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死亡率視角:美國檢測不足 南韓建立了得來速測試

 

 

席爾瓦

 

• 哈佛大學博士研究生兼研究員

 

 

布勞恩斯坦

 

• 哈佛大學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研究員

 

 

 

美國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並且是全球20家最大公司中,10家公司的所在地。 然而,美國不僅死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人數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多,而且仍然極易受到疫情不斷升級的影響。

 

這原因很簡單:診斷檢測不足(not enough diagnostic tests)。

 

在疾病爆發期間,藥物和疫苗理所當然地得到許多關注,但診斷學(diagnostics)是預防疾病傳播的第一道防線,特別是對於可由無症狀攜帶者傳播的像新冠肺炎這樣的疾病來說,更是如此。

 

正如美國和南韓不同經驗所表明的,檢測可能是控制與失控之間的區別。

 

在這兩個國家,新冠肺炎開始爆發時的軌跡相似,確診病例的數量以同等的速度增加,但南韓政府迅速採取行動,為快速創新和滿足檢測需求創造空間,將檢測能力提高到每天1.5萬次,並建立了得來速(drive-through centers)測試。

 

截至3月20日,南韓已進行了30餘萬次新冠肺炎檢測,相當於每百萬人中就有逾6千人接受檢測,儘管全球最大20公司沒有一家位於南韓,在達到100例確診病例後僅兩周多一點的時間,該國的病例曲線就已經趨平,幾乎沒有增加新病例。

 

相比之下,在美國,延遲的政府干預使得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只能完全依賴於市場。截至3月20日,該國已進行了約10萬次試驗,相當於每百萬人中約300人接受過檢測。

 

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數仍持續上升。

 

簡單地說,政府的迅速干預在南韓奏效了,而市場看不見的手在美國失敗了,全球診斷學的發展長期以來都是由市場完成的,其中許多更具高度專業化,但是,雖然有針對重大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疾病,甚至是被忽視的熱帶病的診斷市場,但卻從未有過針對大流行性疾病的診斷市場。

 

政府當然可以彌補市場的不足,但常用的機制仍然需要一定的需求,對流行病診斷的需求只有在疫情即將爆發時才會出現,各國政府受到政治、意識形態的制約,不能總是指望它們像南韓那樣迅速創建市場。

 

因此,事後反應式的市場創造並不是前進的方向。

 

相反,各國政府應支持建立全球疫情防備協調平臺,這樣的平臺可以率先籌募資金,引導快速開發、生產和銷售疫情診斷方法。

 

這樣一個平臺的藍圖已然存在。

 

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Innovations, CEPI)是一個協調機制,重點是推進疫苗開發和促進臨床試驗、大規模生產和儲存,透過減少不確定性和儘量減少干擾,CEPI使疫苗市場更加安全、可用和有活力。

 

CEPI既依賴傳統融資(來自政府和基金會的大筆贈款),也依賴創新融資(來自國際免疫融資基金(IFFIm)等工具的回報)。

 

疫情爆發時,CEPI通過先進市場推動疫苗計畫(AMCs)或體積擔保等手段(一般通過如全球衛生結構化投資基金(the Global Health Investment Fund)和InnovFin等機制,或有條件承諾IFFIm和全球疫苗免費聯盟(Gavi, the Vaccine Alliance)建立),使它迅速擴大生產規模。

 

這樣的藍圖可以很容易被複製並用於診斷。

 

所需要的只是一個專門的實體,一個將研究和開發與市場准入相結合的機制或倡議。其他一切都可以像CEPI一樣運作:該平臺將從成員國獲得資金,透過投資IFFIm提高支出能力,並在必要時使用資產管理公司或產量保證來擴大生產。

 

這樣一個實體甚至可以直接與CEPI合作,建立在共同市場准入和融資平臺上的診斷-疫苗夥伴關係可以提高效率並且降低交易成本。

 

因此,在出現疫情時,隨著研究人員開發和測試疫苗,診斷方法可以快速生產並廣泛使用,從而極大化的限制傳播。

 

新冠肺炎疫情已顯示,如果任其發展,市場將不會產出在疾病爆發期間至關重要的「回應性診斷產品(responsive diagnostics production)」,它更凸顯,即使在一個擁有領先診斷公司的發達經濟體,這種失敗也能迅速造成一場公共衛生災難。

 

除非採取行動糾正這一錯誤,並確保新冠肺炎檢測(以及對未來疾病爆發的檢測)可以普及,否則人們無法想像貧窮國家將會面臨什麼困境。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What Caused the COVID-19 Testing Deficit?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標籤: 新冠肺炎 診斷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