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宏專欄:李遠哲的憤懣與民進黨的民主

陳嘉宏 2022年10月14日 07:02:00
李遠哲說,賴清德目前沒有暢所欲言的條件,因為在「非常不民主」的政黨運作裡面,賴是很容易被「壓死」的。(攝影:王侑聖)

李遠哲說,賴清德目前沒有暢所欲言的條件,因為在「非常不民主」的政黨運作裡面,賴是很容易被「壓死」的。(攝影:王侑聖)

李遠哲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指責「蔡英文沒有為下一代著想,民進黨二度執政後加快腐化」,引發不少議論;不過,他提及三年前那段「蔡賴之爭」的過程與看法,其實更令人關注。李遠哲說,他對當時賴、蔡在初選時的競爭相當在意,因為國家要走向民主,應靠人民的力量決定,而非「當權者在操弄」。他強調,賴清德目前沒有暢所欲言的條件,因為在「非常不民主」的政黨運作裡面,賴是很容易被「壓死」的。

 

李遠哲這段話的意思是,因為民進黨沒有「黨內民主」,導致當時蔡賴之爭時的初選被延遲,才讓蔡英文得以出線;也因為民進黨沒有「黨內民主」,所以賴清德無法暢所欲言。李遠哲對「黨內民主」的詮釋應該被尊重,不過,他所定義的「黨內民主」顯然有誤導。

 

政黨最重要的目的是執政,平常它必須匯聚民意,查察民意的走向,並以此甄拔人才、投入選舉,進一步贏得執政。外界通常會認為,最好的(黨內)民主是讓所有人暢所欲言,進而以各種方式達成共識?問題是,如果暢所欲言的黨意與真正的民意有落差怎麼辦?或者,這個時候的民意極可能與幾個月後投票的民意有落差怎麼辦?如果明明知道黨內民主(初選)經不起真正民主(大選)的考驗,那黨內民主的意義何在?

 

從「剛性」的黨內民主來看,如果蔡賴在2019年那場黨內民主如期初選,最後的結果的確如李遠哲所言,由賴清德出線。不過,從後見之明來看,民進黨當時決定延遲初選,兼顧了最後的民意與黨內倫理,也讓民進黨免於一場嚴重的黨內分裂,並成功贏得大選,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試問,如果大費周章如期辦了初選,造成黨內撕裂,繼而輸掉大選,那「黨內民主」的意義何在?

 

對政黨而言,黨內民主向來都只有工具意義,而不是一種終極的價值;它的目的只在於團結政黨內的政治工作者及凝聚支持者。也因此,許多人抨擊蔡英文在此次地方選舉裡大舉沒收初選,是「反民主」的說法並不盡然正確。因為,在特定狀況下避免初選的確能免於因競爭造成的分裂,甚而提出更強的候選人。只是,最後的成績只能透過事後的選舉結果來印證,而主事者(通常是黨主席)必須為此負起最大的責任,並繼而在下次選舉進行調整,這其實也是「黨內民主」。

 

事實上,民進黨創黨30多年來就是在黨內民主不斷「試誤」的過程,從早年的黨員投票、幹部評鑑,最後引進民意調查,繼而在不同的權重中反覆調整,就是希望能甄拔出最有勝選可能性的提名人。這過程中當然也曾一敗塗地,但憑藉相對明確的政治目標,總能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展現自癒與再生能力。

 

相較之下,國民黨朱立倫捨棄苗栗初選,拒絕提名前科累累的鍾東錦同樣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不過,黨提名人謝福弘支持度遠遠落後,顯示苗栗的國民黨支持者對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國民黨不僅黨員結構與選民結構有嚴重分歧,加上政黨目標虛無化,造成其黨內民主步伐蹣跚。這些問題,在國民黨明年的總統初選時將會繼續惡化。

 

政黨的目的在執政,政黨的目標不是黨內民主。無視黨內權力生態與政治過程,把黨內民主無限上綱成最重要的價值,通常不是為了黨內鬥爭,就是執拗於內心憤懣。李遠哲不可能對民進黨的黨內鬥爭有興趣,但他為何憤懣至此,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