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戰反戰 當然編不出一本好的「全民國防手冊」

吳崑玉 2022年04月20日 07:00:00
缺乏臨戰心態與危機意識,當然編不出一本好的《全民國防手冊》。(圖片摘自中華民國陸軍網頁)

缺乏臨戰心態與危機意識,當然編不出一本好的《全民國防手冊》。(圖片摘自中華民國陸軍網頁)

國防部近日發佈的「全民國防手冊」引發鄉民與軍事同好者們一片嘲諷,除了完全脫離現實的把所有基層工作都推給村里長和各單位客服電話外,整個編輯水準與知識含金量,還不如沃草編的「公民行動指南」。下方有兩者對於「緊急避難準備」此一項目的專頁對比,高下立判。

 

全民國防手冊其實是「甩鍋大全」

 

姑不論技術面細節,整個國防手冊在各類災變應處上,首先列出的是各部會權責,而不是公民行動的指南,可參考附圖。這可以說是一本官僚系統的「甩鍋大全」,照這本手冊的意思,似乎是那天我家大樓遭到烏克蘭那種飛彈攻擊,除了找村里長外,我得自己打去消防隊報案,送去醫院求診,再分別打電話連絡自來水公司和台電服務處恢復水電,自己去找手機業者服務據點恢復網路與通訊,然後自己去問那裡有食物?或掃QR扣去搞清楚那裡有避難所?

 

沃草版《公民行動指南》(圖左)與國防部《全民國防手冊》(圖右)對於緊急避難包之準備的頁面編輯差別。(圖片由作者提供)

 

更重要的是政策決心的宣示。在日前陳柏宏先生「由他山之石看《全民國防手冊》」一文中提到,瑞典的民防手冊在「全面防衛」的章節中提到:「如果瑞典遭受另一個國家攻擊,我們將是不會放棄的,任何阻止居民抵抗的消息都是假的!」一方面以簡馭繁的否定了投降假訊息,另方面展現了政府與軍隊抵抗到底的決心。而立陶宛等國的防衛手冊中,更列出了政府戰時專用的廣播頻道,或者專門的社群帳號,以防敵軍散播假訊息。以現在科技,下載一個APP結合GPS定位,便能指引災民前往最近的避難所、食物發放點、或者醫療單位尋求協助,因為這些地點可能因轟炸而不斷移動,需要動態的指引,而非要求沒幾個人的村里長辦公室滿地去找人或承接所有救災任務。

 

 國防部《全民國防手冊》,對防災物資與救護準備(左)與後備軍人動員頁面(右)的說明。(圖片由作者提供)

 

這本手冊會編得如此散亂,既要怪國防部,也不能全怪國防部。首先,這本手冊顯示的,是國防部編輯人員根本不想承接這個業務,各級長官沒有「臨戰心態」,對於抵抗到底也沒有共識和決心,只想應付一下外界聲浪與上級要求,「先求有再求好」,混一天算一天。其次,國防部主要業務就是打仗,救災安置這些業務,理應由行政院災防辦整合各部會承擔,這本手冊的最佳出處也應該是行政院災防辦或國安會指導,而不是甩給國防部去處理停水停電。最後,國安會與政府最高層並沒有認真思考過、整合過各部會,建置各種災變的物資準備、地點處所、運輸通信、損害管制、與復原修補,也沒有以「戰時」狀況作過相關想定,自然沒有計劃,當然也就無法編出一本像樣的手冊。

 

缺乏臨戰心態是台灣共業

 

究其根本,缺乏臨戰心態與危機意識,不純是國防部的錯,而是本國高層官僚與政治人物們,幾十年來的跨黨派共業。1895年之後,台灣本島已經127年不曾遭受戰火洗禮;823到現在,軍隊已經64年沒有打過仗。甚至距上一次大型災變九二一地震,也有23年;莫拉克水災距今也過了13年。我們總是用神明聖籤預言或總統命格來安慰自己,災難不會降臨,就算降臨也不會那麼倒楣砸到我身上,救災麻煩事甩鍋給國防部去處理就好,讓國防部承擔太多不是他該承擔的責任。甚至大難臨頭,許多官僚心態仍是自己機靈點快跑逃離,根本沒有養成一起面對危機、處理危機的心態與機制,遑論工作準備。

 

這種普遍的逃命避禍心態,與《越南啟示錄》中描寫越南淪亡前的軍隊與政府官員心態幾乎如出一轍。與《魏德邁報告書》中,1949前的大陸國民黨官僚軍隊腐敗狀況簡直是基因傳承。軍中各類物資,你搞裝檢我就擺爛不用,不怕使用消耗又會助長官僚倒賣。廠商供貨品質參差不齊,小七都能用條碼保障供應,軍中還得靠手填表格。這些腐敗的前提,都是假設台灣不會打仗,軍人只是一種職業,好官貪官我自為之,高層愛用聽話的自己人,而不是能幹的將才。結果呢?奔車朽索,接觸即潰,遇上危機,長官打包上飛機逃離戰地的比例高得驚人,甚至某些基地僅剩一個美軍顧問在指揮。這種部隊,給他再多的資源、再好的裝備,又有何用?

 

雖然,台灣現在行政系統與軍隊的運作能力,已經比1949的大陸和1975前的越南好得太多,但腦中心中根本毒素未除,弊端就無法遏止。你在酒桌上問一遍,多少草綠服軍官私下表達厭戰反戰情緒?或者進國防部問事辦事,動不動就跟你講「怕會影響兩岸關係」,便知此種風氣蔓延之廣,令人心驚。

 

把「影響兩岸關係」當成髒話

 

所以,這本國防手冊的根本問題,根本不在於這本手冊,而在於整個國安與國防體系的心態與決策。高層恐怕得把國安、國防、與行政院高層都找來好好開個會,下達面對侵略抵抗到底的決心,並且將臨戰心態傳達至基層,進行各種戰爭與危機想定,各部會分工合作,把民防與民兵系統組建起來,以因應戰爭與各種大型災變。不論戰爭與危機是六天、六個月、或六年之後到來,我們都得有足夠的準備,盡力保全民眾的生存。而不是任由名嘴或深藍紅統,滿嘴兩岸關係,遇事兩手一攤,交給對岸,當個自以為聰明的巨嬰。或者事到臨頭,才來手忙腳亂,推諉卸責,滿腦子換個老闆繼續當官。看看越南的例子,換了老闆,政治人物、軍人、與官員,全都得送去再教育營,一個都跑不掉。

 

動不動就跟你講「怕會影響兩岸關係」,便知此種風氣蔓延之廣,令人心驚。(圖片摘自中華民國陸軍臉書)

 

只有當我們心態調整過來,人們才會有動力想方設法付諸行動。只有官員們認真思考戰爭與災變時人民要怎麼有效抵抗並活下去?大家才會看見務實的行動指南。只有當我們把「先求有再求好」、「避免影響兩岸關係」當成髒話,講出來先罰一百,我們才會是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成為一個值得尊敬的政治實體,組建出一個能夠應付各種災變的韌性社會,台灣才不會變成另一個越南。

 

台灣已經安逸太久,是該動起來的時候了,而且要快。

 

※作者為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