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中國不會讓自己只是「比較強的俄羅斯」

李濠仲 2022年09月22日 07:02:00
聯合國大會77屆會議本周開幕,懸而未決的緬甸代表權爭議將是外界關注焦點之一。(聯合國大樓外的路障/美聯社)

聯合國大會77屆會議本周開幕,懸而未決的緬甸代表權爭議將是外界關注焦點之一。(聯合國大樓外的路障/美聯社)

聯合國大會77屆會議這周開幕,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再又凸顯了中國、俄羅斯間的相濡以沫。直到今天,緬甸代表權誰屬,紛亂源頭有來自緬甸這個國家本身的複雜性,但中俄愈發和「西方民主陣營對著幹」,當然也是關鍵之一。

 

命運多舛的緬甸,原本是在2020年由翁山蘇姬率所領的全國民主聯盟(NLD)贏得大選,但隔年卻遭軍方政變,翁山蘇姬被捕入獄,「軍政府」再次上台,緬甸陷入分裂,翁山蘇姬的支持者於是再轉至海外成立「民族團結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流亡政府)。當時緬甸的駐聯合國大使覺莫敦拒絕受國內政變逼退,而軍政府則在2021年另外強行指派昂圖賴前往聯合國,欲取代覺莫敦。從那天起,聯合國位在紐約的總部大樓,便同時存在「兩個緬甸大使」。

 

過去一段時間,聯合國多數國家的態度其實很明確,就是立場傾向支持覺莫敦擁有代表權,例如去年聯合國大會有119個國家(包括美國和絕大說數西方國家)支持通過譴責緬甸軍政府的決議,但也有36個國家投棄權票,其中兩個就是當時正盤算入侵烏克蘭的俄羅斯,以及和美國競爭趨於白熱化的中國。而中、俄正是緬甸軍方最主要的兩大軍火供應國。

 

「譴責案」實際上並改變不了什麼事實,因為依照程序,一個國家在聯合國的代表權,最後仍必須由聯合國「全權證書委員會」(The Credentials Committee)審議決定,而在「全權證書委員會」共九席成員中,有三席永久成員,包括同屬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美國、中國和俄羅斯。以當前美國一邊、中俄一邊的氛圍,美國先天上就居了劣勢,獲得絕大多數聯合國會員支持的覺莫敦(「民族團結政府」)能否守住聯合國代表權,不確定性就在此。

 

自1990年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全權證書委員會」其實是有所默契,即不再完全以某一政權的「有效領土控制」,作為擁有代表權與否的決定因素,因為這恐會變相鼓勵武裝政變和軍事占領,甚而在美國仍具備高度影響力時,具有「強大民主授權且同時遵守聯合國人權規範」的國家,經常更容易受到肯定,若出於這要件基礎,發動政變的緬甸軍方無疑很難獲得「全權證書委員會」認定其代表權。

 

偏偏緬甸代表權問題,已足足額外混亂、延宕了一年之久。這期間,聯合國許多機構對誰能代表緬甸難有依循,於是,諸如人權理事會、世界衛生大會、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等,許多會議乾脆就先暫時讓緬甸席位空著,軍政府、流亡政府誰也不得罪。但畢竟緬甸代表權問題已經拖了超過一年,緬甸這個國家和其5500萬人口,等於已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一年餘,政變以來,估計緬甸已有2000多人喪生,1萬5000多人被拘捕或失踪;超過120萬人流離失所,以及有將近1400萬人需要立即接受人道援助,執行這龐大的工程,自然需要一位能代表緬甸的大使在聯合國穿梭走動。

 

不過,就在習近平提出「中國式的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以及強調「中國自己的路不是由所謂的『普世』標準決定」時,其實際表現,卻又不是純為鞏固中國本身的思維、體制和運作邏輯,反而是有強烈向外投放的企圖心,也就是說,自從中國漸次取得在聯合國更大的影響力,則它不僅是想取代美國,更重要的是寄望自己的崛起,能扭轉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由美國等西方國家建立起的「民主普世價值觀」,因為一個國家若對本身的價值觀只守不攻,就絕不可能成為世界認證的強國。

 

進而在聯合國這樣的場域,每一次爭議性的表決,每一次國和國之間的對壘,就不只是中國展現其影響力的時刻,更是中國推進其「中國式民主」、「走中國自己的路」的時刻,因為唯有這兩者同時顯現,它才真正足以和美國並列全球兩強,否則也僅僅是把西方價值抵禦門外,這樣一來,最終不過是讓中國變成「比較強的俄羅斯」而已。那麼,諸如緬甸代表權問題怎麼處理,怎麼發展,眼前對中國來說,就具有額外意義。

 

可以說,緬甸代表權問題剛好出現在美中俄全球勢力網絡的盤整期,又或者話說回來,透過這一問題,也間接再促進了這三者和周邊國家的新合縱連橫。由此觀之,世局如此變化,縱使目前未有「台灣聯合國代表權」之議,台灣也已無法將自己置身眼前大局事外。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