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專欄:央行竟否認台美利差擴大會導致資金外流

蔡明芳 2022年09月27日 07:00:00
台灣近期外資持續流出與台幣貶值,央行總裁楊金龍卻認為這和台美利差擴大無關。(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台灣近期外資持續流出與台幣貶值,央行總裁楊金龍卻認為這和台美利差擴大無關。(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因應美國八月份消費者物價年增率8.3%高於8.1%的預期值,扣除能源與糧食的核心物價年增率為6.3%亦高於預期,美國聯準會(FED)在本月21日再次宣布升息三碼,為今年三月以來第五次升息。英國中央銀行(BoE)因應近期英國面對的高通貨膨脹,也於22日決議提高基準利率二碼。歐洲最後一個負利率國家瑞士央行也繼6月升息二碼後,本月22日宣布再度升息三碼,升息後的利率為0.5%。台灣的央行則是在第三季理監事會後宣布升息半碼與調高存款準備率一碼。

 

央行不應為了合理化自己的作為而提出違反基本邏輯的謬論

 

台灣央行的連續升息幅度遠小於美國,也導致近期外資持續流出與台幣貶值,雖然楊金龍總裁認為外資流出和台美利差無關,主要還是因為股市表現,首先,公債殖利率上調,資金轉向債市,其次,外資基於全球資產重新配置及面臨基金贖回的資金需求等考量,實現在台股的龐大帳面利益資產上升,造成股市下跌。第三就是對於經濟前景不確定性。

 

然而,公債殖利率上調以及本國壽險業者長期將龐大的資金匯出以購買海外公債,不就是台美利差擴大的行為表現嗎?此外,央行為了減緩新台幣的貶值趨勢,也期待出口商或壽險業者將美元換回台幣,試問,在台美利差持續擴大,台幣相對美元走貶趨勢如此明確的情況下,預期美元漲價的心理只會使美元需求增加,許多民眾將新台幣換成美元的意願也大幅提高,這樣的現象也可以由商業銀行爭相提高利率來吸引美元存款得到驗證。因此,中央銀行上述的說法明顯違反經濟邏輯。

 

輸入性通膨消失並不會讓多數商品的物價不回跌

 

再者,中央銀行總裁一再強調美國連續升息主要受供給面與需求面引發的通膨問題,故升息的幅度較大,但台灣通膨主要是輸入性通膨影響,與日本以及中國的通膨差不多,然而,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

 

首先,中國除了輸入性通膨外,其國內所面臨的房地產開發商違約風暴、爛尾樓與封城等問題,使得中國人民銀行必須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來維持市場的流動性,這也使得人民幣相對美元貶值的趨勢更加確立,但中國人行絕未否認兩國利差擴大會導致資金外逃與人民幣貶值的事實,相反地,中國人行自本月15日再次調降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以緩和人民幣貶值壓力。

 

第二,即使物價上漲的成因一開始是來自於能源或糧食價格的上漲,但是,根據主計總處八月份所公布的食物與衣著上漲率仍遠高於3%,食品或衣著價格的上漲並不會因為央行所謂供給面因素消失而讓物價回跌,如果縮水的麵包不會因為供給面因素消失而變回原來的大小,如果漲價的排骨便當也不會因為供給面問題消失而跌價,則央行以供給面問題無法由緊縮性貨幣政策來解決的說法就不正確。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持續讓台美利差擴大並加速台幣貶值的作法,是在加劇輸入性通膨對民眾荷包的傷害。

 

最後,各國央行面對的經濟環境與就業條件均不相同,升息與否以及升息的幅度並沒有絕對的對或錯,然而,台灣央行總裁為了合理或自己的升息幅度而以違反邏輯的新聞稿來指出資金外流與台美利差擴大無關,並不恰當。

 

台灣近年經濟維持強勁成長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經濟成長多倚賴科技產業的出口也是社會所關注的。就多數處於轉型困難的中小企業與微型企業的從業員工而言,對於物價最具有影響力的中央銀行,卻輕忽物價上漲的成因與對策,必然讓民眾生活過得更加辛苦。政府總以央行有獨立性而「尊重」央行決策,但民眾不了解央行是否具有獨立性,他們只知道相同薪水可以買的東西愈來愈少,生活變得更加辛苦。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