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美大使關切震情比「耿爽代台灣感謝國際」重要

李濠仲 2024年04月11日 07:00:00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格林菲爾日前公開在聯合國安理會關切台灣震情。(美聯社)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格林菲爾日前公開在聯合國安理會關切台灣震情。(美聯社)

4月3日台灣發生強震後,中國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特別在美東同日(時差下,台灣已是4日)「代為」感謝國際社會對台灣地震的同情和關懷,由於這一「認知作戰」過於粗糙,除了台灣外交部予以譴責,連海外華人社群都忍不住加入嘲諷耿爽太自欺欺人。事實上,若非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格林菲爾(Linda Thomas-Greenfield)先一步公開關切台灣震情,耿爽也無須被動回應。而比起耿爽的「越俎代庖」,格林菲爾的「主動」又更具意義。

 

照慣例,聯合國進入正式會議前,成員間會就當下某個國家正發生的重大事件(尤其突發災情)表達關心。當天安理會,格林菲爾即以「台灣地震」為簡短開場,就因為出現「台灣(Taiwan)」一字,耿爽才反射性立刻「接球」,儘管接球姿勢很差,但不接,他的官位恐怕不保。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官網隨後刊出格林菲爾談話全文,開頭亦一字不漏寫有:「請容許我向許多在台灣地震中受災的人們表示哀悼。」。同時,格林菲爾也透過社群媒體X(美國大使格林菲爾帳號)發文:「我的心與台灣人民及該地區所有受今天上午地震影響的人們同在。美國已隨時準備提供任何必要的援助。」

 

格林菲爾關切台灣地震「三部曲」──安理會發言(公開國際場合)、聯合國代表團網頁(官方文件)、社群X(個人表態),雖然都不是直接針對「耿爽代表台灣感謝國際」的行為,卻已明確傳達出美國在回應台灣震情上,其中並沒有半點中國角色。在聯合國如此敏感場域,加上駐聯合國大使之名,格林菲爾「觸怒」中國是必然的。

 

 

不過,今天之前,2021年格林菲爾因豐富外交經歷,被拜登任命為聯合國大使時,她遭共和黨最大的批評,就是她曾在2019年接受邀請至美國大學校園的孔子學院演講(且有收取演講費)。那段時間,早有歐美孔子學院陸續被發現和中國統戰部關係密切,甚而根本就是紅色中國意識文化輸出的重要一環,格林菲爾因為單純把孔子學院看成是在推廣中文和中國文化,被指「太過天真」而無法勝任駐聯合國大使。最後,她在提名聽證上,面對共和黨尖銳質問,終究坦言自己去孔子學院演講是個巨大的錯誤(huge mistake)。(孔子學院尤其美化了中國對藏人、維吾爾人等少數民族的鎮壓,和格林菲爾信仰的人權觀背道而馳)。格林菲爾自我修正了對中國的觀感,背後當然有「美國結構性厭中」已遠大於「民主黨結構性親中」的氣氛使然。

 

「民主黨結構性親中」的說法是共和黨參議員克魯茲2021年接受福克斯新聞訪問時提到的。他所稱的「結構性」,主要指涉民主黨選舉長期仰賴美國大型科技公司捐款,而其公司獲利多來自中國。撇開克魯茲的論點,說「民主黨(選民)結構性親中」,或許也不無道理。3月18日,美國民調公司蓋洛普發布調查,顯示美國人仍將中國視為國家的頭號敵人,俄羅斯則位居第二。其中,把中國當成頭號敵人的比例為41%,排名第二的俄羅斯占了26%。不過,若進一步以黨派劃分,視中國為頭號敵人者,共和黨人有67%,民主黨人只有18%(視俄羅斯為頭號敵人,表現剛好倒過來,共和黨10%,民主黨48%)。

 

也就是說,在支持者結構上,民主黨人確實不若共和黨人那樣討厭中國。但何以自拜登到格林菲爾等民主黨檯面上人物,都會愈發表現出對中國的強硬態度。可見的原因,就在除了有67%共和黨人視中國為頭號敵人,另外亦有40%的獨立選民(中間選民)也認為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威脅。

 

自2000年以來,同為蓋洛普民調,美國獨立選民的比例呈現了明顯增長趨勢(從35%增加到43%),促使獨立選民愈加鞏固了主導美國大選的群體地位,在民主黨選民、共和黨選民大致五五波情況下,「爭取獨立選民」當然就相當重要。前不久,拜登特別在所謂的搖擺州宣布將採取進一步措施,以阻止中國進口廉價電動車,道理就在這裡。

 

如今美國大選在即,縱然「民主黨(選民)結構性親中」,主事者卻也必然要回應「美國結構性厭中」,更何況,從諸多民調跡象可證,有為數不少獨立選民多是從民主黨「出走」的。至於美國大使在聯合國關切台灣,會比「耿爽代台灣感謝國際」更值得觀察,因為後者是不變的已知,前者則帶有不同的進展變化。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