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黑與反藍選民已到齊 民進黨需要積極「說故事」

謝達文 2023年12月23日 05:00:00
民進黨現在選舉的成敗,取決於一群「還沒找到投票積極理由」的人。(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民進黨現在選舉的成敗,取決於一群「還沒找到投票積極理由」的人。(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選戰來到最後階段,藍綠總統民調僵持不下,而民進黨立委選情也相當吃緊。許多希望民進黨勝選的選民因此會問:現在需要爭取的「游離票」在哪裡?雖然,一般人當然無從干涉黨部和競選總部的策略,但人們自己在生活中、在網路上,拉票的重點該是什麼?

 

而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了解目前「游離票」的真實長相。舉例而言:我們需要知道是否有很多討厭國民黨的選民,還在綠白之間猶疑?民進黨還需要確立自己是「反藍」或「柯黑」的第一品牌嗎,還是應該把重點放在別處?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將從最新民調數據出發,論證單純攻擊侯、柯的效益已經到了極限,希望民進黨勝選的陣營需要正面爭取「還找不到積極理由投票」的選民。我將進一步主張:勝選的關鍵將不會是重複既有的攻擊,而是要說服這群人「這次選舉不是無謂的吵吵鬧鬧」。相反地,面對未來的挑戰,民進黨說服選民自己執政八年已經做好「打底」工作,必須延續,相反地,藍白陣營則是走回頭路,而且根本沒有準備好。

 

民調顯示,「對政黨尚無明確好惡」的選民是關鍵

 

以美麗島電子報第94波追蹤民調(12月18日至20日)為基準,賴蕭配36.3%、侯趙配32.8%、柯吳配17.7%,由於這段時間來的藍升白降,票數大約呈現2:2:1的態勢,這是多數新聞報導注意的重點。

 

但更進一步來看,賴清德在「反藍」和「柯黑」選民之間優勢相當明顯。在絕不投侯趙的「反藍」選民中,有67.4%會投給賴蕭,只有28.1%選擇柯吳,來到2.4:1(等於有表態者的七成),明顯高於整體選民中綠白之間的2:1。在絕不投柯文哲的「柯黑」選民中,更有72.5%選擇賴蕭,只有20.8%選擇侯趙,比率更是來到超高的3.5:1(等於有表態者的七成八)。這裡的訊息非常明顯:民進黨仍是反國民黨第一品牌,而在柯黑當中民進黨更是已近乎橫掃,很難想像還能再衝更高。

 

但是,仍有將近三成(29.1%)的選民並未表示「絕對不會投誰」,也就是沒有那麼明確的厭惡,這群選民正是民進黨現階段最需要爭取的。在這群選民中,有高達 27.7% 仍無法在三組候選人之間做出選擇;相對之下,「反藍」選民只有2.4%,「柯黑」選民也只有5.8%尚未做出選擇。換言之,多數的「反藍」和「柯黑」選民都已經有清楚的想法,並沒有太多人還在剩餘的選項間猶疑。真正的游離票,因此主要是「到目前為止,並未對任何政黨特別厭惡」的選民。

 

而在這群「不那麼討厭誰」的選民中,賴蕭配表現並不差,已得到 36.3% 的支持,與整體接近;相較之下,柯吳配在這群人中只得到13.2%的支持,略低於其整體支持率;而選擇侯趙配的則只有19.5%,明顯低於整體。根據這個觀察,要爭取這群游離票,賴蕭配在起跑線上並未落後,甚至小有優勢,必須好好發揮,繼續說服那些「不討厭誰且仍未決定」的選民票投民進黨,才能在總統和立委中突圍脫險──29.1%選民中的27.7%,約是7.9%的選民,足以決定總統成敗,在多數重點立委選區也是勝負關鍵。

 

若與另外一組數據搭配觀察,我們又能看得更加深入:如果反過來詢問民眾是否為哪組候選人的「鐵票」,有38.9%的民眾認為自己不是(當然,鐵票在一些人耳中聽來可能有些負面,所以這個數據應是高估的結果)。但是,在這群選民當中,30.2%選擇侯趙、18.3%選擇柯吳,都與全體選民差異不大,卻只有29.3%選擇賴蕭,明顯低於全體中的36.3%。

 

換言之,這是一項明顯的警訊:「沒有非誰不可」的選民當中,藍白的「潛力」都已有充分發揮,已經拿到「該拿」的選票,但民進黨卻仍需要衝刺──「非鐵票且尚未選擇」的選民中,有一半民進黨「照理說」拿下來才對。而38.9%的22.2%,等同於高達8.6%的游離票,絕對是選戰的重中之重。

 

賴清德在「反藍」和「柯黑」選民之間優勢相當明顯。(攝影:張哲偉)

 

不該動員已經厭惡藍白的選民,不能單純攻擊親中

 

亦即,柯黑、反藍選民都仍將民進黨視為第一品牌。目前看來,民進黨如果敗選,並不會是因為沒有催出這兩群人的選票。也因此,選戰最後階段,民進黨及其支持者不應該把太多精力放在說服「已經厭惡藍或白」的選民身上。

 

相反地,如果民進黨敗選,將會是因為「沒有非誰不可」的選民當中被民進黨說服的人明顯太少,而「沒有很討厭誰」的選民當中民進黨的票也尚未衝高。而到現在都不討厭藍白的人,應當不會只因為柯文哲再一次爭議發言就轉向,或是侯友宜又被爆出在哪棟房子收取高額租金就改變想法──他們顯然需要積極支持民進黨的理由。反過來說,有一群選民在民進黨執政八年後仍沒有感到「非民進黨不可」,民進黨又在這群人中表現較差,更是需要把至少一半「還在觀望」的選民拉過來。

 

那麼,什麼可以說服這批選民?中國議題並非不能強調,相反地,我認為中國議題仍可能是決勝策略的其中一環,本文後面會進一步討論。但是,單純只批評藍白親中、不反對九二共識可能已經無效,畢竟會被這點說服的人,應該早已不會仍在觀望。

 

而中國議題的效用有限,也有長期民意的基礎:兩岸議題的「冷」並不是因為台灣社會已缺乏台灣意識,恰恰相反,學術機構的幾次調查都明確顯示,統一的支持率從不超過一成,中國人認同也持續衰退。「冷」並不是因為選民接受中國,而是因為選民之間已無分歧,因此難以成為動員的基礎──根據筆者先前曾發表的數據分析,即使在2020年的選戰中,「認同台灣而非中國」的民眾也只有約57%出門把票投給蔡英文,並未真正達到壓倒性的多數。回顧過去,在2020的選戰中,有香港抗爭等因素激起選民的「危機意識」,讓人覺得中國威脅近在眼前;在2016的選舉前,國民黨則因為反服貿已被許多選民認定為危險的親中政黨;相反地,在2012的選舉,許多選民則相信統一並非迫切的危機,願意接受九二共識「拚經濟」。本次選舉中,戰爭議題的熱度現實上不及於四年前的香港議題,使得中國因素始終無法發揮太強的作用。

 

另一個殘酷的現實是,雖然不少人幾次嘗試為賴清德打造形象,但就結果論,他個人仍然不夠有魅力,難以成為游離票「積極支持民進黨的理由」。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政府,在十月時的滿意度雖然下滑至今年新低,但仍有43.9%,明顯高於賴清德一路上的支持率。這顯示,執政八年的成績應是民進黨可以利用的資產,不該空揹著執政八年的包袱,卻沒有發揮實際政績的優勢。

 

面對供應鏈重組的新局勢,說一個經濟轉型的故事

 

積極來說,人民需要知道「我們現在面對什麼挑戰,你要怎樣讓我們的未來更好」。在最後三週,我認為民進黨及其支持者應主動引用八年來國家轉型的實際成績,建構這樣的故事:面對未來的國際局勢,民進黨做了充足的準備,而藍白則否。

 

在這方面,總部目前並非毫無發揮,所謂「延續蔡英文路線」、「選對的人走對的路」,自然是希望表達「我們方向正確,不要冒險換人」,但是,對於一般民眾、特別是目前對政黨尚未有明確好惡的民眾,「對的路」聽來很像只是自吹自擂的口號,而非有憑有據、有具體內涵的故事。對此,我認為最近最好的嘗試應是張惠菁、吳錦勳和李桐豪三人合著的《時代如何轉了彎》,他們在書中以「轉型」為主軸,具體呈現民進黨政府八年來為十個台灣未來布局的故事。

 

比如,單以經濟為例,民進黨及其支持者可以說的故事是:世界已經不一樣了,因為貿易戰、因為供應鏈重組,即使不論統獨、只談經濟,跟中國經濟整合也是一個非常壞的主意。民進黨和支持者更該進一步說:面對這樣的變局,這八年來民進黨政府已經為臺灣打好基礎,需要繼續執行下去,而非走回頭路。

 

若以《時代如何轉了彎》裡關於產業轉型的故事為例,民進黨跟支持者可以拋出這樣的提問:廣達等電子廠大批從中國撤資回台,更進一步帶動上游的投資,這些公司難道是賣民進黨面子嗎?當然不是,這是因為貿易戰,也是因為在中國做生意的風險與成本大幅提升,留在中國弊大於利。而面對這樣的變局,政府也透過輔導轉型、透過投資智慧化生產、透過「投資臺灣事務所」的一站式服務等等,為台商回流做足準備。在資金回流之下,「投資臺灣三大方案」已經創造14.4萬就業機會。此外,臺灣企業也早就用錢投票:大家過去嘲笑新南向政策,但今年台商投資新南向國家的總金額,已經遠遠超過對中國的投資,加上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CPTPP的洽談也都持續進行,更有助於臺灣跟鄰居、跟美國做生意。

 

建立在這個正面的藍圖之上,綠營才可以透過反面質問,進一步拉開綠營與藍白的距離,強化選民「積極支持民進黨」的理由:中國今年的外商直接投資(FDI)不只減少,而是淨值為負,撤資比增資還多,當外資撤出中國,臺灣為什麼要反其道而行?最近阿聯酋國家重點培育的AI公司執行長才說:「我們就是無法兩邊都合作,就是無法。」該公司本來使用華為等公司的設備與技術打造部分設施,現在他們選擇全部打掉重來、全部以美國產品取代,否則就很可能拿不到美國的晶片和技術,面對這樣的變局,臺灣哪有辦法「包牌」?在這樣的世界格局下,侯友宜說要把雞蛋放回中國的籃子,柯文哲說可以談「一個經濟的中國」,請問這會讓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CPTPP的洽簽更容易還是更困難?會不會讓八年來的努力付諸東流,反而跟中國一起被孤立?最後,柯文哲甚至多次信口造謠,宣稱兩岸緊張導致外資不敢投資臺灣,無視近來外資投資再創高峰的現實,2022年外資投資總金額創15年新高──試問,國家經濟能交給這種搞不清楚狀況的假務實、假科學嗎?

 

從民調看來,這樣的故事主線應該很有潛力。《天下雜誌》今年十月的民調顯示,當被問到應該重視國際外交還是兩岸交流時,有超過四成選民選擇兩者兼顧。這點毫不令人意外,題目設計只要給了這個選項,大部分人當然會選擇「兼顧」而非彷彿有所偏廢。但這也顯示,民眾對於「與中國整合,就很難兼顧西方市場」此一新現實的體會不夠深刻,而這是民進黨及其支持者在最後三週可以積極溝通的。畢竟,《天下雜誌》同份民調也顯示,被問到最重要的政治議題時,「無政黨傾向」的選民最常選擇的是「經濟發展」,此刻,當「抗中」的危機感不夠強烈時,綠營正需要對中國的另外一重論述,而經濟應該是一個好主意。

 

藍白兩岸立場必須受到挑戰,但單說「親中」的效果顯然有限。(資料照片/陳愷巨攝)

 

能源與中國議題,也該呈現「民進黨進步」與「藍白走回頭路且不嚴肅」

 

與此道理相通,既然需要爭取「到此為止,都對各政黨尚無強烈好惡」的選民,關於能源轉型,也應該跳脫「反核」的舊爭論本身,說一個更大的故事:國際上就是在積極推動綠能,台積電等廠商就是需要用綠電,所以國家必須全力推動。這時也該回顧八年政績:民進黨接手前,馬英九當年宣示要蓋千架海陸風機,卸任時卻連示範的兩架都還沒蓋好。剛上任時,政府要發展離岸風電,不但電網還跟不上,就連現有的碼頭都無法處理長達100公尺的風機,都需要從頭做起。八年後的現在,臺灣已經蓋好將近三百架離岸風機,總發電量是中火的1.5倍,外加四百架的陸域風機,對臺灣的能源自主與轉型大有幫助,應該持續下去。

 

相較於這樣積極的策略,只談反核的加分效果顯然有限,尤其對於對政黨仍無好惡的游離票而言絕對更是如此。至於單點式地辯駁藍白對所謂綠電弊案的種種影射,更是只能減少失分,很難成為積極說服選民的加分理由。

 

在正面說出這樣的故事之後,又同樣能輔以反面的對比:面對能源問題,侯友宜真正的問題不在擁核,而在連個計劃、方針都沒有。8月,侯友宜開記者會說核能在2035年要佔12%,但11月卻喊出要超過50%,變來變去,根本並未嚴肅面對能源政策──何況,即使全面擁核,請問侯友宜,臺灣需要多蓋幾座核電廠才能達到這個數字?至於柯文哲,一度提出綠能要衝到40%,但被質疑具體做法時只說「民進黨不要自己做不到,就說別人也做不到」,後來也自行默默撤退到30%;近日,柯更胡扯彰化潮間帶「插滿」風機,實情卻是潮間帶依規定禁設風機,連一支都沒有,顯示他對能源政策基本情況毫無掌握。面對能源轉型,民進黨和支持者也可以說出這樣的故事:民進黨有成績,而國民黨、民眾黨則根本不認真、不嚴肅、反科學、反理性,連自己要做什麼都講不清楚。

 

而回到中國議題,基本的道理也應該相同:到現在都還對政黨沒有強烈好惡的選民,顯然很難在最後三週突然被「親中」與否的討論打動,即使大談馬文君的洩密,剩餘的效益也可能有限。而在《時代如何轉了彎》當中,他們說的轉型故事是這樣的:臺灣需要軍事準備,但馬英九時期不斷推動所謂精實案、精粹案,「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讓軍事資源跟不上實際需求,到了蔡英文上台,資源才終於到位,不但能向美國購買真正先進且符合台灣需求的裝備,而且大規模改建國軍營舍,提升軍人生活品質,讓軍隊的準備更為充足。相反地,藍白一方面宣稱也要提高軍事防衛能力,但也都訕笑國防預算提高,是否要走回馬英九時期的老路?藍白是不是應該說清楚,他們如果當選,國防預算會如何設定?

 

更不要說,相對於民進黨在近年來立場確定,而且黨內高度一致,不會正式宣布台灣獨立,強調臺灣與中國就是互不隸屬,不會為了所謂的「對話」反而妥協此一核心原則──都承認自己是中國一部分了,那我們還要談什麼?相反地,侯友宜和柯文哲都強調希望對話,但不提出實際做法就只是空談:面對中國以九二共識為對話前提,兩人打算怎麼做?

 

對此,侯友宜已經表示接受九二共識,重點不該是強調國民黨親中,而是強調:這八年來臺灣路線如此清楚,人民是否接受走回頭路,自己宣稱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向國際表示兩岸是中國內部事務?更何況,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公開主張要向中國派遣軍事觀察員,姑且不論政策不可行,更重要的是,侯友宜自己卻不願承認這個政策,只說「講這個也沒有違法」、「他有一個理想、一個理念,有何不好呢?」,國家政策的重中之重,可以這樣草率嗎?同理,柯文哲更是說九二共識只是被「汙名化」,建議中國「換個名字」,還說等當選再來詢問北京對一個中國的定義,這是一個準備好了的總統嗎?

 

藍白這些立場必須受到挑戰,但單說「親中」的效果顯然有限,有效的挑戰包含在一個整體的故事內:藍白沒有準備好,只想走回頭路,只有民進黨這八年已經準備好正確的方向,能帶領臺灣面對中國的挑戰,走向安全的未來。

 

我相信,這些並非陳義過高的理想,反而符合政治的現實。因為政治的現實是,民進黨現在選舉的成敗,取決於一群「還沒找到投票積極理由」的人。這些人會因為突然聽到哪項負面攻擊與消毒反駁,而決定非出門投票不可嗎?除非這項攻擊非常新穎,否則效益恐怕有限。

 

相反地,從選舉到行銷的研究都告訴我們,人們對「好故事」是有反應的,好故事能夠觸發動機,讓人願意行動。蔡政府八年執政提供很有潛力的說故事基礎,民進黨最後三週選戰的關鍵不在於說服柯黑、反藍選民,而在於民進黨及其支持者是否能夠好好發揮這個潛力,打動這批對政黨尚無強烈好惡的選民,給他們一個積極支持民進黨的理由。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