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美國媒體這樣看賴清德

李濠仲 2024年01月15日 07:00:00
美國人過去幾年對台灣好感提升,主因正是透過當地媒體字裡行間的陳述。(圖片翻攝自《時代雜誌》)

美國人過去幾年對台灣好感提升,主因正是透過當地媒體字裡行間的陳述。(圖片翻攝自《時代雜誌》)

蔡英文在選前之夜為賴清德助講,提到「明天世界關鍵字是台灣」,美國各大媒體24小時後,確實都即時報導了台灣投票結果,而「賴清德」則是這些相關新聞的關鍵字。諸如《華盛頓郵報》以「誰是賴清德,台灣的新任總統?」(Who is Lai Ching-te, Taiwan’s new president?)為標;《時代雜誌》也重新彙整之前訪問賴清德的內容,刊出「關於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What to Know About Taiwan’s New President-Elect Lai Ching-te)。

 

過去,台灣在外媒刊登具文宣性質文章,目的在讓外國人看到官方所欲呈現的台灣,至於外媒從自己角度撰述的報導,便是讓我們理解他們所關注的台灣是什麼,以及在台灣問題上,他們對自己的讀者又做出了什麼樣的解釋。這時,「看他們怎麼看我們」,或可為台灣的定位給出一些座標。

 

很清楚,台灣選舉結果由賴清德勝選後,美媒上相關文章,多以「中台關係」切入,強烈一點,如NBC寫著「台灣公然反抗中國,選出了一位被北京貼上分離主義『麻煩製造者』標籤的新總統」;中性一點如npr,其用詞為「民進黨的賴清德成為台灣新任總統,這將決定此一自治島嶼未來對中國的立場」;《時代雜誌》寫的是「儘管中國對其(賴清德)主權觀點發出警告,但台灣副總統賴清德在其競爭對手認輸後贏得了台灣民主選舉,從而使執政的民進黨繼續掌握第三任期」;《華盛頓郵報》的用詞是:「台灣選出賴清德為總統。中國稱他為危險的選擇」。其他美媒下筆大同小異,概念不出以上。

 

首先,美媒呈現在當地讀者面前的,就是台灣這場選舉的結果,必然牽動中國敏感神經,這是美國讀者第一個接收到的訊息。隨後,在接續闡述台灣地(定)位時,美媒用詞也多有雷同,包括「台灣的地位是中美最敏感的問題之一,美國是台灣最重要的國際支持者」、「賴清德這次勝選,或將測試美中近期為改善長期低迷關係所做的努力」、「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賴清德承諾將與美國密切合作」…美國讀者收到的第二個明示,就是台美關係現狀,以及賴清德親美立場。

 

繼之,進入「賴清德是誰」,接續中台關係、台美關係,美媒除了描述賴清德曾是「支持台灣獨立意志高昂的宣傳者」,賴清德本人最受關注(引述)的句子為:「台灣願意在尊嚴和對等的基礎上與中國對話」、「全球和平與穩定取決於台海和平」、「在民主和威權主義之間,我們將站在民主的一邊」。而美媒(《華盛頓郵報》)針對上述相關用字的詮釋是:「賴清德沒有試圖取悅北京,而是表示他將專注於通過加強與美國和其他友好民主國家的關係來確保台灣的全球地位。」

 

以上字句儘管分散在不同媒體報導,排序容有不一,論述邏輯倒是一致的。則對美國讀者來說,針對台灣這次總統大選所呈現出的樣貌,即台灣民主選舉由具台獨色彩的賴清德勝選,中國很不喜歡賴清德,賴清德親美立場明確,同時,他已釋出願意和中國在尊嚴平等下對話。

 

透過這樣的歸類和簡要整理,對台灣人來說也許卑之無甚高論,但對美國當地讀者來說,台灣如斯,卻不盡然是一個他們所熟悉的國家樣態。唯經由幾個事實,遂有了「在賴清德親美、中國反賴下,台灣平和順利完成了2024年第一場民主國家選舉」的理解。其中,美媒(NBC)曾寫下「台灣地位是兩個超級大國(中美)之間最敏感的問題之一,而台灣亦是亞洲最強大的民主國家之一」。說這一段話已是美國社會過去八年在蔡英文執政下,對台灣已然的普遍認識,並不為過。至於賴清德的勝出,則無論對前段「台灣地位是兩個超級大國(中美)之間最敏感的問題之一」,還是後段「台灣亦是亞洲最強大的民主國家之一」,都有強化印象效果。賴清德過去「獨派色彩」,確實會更令北京嚴以待之,而台灣又一次的投票結果(在北京強烈反對下),卻也同時再次彰顯了一地的民主堅韌。

 

蔡英文執政期間,美國人對台灣的好感度日增,在2023年8月皮耶基金會的調查中,有三分之二(65%)美國人表示對台灣持有好感,調查時空背景,正值賴清德以副總統身分訪問巴拉圭,並中停過境美國。可以說,美國人過去幾年對台灣好感提升,主因正是透過當地媒體字裡行間的陳述,而這一回,美國民眾自媒體上瀏覽到的賴清德,就大致輪廓上來說,應該仍是他們所認為,並易於接受的台灣領導者形象。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