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雷澤
● 英國牛津大學犯罪學教授
王穎怡
● 香港城市大學助理教授
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被外界懷疑在2019年12月由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的華南海鮮市場傳出,自疫情爆發以來,公衛專家以及動保人士不斷倡議要更嚴格地審查傳統市場,在這些市場,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和人緊密接觸,動物也會在當場被屠宰販售。
這容易造成新型病原體跨物種傳播,這些市場遍布整個亞洲,替其他行業提供支援,從餐館、旅遊業到傳統療法藥物等等。
人們都曾聽過中國的野生動物交易市場。
2016年,我們在中國研究位處港澳邊界城鎮的多個地下錢莊進行訪問時,和一位體制外的地下錢莊員工見面,她不僅能提供洗錢的服務,甚至給我們一間在珠海郊區的家庭餐館的地址,並誇口表示:「今晚如果想吃猴子,可以為你們安排。」
我們婉拒了野味的邀約,但決定去拜訪那間餐館。
從珠海鬧區交通大約1小時後,我們馬上發現一旦離開市中心進入較隱密的地區,當地違法提供野味的餐館相當普遍,在餐廳,大部分的動物來自當地盜獵者、或是類似武漢市的傳統市場。
作為對新冠肺炎的對應政策之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2020年)2月底頒布了一個永久禁令,禁止販售和食用非海生的野生動物。然而,雖然中國已有實施政策保護瀕臨絕種的金鵐(yellow-breasted bunting),2019年9月,中國警方依然在北京郊區的農舍中發現逾萬隻的盜獵金鵐,這些鳥兒正準備被運往中國南方的餐館,成為菜單上高價位的選項。
所以,現在的問題就是:這個新的、範圍更廣的(人大)禁令是否有效。
中國政府的作為是對的,政府應該禁止野生動物的販售,因為牠們是現存已知的新型病毒傳播途徑,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應該會被發現是源自蝙蝠(或者有可能是一隻被走私穿山甲),2002年至2003年SARS的爆發似乎也是由一隻麝貓傳播冠狀病毒予人類。
對部分人來說,全面禁止販售、食用野生動物可能顯得過於嚴苛,畢竟這個傳統深植於文化中,但其實,這個禁令和中國目前的社會規範相符。
有別於在西方廣傳的理解,近期的調查顯示大部分的中國人已不食用野味,也不贊同這種行為,尤其是對動保議題愈趨關心的年輕一輩中國人。
然而,這個新禁令可能造成一種偽成就感(a false sense of accomplishment),削弱接續要結束動物盜獵的努力。
畢竟,2015年在廣州頒布禁止販售活的家禽的禁令效果十分有限,同樣地,即使國內保護瀕臨絕種動物的法律已頒布許久,依然有人販售並食用瀕臨絕種的動物。
2019年12月,浙江省海關扣押高達一萬公斤的穿山甲鱗片,並查出同一幫犯罪團體在2019年共走私了約1萬2000公斤的穿山甲鱗片。
雖然野味的愛好非常小眾,但如果沒有需求,就不會有盜獵者冒險去進口販售,其中,大部分需求來自傳統中醫業者。
在另一趟研究旅途上(這次是在中國西南方的雲南省),我們訪問了中醫店的店長,他自豪的說店內販售虎鞭湯,這道珍饌可以壯陽,其他在中國普遍的迷信包括食用稀有的魚類可以讓你游泳突飛猛進、貓頭鷹肉甚至可提升視力。
如同我們在2019年的一本書中提到,為這種特殊野味所構成的犯罪網絡橫跨中國各個省份以及國界,再者,由於並未強制執行法律,採購和販運違法的野生動物成為一個低風險、高獲利的行業。
但是新冠肺炎的疫情提供給中國政府一個機會去改變現況。
中國政府應當利用全球現在對傳統市場和野生動物貿易的強烈抗議,將動物保護視為當務之急,同時,政府也需要在執行面更加努力,尤其是在交易瀕臨絕種動物的部分。
如人們所見,政府禁令的效用僅限於執行法令的的能力。
有幸的是,大部分中國人贊同食用野味的禁令,要確保其餘的中國人民加入行列,社群媒體的網紅、官方媒體應該運用影響力破除與食用野味相關的迷信。
這些迷信不一定有大量人口相信,但迷信影響的人已多到形成大量需求,並造成了全球危機。
(翻譯:陳悅翔,責任編輯:簡嘉宏)
(原標題為《Will China’s Wildlife-Consumption Ban Work?》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