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議院通過《台灣政策法案》的另一層意義,就是美國轉介烏俄經驗,對中國說出了彼此應該在哪裡畫線。(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季辛吉在美國外交圈「聲望崇隆」,桃李滿天,數十年經他培養出的「外交政策現實主義者」,無論學界、政界或媒體圈都不少。他們有些在俄羅斯年初入侵烏克蘭時,即主張烏克蘭已別無選擇,只能向俄羅斯割讓土地換取和平,其中更不乏著眼「戰後」在許多議題上仍要和普丁合作,所以沒必要為了援助烏克蘭和俄羅斯撕破臉。同樣的,他們在裴洛西訪台一事上,也多是站在批判其挑釁中國的角度發言。
「外交政策現實主義」的聲量在美國輿論市場並不小,畢竟它多能提出及時可見的利益,尤其讓美國人不必承擔過重的道義責任。但自烏俄戰爭開打,現實主義論卻遇到不小挑戰。當澤倫斯基說:「無論俄羅斯這個國家(對烏克蘭)做了什麼,都會有人說『讓我們考慮一下他的利益』吧」時,就像直接把手指戳向了「外交政策現實主義者」的眼睛。
因為烏克蘭持續抵抗,在時間發酵和局勢一再變化下,「外交政策現實主義者」自然會被反問:
你們要烏克蘭人放棄的「土地」,其實是數百萬烏克蘭人的「家園」,你們難道不知道嗎?
你們接受烏俄衝突是根源於北約擴張的說法,那麼俄羅斯為什麼不直接處理和烏克蘭地理位置相近,且真正已成為北約20年成員的波羅的海國家?
烏克蘭當初放棄核武,難道不是「以外交手段換取和平」,今天換到的是戰爭還是和平?
你們難道沒聽到俄羅斯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傑夫說,「烏克蘭必須放棄加入北約,但即使這樣,戰爭也不會停止」?
今天,有誰還看不出普丁「論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歷史統一」中,那頑固帝國主義的核心?
當烏克蘭上百萬人淪為難民,你們還能把普丁殘酷的入侵視為是基於理性的在解決地緣政治爭端?
對「外交政策現實主義」的質問,於是又再帶出了另一等量的主張,即「此刻任何綏靖,只會讓普丁變得更強大」,「一旦退縮,只會導致烏克蘭更長久的痛苦和區域衝突」。今天,縱然美國的「外交政策現實主義」仍有相當影響力,卻也因為普丁的關係,其論點不再那麼容易發揮說服力,又或者還被指為是獨裁者日益增長擴大的間接成因,並警覺到全球民主國家數量若因此減少,恐怕才真的對美國不利。
前不久,當美國國會議長裴洛西訪台時,《紐約時報》刊登了多篇表達反對的文章,但多是聚焦在「時間不宜」。不過,《紐時》編輯委員會同時在其編輯台文章上也附帶提到:「台灣的挑戰(以裴洛西訪台挑戰中國)只會讓(美國)說服中國(在烏俄戰爭上)不支持俄羅斯這件事變得更加困難。然而,裴洛西女士向台灣傳達的訊息,實質上是正確的。即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支持台灣民主的成就,將台灣視為重要的盟友,同時這也符合美國的利益。」
在「外交政策現實主義」有一定占比的《紐時》,其編輯台一邊刊載「反對裴洛西訪台」文章,一邊則透過編輯台文章認可裴洛西和美國對台灣的支持,這種「矛盾」,其實也出現在這次五票中反對《台灣政策法案》之一的參議員馬基(Edward J. Markey)身上,他在投票後發表了一份聲明說:「這些條款會顛覆戰略模糊,破壞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有可能破壞區域穩定...台灣人每天都面臨著中國日益增加的侵略威脅…我們不應該做出讓台灣面臨更大風險的行動,基於這個原因,我反對《台灣政策法》…」但他也同時重申:「我們必須支持我們民主夥伴維持和平的現狀…並加強台灣的自衛能力…」
無論《紐時》還是馬基,我們其實都可以觀察到當前不同程度的「外交政策現實主義」都有了類似的糾結,就是他們既不想觸怒獨裁國家,但又不願再受制於獨裁者的任性。可以說,《台灣政策法案》就是在如此氛圍中被端出來的,且拜「烏俄戰爭之賜」,當台灣愈朝自由民主、自主自治方向走(如烏克蘭),而習近平的威權領導則促使中國更加好戰下(如俄羅斯),美國政界面對兩種同步的趨勢,絕大多數已傾向選擇給予台灣更明確的支持。(一如加大對烏克蘭支援力度)
毫無疑問,中國必然嚴正看待美國面對烏俄戰爭的反應,以此思考他下一步對台行事的進退。那麼,《台灣政策法案》的另一意義,就是美國轉介了烏俄經驗,對中國說出了美方的新警戒線。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