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界對中共外事工作的反思

梁書瑗 2022年02月22日 00:00:00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中國官方、學界對美中關係的發展仍持悲觀態度。(湯森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中國官方、學界對美中關係的發展仍持悲觀態度。(湯森路透)

2022年開春,賈慶國(中國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外事委員會委員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於《國際安全研究》(北京)發表〈對國家安全特點與治理原則的思考〉一文。雖學界、政策界多認為,在習治下的中共決策過程更形隱蔽,但中共仍有對外傳遞訊息與溝通,避免誤判的需求。賈慶國以學者之姿,不只長期身兼全國政協及其外事委員會的相關職務,同時也多方參與美、中二軌交流。本文認為,此時該文應有下列意涵。

 

雖談國家安全 但中國學界針對實踐外事工作的原則另有觀點

 

國家安全所涵蓋的範圍廣泛,實務工作所涉及的面向複雜,賈慶國一文藉古喻今卻意在言外。中國學界為避免國家外部風險節節升高至無法管控的程度,正從宏觀的戰略角度反思目前中國國家安全策略的疏漏,並據此提出外事工作部署的建議。該文提醒決策者應避免為追求國家「絕對安全」與短期利益,忽視下列議題。

 

一、國家安全的內涵具多樣化與關聯性:應務實地平衡並隨時調整各個國家安全次領域之間相對的權重。例如:不宜在國內、國際安全之間偏廢其中一方,或是只追求國防軍事安全而忽視了軍備投資對經濟發展的傷害。

 

二、官僚政治的影響:以外交系統與軍事部門為例,指出決策者應協調不同部門的觀點,以免國家對外行為過於傾向從特定部門的角度出發。

 

三、中國正處於崛起但仍未列強國的轉型期:中國正處於邁向強國之林的過程,此時對中國而言是前景最不穩定、最易受打擊的時刻。

 

四、國際結構對中國的限制:美國自二戰後透過軍事同盟、經濟協訂與盟國攜手分擔維繫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成本,中國自此國際秩序中獲益,並與之休戚與共。一旦中國為了追求「絕對的國家安全」,而選擇事事「靠自己」,則恐需承擔高成本、低效率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賈慶國提出目前中國的國家安全戰略目標為和平地「強起來」,相較於其他安全次領域應給予科技安全、海外利益安全和國際安全更多權重。據此主張,中國日後對外布局應採順勢而為、合作、交好強國與鄰國、擴大盟友等策略。

 

中共釋放出外事工作走向可供討論而非鐵板一塊的訊號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後,中國官方、學界對美中關係的發展仍持悲觀態度,普遍認為美中對抗競爭的格局不變,遏制中國將成為美國日後對華政策裡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中國學術高層一方面為知識份子,同時也身兼政權智囊的角色,著手研究相關議題並不意外。同時這也顯示,中共內部針對如何因應、管理不穩定的國際局勢抱以高度關注。

 

不論是已公開的賈慶國一文,或近期下架引起討論的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研究簡報〈技術領域的中美戰略競爭:分析與展望〉,均讓吾人一窺中國學界對於中共目前的利益排序、外事策略布局另有想法。中國學界尤其是學術高層往往可透過多樣的管道對內表達政策建議,並成為政權對外溝通的半官方管道。首先,透過他們的研究可知,中共外事工作的成果恐未盡如人意,從國家利益的定義到日後政策走向尚有調整、討論的空間;其次,即使在習近平治下,中共的決策過程也並非鐵板一塊,內部仍有表達不同立場的可能。

 

習近平於今(2022)年1月出席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指出,「正確的戰略需要正確的策略來落實。策略是在戰略指導下為戰略服務的。戰略和策略是辯證統一的關係,要把戰略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中共在外事工作的布局上如何確保中國的國家戰略——和平地「強起來」得以實現,或許可藉此獲得修正調整的政治基礎。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博士後研究。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