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回憶錄:回歸前的保釣鬧劇與悲劇

李怡 2022年06月02日 00:01:00
1996年9月22日,陳毓祥(如圖)在名為「保釣號」的貨船出發去釣魚台「宣示主權」,誰料一去不返。(圖片由作者提供)

1996年9月22日,陳毓祥(如圖)在名為「保釣號」的貨船出發去釣魚台「宣示主權」,誰料一去不返。(圖片由作者提供)

九七主權轉移前大半年,已經沉寂了二十多年的保釣運動突然間又再冒起。與1970年底由北美台灣留學生發動的保釣大不同,這次主要是香港民主派作主力,台灣的民間也有些配合,海外的響應就不多。

 

1996年香港發動的保釣運動,以兩次租船出海前往釣魚台,最具象徵意義。而我在1970年創辦《七十年代》不久就認識的陳毓祥,在第一次出海到了釣魚台海域時,下海「宣示主權」遇溺而死,成為保釣運動唯一的「英雄」,也是唯一的悲劇。

 

我認識陳毓祥時,他是關心社會的學生領袖,香港大學的學生會會長,是號稱「國粹派」的親中學生的主力。常與我這個左派刊物總編聯絡,邀約我去演講座談。大學畢業後,他進入香港電台,擔任時評節目的主持。打響了知名度之後,他辭職選立法局議員。因被揭發他當年的親中立場,在香港社會仍然瀰漫抗中意識之下,他參選落敗。1995年獲中共委任為香港地區事務顧問。

 

1996年的保釣,因日本右翼組織到釣魚台豎立燈塔一事而激發。但深層的原因,是面對即將來臨的主權轉移,香港許多政商人士都紛紛「忽然愛國」。從政的民主派想藉保釣表達「愛國情懷」。親中派在這個「愛國」比賽中也不甘落後。於是保釣就分成兩派,爭相以「反日」、「仇日」來表達。

 

對民主派來說,紀念六四、支援中國的民主運動,是很「愛國」了。但這樣「愛國」,中共是不算數的,反而把支聯會說成是「反中亂港」組織。

 

華東水災,香港民眾慷慨解囊,向「祖國同胞」伸出援手,這是「愛國」了吧?但在中共眼中,也不算數,因為掌權者真正關心的不是受災的人民,而是權力,對香港來說,就是九七後的權力。

 

那時候,中共在香港的主要目標,就是要推倒1995年根據彭定康方案選出的立法局,而要成立沒有法律依據、由中共操控的臨時立法會。香港的民意普遍認為這是開民主倒車,民主派趨向予以杯葛。中共就以是否接受臨立會,作為是否「愛國」的準則。因此,愛國必須愛黨、必須擁護黨的政策,這就是唯一指標。

 

鄧小平在講「愛國者為治港主體」時,提出的「愛國」標準是「尊重自己的民族,誠心誠意地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只要具備這些條件,不管他們相信資本主義,還是相信封建主義,甚至相信奴隸主義,都是愛國者。」

「擁護祖國行使主權」應該也包含對「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的釣魚台行使主權吧!因此保釣的主力就是當時民主派的最大黨民主黨。

 

但第一次搶先租船出海到釣魚台、以陳毓祥為首的親中人士,是沒有組織的烏合之眾。據聞在日艦包圍下,無法靠岸,決定在釣魚台海域跳進海裡「宣示主權」的是陳毓祥。他和另一人遇溺後還是日本海上保安廳派直升機把他們救起。但他已經返魂無術了。運返香港後,親中派以「保釣英雄」的名義予以厚葬,靈柩覆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第二次租船出海,就由民主黨立法局議員何俊仁和曾健成擔任正副總指揮,另兩位立法局議員司徒華和劉千石隨隊出發。配合台灣的保釣,這次終於在釣魚台登陸,分別插上海峽兩岸的國旗。

 

香港民主黨主導的保釣運動,又發動罷買日貨運動,示威群眾衝擊了日本領事館。但如此維護中國「行使主權」的「愛國」行動,中國官方似乎並不領情。儘管中共官媒也略表示對釣魚台主權的立場,具體行動就十分謹慎。據了解,當時有高層指示:「要避免在不適當時機、不適當地點,發生不必要的衝突。」

 

為什麼這是不適當時機呢?因為當時中國正與日本商討日圓貸款,日本已經承諾從1996年至1998年,共給予中國相當於53億5千萬美元的日圓貸款。它涉及四十項大型工程建設,是日本對中國的經濟援助。中國總理李鵬說:「釣魚島爭執,不希望影響日圓貸款。」

 

當時也正是台灣首次總統直選,引起中共發動飛彈危機之後。中共高唱民族主義。余英時教授從三月到五月發表三篇長文,討論兩岸局勢,其中特別提出對民族主義的解讀,引起中共官媒點名批判。《九十年代》節錄了他的文章,我也打電話對他作採訪,最後問他香港在保釣中的表現,是否受民族主義的影響。

 

他回答說:「我懷疑。唱最漂亮口號,喊民族大義,沒有人敢公開反對。釣魚台問題,應該是政府間的交涉。民間動手,那是開玩笑。你去插支旗,就拿回來了嗎?」「罷買日貨,大概是五四之後號召的行動,那時就抵制不住,現在更不可能,因為市場是自由競爭決定的。衝領事館更不對。既違反中國『兩國相爭,不斬來使』的傳統,也違反了現代文明的規範。」

 

插支旗,或跳到海裡,當然不等於把釣魚台拿回來,但作為一種意見表達還是不能否定的。只不過與1970年底的保釣不同,那時保釣的產生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根源,1996年的保釣就有爭相表達「愛國」、近乎一場香港回歸前的民族主義鬧劇了。只可惜也附上犧牲一個傑出人物生命的悲劇。(失敗者回憶錄145)

 

※ 作者為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專欄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近年在香港蘋果日報撰寫社論、專欄,時常批評當道,立場反共。李怡近年移居台灣,持續發表他個人的「失敗者回憶錄」系列文章,本報從第91篇開始連載,前90篇則連載於《風傳媒》。

 

關鍵字: 保釣 鬧劇 悲劇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