到美國更偏向於波蘭,美國政府批評德國國防開支不力,擺出一副很想獎勵波蘭國防支出達到GDP的2%的樣子,這也是所有北約成員國都承諾要滿足的水準(但真正兌現的很少)。
波蘭政府最近對德國國防支出的批評更是加強了這一印象。
炒作波蘭、德國國防口水戰有過度之嫌,儘管美國已宣佈計畫在已有的4500名駐軍的基礎上,再向波蘭增兵1000人,但這些新駐軍將從駐德美軍中抽調、還是從美國派遣尚不清楚,即使所增兵力真的來自德國,也並不代表美國的戰略發生了重大轉變。
此外,波蘭政府本身也反覆的聲明,它並不認為駐波蘭美軍是與德國、或其他歐洲北約盟友的零和博弈。
同時,對於波蘭的美國駐軍問題吸引了如此多的政治關注,還有更深刻、更令人擔心的原因。川普對北約的自相矛盾(甚至常公開對立)的言論讓人質疑美國對歐洲安全承諾的信譽,此一不確定性反過來深化了歐盟內部、及歐洲北約盟國間的政治摩擦。
儘管這一分歧並非明確沿著西歐和東歐的區隔而展開,但也確實反映了兩大主要的地區差異。
第一個差異存在於,對俄羅斯所帶來的安全挑戰持相對放鬆觀點的國家、與視之為國家福祉的迫在眉睫的重大威脅的國家間。
自從擺脫冷戰期間東西方首當其衝的對峙地位後,德國便將北約視為政治工具,而非有效的國防和地區外干預的工具。因此,德國決策者可對美國的信譽採取相當抽象的看法,主要基於川普的言論和推特。
事實上,最近柏林已有許多人開始談論在面對美國時,持續增加的「歐洲戰略自主(European strategic autonomy)」意識。
但包括波蘭、波羅的海國家和羅馬尼亞等國家,沒有這樣想的奢侈,出於必要性,這些國家衡量美國信譽首先也主要是根據川普政府和美軍做了什麼。對這些國家的政府而言,美國在這個地區部署軍隊、參加軍事演習,遠比川普的反北約推特重要得多。
北約歐洲盟國的另一個分歧點是核武器的角色。
德國對這類問題毫無興趣,即使是北約的東歐成員國,官員和學者對核武器政策也沒有太多詳細的瞭解。例如,波羅的海國家反而強調針對混合和非核武器的威脅。
某位立陶宛外交高階官員近期向我透露,如果核威懾(nuclear deterrence)是北約的最重要工作,那麼為了防止俄羅斯核擴張,他的國家早就被軍事佔領了。
相反地,北約的東歐成員國透過政治戰略角度看待美國在歐洲部署核武器,對它們來說,重要的不是核武器爆炸當量、發射系統、部署位置的細節,而是核武器就在當地此一事實。
對東歐人來說,這些武器才是美國對歐洲政治承諾的基石,因此,來自德國政客(特別是左翼)移除這些武器的呼聲,可能會為波蘭及德國招來其他鄰國的敵意。
川普大放共同負擔之厥詞,不斷地攻擊北約和個別盟國,歐洲的分裂可能還會深化。
歐洲政府必須制止這些衝突,同時致力讓歐洲在安全與國防問題上更加自給自足,真正重要的問題是他們會否這樣做、如何做,而非數百人的部隊從德國調到波蘭。
(原標題為《What Divides NATO?》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