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拉攏韓國 對朝鮮已到出牌時刻

秦胆 2021年10月02日 07:00:00
時移勢異,此消彼長,朝核議題無法簡單地回退拜登上台四年前再出發。(湯森路透)

時移勢異,此消彼長,朝核議題無法簡單地回退拜登上台四年前再出發。(湯森路透)

上月中旬,南北韓先後試射彈道導彈。朝鮮15日向半島東部海域發射兩枚新款巡航導彈不到三小時,韓國也宣佈成功試射自主研製的潛射彈道導彈,這標誌著韓國事實上擁有了潛射彈道導彈,成為第8個突破這一戰略性國防技術的國家。本次之外,朝鮮先前於1月22日、3月21日、9月11日、9月12日也曾發射導彈,一直僵持的朝鮮問題再起波瀾。

 

2017年之前,朝鮮核導能力不斷攀升,經濟層面卻日趨困頓,2018年曾將國策調整爲核武與經濟並舉,當然,這裡的發展經濟旨在消化外界制裁帶來的經濟問題,強化經濟造血的能力,朝鮮會選擇提高生產效率的「改革」,卻很難「對外開放」,經濟仍屬於內循環,核武與經濟並舉路線完全無法視作朝鮮顯現出向正常國家的戰略轉向,即便是這樣的調整,在改革失策、經濟制裁、新冠疫情和自然災害等因素的疊加作用下,經濟發展遇挫,朝鮮遂退回核導邊緣戰術的老路,朝鮮今年在美國新任政府重估和調整對朝政策之際射導,仍因循邊緣戰術迫使美方注意和讓步的舊例。

 

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之後,最初忙於應對國內疫情和重返國際組織和多邊協定等最優先事項,對朝核問題著墨不多,直到四月底才完成對朝鮮的政策評估,稱將揚棄前任政策,以經調整的務實方式無核化目標,參照此前對中戰略競爭設計,美國對朝政策也將體現重視同盟、依賴多邊、關注人權的特質,圍繞朝鮮再次射導,東北亞新一輪博弈將徐徐鋪開。

 

修復與補強在川普時期惡化的美韓日韓關係,是拜登政府對朝的最重要課題。具體而言,拜登當選之前曾投書表示不會拿撤軍敲詐韓國,上臺後談妥了川普時代的駐韓美軍防衛費分攤爭議;文在寅訪美之際雙方達成多項合意有效鞏固了韓美同盟。

 

韓國戰略性武器攻守兼備

 

在半導體投資與疫苗合作層面達成合意之外,目前階段最大的調整當屬鬆綁韓國導彈限制,在順勢回應盟友需求之外,也提升了盟友導彈實力,適度維持對朝軍事壓力,降低了博弈的成本。結合之前導彈防禦系統部署和本次導彈系統的徹底鬆綁,意味著韓國在戰略性武器方面攻守兼備。

 

至於刺激朝鮮的說法需要仔細推敲,在南北雙方導彈戰力的不均衡的情況下,韓國提升軍力完全正當,即便鬆綁了韓國導彈限制,韓國自主生產的導彈的推進能力與東北亞諸多軍事力量相比還有欠缺,而此前美國一直要求韓國加入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韓國擔心相關國家的反應拒絕加入,從放鬆到解除導彈方面的限制切入是相對穩妥的應變之策。

 

而導致軍備競賽的可能性上,韓國既不可能不發展軍備坐以待斃,又要顧及中俄反應以免重蹈薩德覆轍,下一步相對穩妥的方式是區分武器研製和技術儲備,追求能服務於導彈事業的火箭技術的突破,但不急於研製中遠端彈道導彈或洲際導彈。

 

除了韓國積累火箭技術外,視危機深化情況,在半島非核範疇內(即排除韓國自行擁核或美國在韓重新部署戰術核武器的選項),穩妥地形成威懾效果的籌碼還包括將常規戰略武器從巡迴展示變為在韓常駐,乃至類似于美英澳開展核潛艇合作,事實上韓國反復表示過對核動力潛艇的購買和生產的意圖。

 

2019年,因不滿美韓聯合軍演 金正恩曾疑發射2枚新型飛彈。(湯森路透)

 

朝核議題寄望北京是竹籃打水

 

適時強化同盟國實力,以平衡北韓與中國軍力增長,引發的中俄方面「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反彈風險是一定存在的,但不顧形勢變遷自我設限相當於坐以待斃,朝核議題寄希望於北京無疑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有必要汲取經驗教訓客觀定位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

 

一方面,美朝當初是兵戎相見的敵對雙方,至今仍處於停戰狀態,雙方沒有正式外交關係,外交突破難以在短期內出現,不管是對話談判都需要中國穿針引綫;另一方面,朝鮮基於歷史經驗教訓對中國一直抱有高度防範的心理,在韓中建交後更是如此,金正恩上臺後的核導能力提升和權力清洗也使得中國作用力遞減,不能過高的寄希望於中國施壓朝鮮。

 

中朝兩國固然是事實上的軍事同盟,中國可以影響朝鮮的貿易和能源供應,中國能爲各種數量的會談牽綫搭橋,但影響力指向於「兜底」,維持「不戰、不亂」的底盤,對極限施壓迫使北韓「去核則生,擁核則死」則三心二意。

 

中國韓半島「不戰、不亂、非核」目標位階不同,中國寧願在其邊境上維持擁核的朝鮮作為對美國盟國的緩衝,而不願意冒難民危機和地緣政治真空的風險迫使朝鮮去核。每逢半島危機時必定「厚此薄彼拉偏架」,四年前朝核危機派生出的薩德危機就是明證。

 

而本次南北互射導彈,中國外交系統以看似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又拉了一次偏架,無視朝鮮破壞局勢和發射在先,頻次也更多的現實,卻認爲美韓例行軍演和韓國試射破壞了局勢才刺激了朝鮮回敬,然後老調重彈,即半島無核和穩定只有透過先雙暫停再對話才能實現,儘管先前各種談判方式已經窮盡卻幾無成效。

 

其實韓美例行軍演旨在訓練應對攻擊如何進行反擊,基於防禦性質,並非有預謀的攻擊,把軍演也解讀為對朝敵視政策和威脅性舉動屬於誤讀,而去年縮減規模和改為線上演習的善意,朝鮮也不領情,反而倒打一耙進一步提出撤出駐韓美軍的無理要求,所以,軍演層面美韓已不存在退讓的空間,既然在半島危機中國屢次「厚此薄彼拉偏架」,那美韓方面也只能以「聯合盟友打群架」。

 

韓國處理中美關係發生了變化

 

東北亞和東南亞是美中角力多邊主義格局的地緣政治戰場,美國副總統、國務卿、副國務卿和防長等高官陸續訪問之後,上月中下旬,中國外長王毅也陸續訪問越柬新韓四國,試圖確認「經中安美」平衡外交方針。

 

其中,韓國是美國亞洲盟國中的短板,不僅經濟上高度依賴中國,半島議題上也需要中國襄助,因此中國方面也想強化韓國這種不願單邊站隊美國的模糊態勢,尤其是與美國的鐵杆盟友日本相比,中國試圖在拜登新政成型之際鞏固2017年的三不承諾,分散地緣政治壓力。

 

韓國不同於東南亞諸國也不同於日本,北核危機近在咫尺,經濟和安保對韓國而言都是常量,加上限韓令的前車之鑒、近年辱華獵巫、中國近期整頓娛樂行業的監管新政,都使得韓國在經濟上試圖多點佈局平衡風險。

 

薩德危機和拜登重啓後,韓國在處理與中美兩國關係上,發生了變化,競逐東南亞市場的新南方政策和韓國四大企業在美巨額投資都在削弱韓國與中國市場的羈縻關係,不僅軍事和政治,美國在經濟層面也可以穩住韓國這一同盟短板。

 

韓國經濟上高度依賴中國,半島問題也需要中國襄助,過去這個靠著這兩層利害關係制約韓國選擇,經歷了薩德危機、南北和解破局和拜登重返多邊主義以及即將到來的總統選舉,韓國對外戰略機可能會從「美中逢源」微調爲「從美不抗中」,即在鞏固韓美同盟關係的前提下,發展對中關係,同時在敏感議題上考慮中國的核心利益盡量不站隊,也不會輕易參加直接指向中國的多邊合作機制。

 

以上是軍事層面,在外交層面下一步美國很可能居間調停與彌合日韓這對東北亞盟友的外交裂痕,對於徵用工判決和慰安婦判決重新適用更妥當的法理駁回,如訴訟時效和主權豁免,補償方面透過國內立法或修法的方式而非民間對日索償的司法途徑,讓過去史懸案在外交場合離場,撮合日韓補全印太體系缺角。

 

韓國經濟上高度依賴中國,半島問題也需要中國襄助。(圖片取自中國外交部)

 

朝核危機嵌套在未完的冷戰結構中

 

拜登在借重盟友力量的同時,中國也在強化和俄國與朝鮮的關係,為了對抗美國的圍堵,積極推動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關係,雙方已形成準同盟態勢,在中美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東北亞諸國在朝核問題上協調合作空間不斷縮小,各方在解決朝核問題上的合力不斷被分化,客觀上幫助了朝鮮存續。

 

朝核問題是韓半島和平與和解的癥結,而韓半島與東北亞又存在著難解的悖論。上個世紀九〇年代蘇聯解體,冷戰集團的對峙時代終結,但冷戰的遺緒仍懸浮在東北亞上空,單方面的交叉承認增加了朝鮮的外交孤立感使其持續開發與升級核導能力與外界對峙。

 

朝核危機嵌套在未完的冷戰結構當中,但朝核與冷戰的解法又恰恰相反,迫使朝鮮棄核路徑是制裁、封鎖與圍堵,終止冷戰結構的路徑則是建交、終戰與交流,對半島局勢影響最大的美中兩國側重各異,美國最為關心的是朝鮮的無核化,而中國在反對朝鮮擁核之上更關心邊境安全和地緣政治格局,朝鮮又恰好找准東北亞諸國在地緣政治博弈中目標各異的矛盾,使其為自己所用,這使得不論是朝核議題還是冷戰結構都將長久地成爲死結。

 

不巧的是,舊冷戰遺緒仍存,新冷戰架構又悄然成型,從東北亞到印太,一邊是美日同盟、美韓同盟、GSOMIA、三方、四邊和五眼,另一邊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RCEP、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美中合縱連橫將長期化,鑲嵌進兩大陣營博弈中的朝核問題更將如此。

 

綜合來看,在對朝鮮的本質認識上,中美各自一以貫之地將朝鮮定位成「朋友」與「敵人」,這一高階思路的差異折射在對朝核議題的具體政策上,即便2012-2017年期間,朝鮮加快核導試驗步伐使得中朝關係一度趨於冷淡,2018年以來中朝兩國領導人的會面與互訪,兩國又回到了「傳統友誼」路徑上來;和對朝定位穩定不同,從川普到拜登,美國對中國定位則經歷了深刻重塑,從「戰略夥伴」到「戰略競爭對手」再到布林肯演說確立的「競合敵」關係,美國對中對朝認知疊加,美國在朝核議題上對合作的期待變得越來越低。

 

時移勢異,此消彼長,朝核議題無法簡單地回退到四年前再出發,美國必須審慎地揚棄前任方針,相比於半島無核化和停和機制轉換的海市蜃樓,未來在美中地緣政治格局下,在維持適當的軍事壓力與緩和管控半島風險之間保持某種「可控的緊張」,才能在無核化議題上有所積累。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