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台灣農業現況有負科技島國之名

許力允 2022年03月09日 00:00:00
台灣農產銷售彷若停留在五十年前的光景,與現代社會大幅脫節,近期缺蛋風波正是最佳寫照。(圖片取自農委會)

台灣農產銷售彷若停留在五十年前的光景,與現代社會大幅脫節,近期缺蛋風波正是最佳寫照。(圖片取自農委會)

民以食為天,不論是米其林星級餐廳供應的佳餚,又或者是路邊攤的小吃,要能夠端上桌供人們享用,農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產業。儘管台灣作為科技島國享譽世界,但在農產銷售的環節上,卻彷若還停留在五十年前的光景,與現代社會有大幅度的脫節,近期的缺蛋風波正是一個最佳的寫照。

 

根據報導者《「紅盤價」與「包銷制」──撐起台灣雞蛋產銷40年的老舊機器正待改革》一文的報導,或許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包銷制產生的問題遠大於其所帶來的正面助益,但包銷制真的是這麼不堪嗎?而這個問題又是只有雞蛋才獨有的嗎?

 

攤開國民政府來台後的土地改革史,我們可以發現,在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租等政策實施後,台灣的農業在政策引導下,注定往小規模、勞力密集的發展方向前進,也因此每個農業個體,都是以家戶為單位來發展。在人力和資本有限的情況下,農民多專注在生產端,而後端的銷售則改交由農會、盤商等角色來處理。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只有養雞業獨有,最近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的新書《做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內容也指出酪農在大品牌收購各家牧場的牛奶並均質化後,導致消費者嘗到的鮮乳都大同小異,為了吸引顧客只好打價格戰,由於酪農沒有銷售的專業,品牌商大可把因為價格戰所承受的損失,轉嫁到酪農身上,所以受價格戰影響最大的還是酪農。

 

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農業生產端受限於種種因素,面對龐大的通路、品牌商,其實是沒有什麼籌碼可以進行談判的,而鮮乳坊正是看到這點,選擇在牛奶這個傳統的市場中,透過邊緣創新的方式,強調單一乳源、獸醫師品管等等特色,打開了一個新的市場缺口,也累積了一大群死忠的消費者。現在只要提到鮮乳坊,就是一個有口碑的品質保證。然而,鮮乳坊從首次群眾募資到今天整整7年的時間,也就協助了5個牧場成功轉型,同樣的狀況如果拉回養雞業,有辦法成功複製出另一個雞蛋的鮮乳坊嗎?

 

回到雞蛋這個產業,從報導者的報導中我們可以得知,從生產端的品管、飼育方式,到盤商的洗選、分級制度,再到消費端不同的需求,以及對於雞蛋口味、口感的辨識度,一環扣著一環,有需多的問題仍需要各界一同解決。然而,面對農產業的種種問題,上至農委會下至個別農戶,其實都是望著這個問題重重的龐大產業無所適從,於是農戶只能繼續專注在生產,而政府也只能透過物價控管和各種補助,來解決眼前的每一次問題,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勢必難以為整個農業帶起改革。我們有辦法再期待台灣社會有更多的「鮮乳坊」帶領台灣農業進行轉型嗎?

 

當年龔建嘉創辦鮮乳坊,其中的一個理由,就是因為面對「台紐經濟合作協定」中的12年關稅保護即將落日,未來酪農面對紐西蘭零關稅的鮮乳大舉壓境,若不趁還有機會的時候協助酪農轉型,並創造出合適的市場,勢必會更受價格戰的影響,我們的政府現在正積極備戰加入CPTPP,但是加入後對農業帶來的衝擊,政府準備好了嗎?這將會是後續所有想要執政的政黨,必須要認真面對的一個難題。

 

※作者為政策研究員

關鍵字: 缺蛋風波 農會 盤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