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不買實體書最匪夷所思理由──不環保

盧斯達 2024年03月24日 01:00:00
以歷史和文明累積的宏觀角度,人類的古老知識主要是靠書本傳到今天。(攝影:李濠仲)

以歷史和文明累積的宏觀角度,人類的古老知識主要是靠書本傳到今天。(攝影:李濠仲)

認知心理學家蔡志浩臉書近日發文稱,自己過去幾年「一直有不買書的原則」,因為書不環保,只會從公共圖書館借書。他應該並不付錢支持,但又矛盾地支持實體書店轉營為策展場域。沒人買書和出版書,圖書館又何來藏書給他借閱。

 

這篇帖文引起港台文化界強烈嘲笑和批評。蔡還兼任中華民國文化部委託的「實體書店訪視員」之一,文化部在23日火速發聲明表示,立即停止蔡志浩有關職務。

 

自己也寫過出版過幾本小書,多年來跟不少編輯和出版社合作過,深知大家都很難。該篇帖文論點引起的嘩然,當然能夠想像。本來出版業就很弱勢,以香港來說更是如此。人口中閱讀風氣比較差,而且也有租金太貴的地產霸權問題。人們家中空間很小,也沒很大誘因去買書。買書就要放書、藏書,對香港人來說,將內容「電子化」的誘因相當大,也很合理。看電子書也是不少人的選擇。

 

更刺激的娛樂也越來越多,會看書的人口養不活產業。戰後受歡迎的作家因為受惠於人口爆炸和審查寬鬆,有不少寫東西發家致富的神話。當時中國大陸和台灣兩邊都有執政黨的審查,香港亦順勢變成輸出各種聲音的窗口,齊集左中右國共英美的觀點,十分熱鬧,也令文字工作者有大量工作。在物質和科技貧乏的年代,原始的書和紙,就是最好的娛樂和資訊傳播方式。

 

到了今天,情況當然不再一樣。很多作者和出版社都是用愛發電,賺得不多,甚至會虧。不是很喜歡這件事或者很有使命感,是不會隨便做。今天你要向世界說些甚麼,用書做傳播載體,效率當然很慢,遠不如電子形式,在社交平台說一句,傳播得更遠更快。

 

但是因為近幾年很多傳媒突然結業,很多過去的報道和訊息盡數散失,令很多記憶都變成真空,難以記起,這又使人再次意識到實體的雜誌、書本、報紙,別有優越之處,每一本都是成本很低的歷史文物碎片。網站可以整個被刪除,一夕之間就看不到。四處分發的印刷物卻是去中心化,較難每個版本都完全消滅。

 

我也不是覺得實體書本就特別高級或者浪漫,只是覺得實體書是實物,保存和閱讀的門檻最低。

 

個人覺得蔡帖文最匪夷所思之處,在於其不買實體書的理由是——環保的價值觀,因為出版業會使用大量紙張,會「過度出版」,「以現代角度審視,是缺乏永續性」。然而出版社做生意也是理性,不會胡亂多印賣不出佔空間,不會想壓著金流。書也多是一版一版印,有需求才會翻印,不見得特別浪費。

 

但如果是極端環保思想,印書要用紙已經是萬惡,減少了地球調節溫室氣體的能力,但是以歷史和文明累積的宏觀角度,人類的古老知識主要是靠書本傳到今天,當中耗用了很多樹木,但是功在萬世,利多於弊。

 

實體書未必就特別高級或者浪漫,只是實體書是實物,保存和閱讀的門檻最低。(攝影:李濠仲)

 

環保運動指出了當前發展模式的弊端,憂慮人類文明的持久力,憂慮文明自毀,本來滿有智慧,但它同時也形成了類似末日宗教的末世論:如果人類不改變自己,人類就會滅亡。

 

這導致極端的環保主義者越來越想用強制的方法控制人,管制人。環保從原來為了人類未來更好,扭轉為如何為了大自然去「限制」甚至「消除」人類活動。書本是有作用,但是因為耗用樹木所以不德,那麼最不環保的自然是人自己。

 

共產實驗導致饑荒的事終於瞞不了,1958年毛澤東跟高層談到死很多人的問題:「如果沒有滅亡,人就不能生存。自從孔夫子以来,人要不滅亡那不得了。滅亡有好處,可以做肥料,你說不做,實際做了……」也許今天我們要在死人的好處裡加上「人死了最環保」,事實上在帖文下也有人這樣半認真地開玩笑。如果因為不環保就要恨書,人類本身不是更應該恨嗎?

 

環保主義極端和變異的時候,就是一套漸趨二元的道德化政治判斷。「發展」現在開始蒙上不德色彩。生命活動也要燃燒熱量營養,這都是取自動物或者植物,不是憑空創造,人確是在耗用自然資源來生活,但這其實正當,我們並不認可禁慾。人們都想創造更好的生活,只是可以更加有效率和節制,而不是強迫人們不可耗用資源。

 

相信很多讀者家中還有很多口罩,當時地球各國生產的口罩,可能用到本世紀中後期也行,絕對是浪費和不環保,但當時不會有人認為不環保就放棄基本防疫。另一個結果可能是全球死更多人,經濟更大規模的崩潰,到時問題就不只是污染。那時環保可以因為人的需要而暫時讓路。因為一般人仍然認為環保是好,但環保其實首要是為了人類本身,不是為萬物。

 

最近 Netflix 熱播的《三體》就有關於環保的辯論。葉文潔老師對全人類失望,繼而出賣全人類,除了是因為人生被文革毀掉,還有她接觸到環保思想。她很早就開始思考人類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然後故事中的伊文斯,即是地球三體組織的實際領袖和出資人,也是一個環保份子。他的父親是石油大亭,財富由破壞環境而來,所以導致他想要拯救地球。最後葉文潔將三體人存在的秘密與之共享,他就成立了迎接「救主」的組織。一切都是因為他們有阻止人類在發展中毀掉自己的崇高理想。

 

他們都讀過在海洋生物學家 Rachel Carson 寫的《寂靜的春天》(1962),影響戰後幾代人的「環保聖經」。這本書討論了人類濫用殺蟲劑所對環境的禍害。然而誰都沒想到這可以與人類召喚外星侵略者扯上關係。聽來很扯,卻是一個關於現代精神的寓言故事。

 

現代精神是由意大利城邦的文藝復興而來。文藝復興是甚麼精神?就是在神權陰影下,重新討論「人」,重視人。現代精神到了極強的時候,在最極端的光譜,人類並不處於中心地置,甚至是被譴責和排斥的對象。

 

※作者為香港評論者/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