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亂:葉倫是真擔心中國啊

上官亂 2024年04月20日 07:00:00
葉倫大概猜到了中國會再次掄起民族主義大旗,於是財強調「對(中國)產能過剩的擔憂並非出於反華情緒或脫鉤的願望」。(美聯社)

葉倫大概猜到了中國會再次掄起民族主義大旗,於是財強調「對(中國)產能過剩的擔憂並非出於反華情緒或脫鉤的願望」。(美聯社)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4月4日下午抵達中國廣州,開啟六天訪華行程。很多媒體用了這樣的標題:「成效不大」。大家關注成效,當然是認為她有既定目標。葉倫訪華主要談了三點,第一是警告北京向莫斯科提供軍事援助可能會引發美國制裁。但是第二天,習近平就見了俄羅斯外長,為的是給下個月普丁訪中做準備。葉倫不可能不知道。所以,這當然不是她的重點。

 

第二點是台海局勢,南中國海,美中關係,這也幾乎是老生常談,沒什麼新意,更不談成效了,葉倫壓根就沒想在這幾個問題有突破,因為拜登都做不到。第三點,才是此行重點,就是美國對中國的三大產業產能過剩的擔憂: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和鋰離子電池。她說:「我尤其擔心中國長期存在的宏觀經濟失衡——即家庭消費疲軟和企業過度投資,而政府對特定產業部門的大規模支持又加劇了這種失衡——將如何給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工人和企業帶來巨大風險。」

 

那麼問題來了,她最關心的問題為什麼是中國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到底會有什麼後果?

 

美國像中國官方的回應那樣,此舉是貿易保護主義嗎,是因為擔心自己競爭不過中國,所以在酸言酸語嗎?

 

中國通過大量發展電動車,極大擺脫了對石油的極度依賴,而且搶占了很大部分汽車市場,也成功讓美國感到威脅。(美聯社)

 

當然最重要的,中國這三個產業到底是不是產能過剩?

 

葉倫為什麼擔心中國產能過剩?她的原話是:「對於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大力支持,產能大幅攀升,而中國國內需求疲弱,因此行業出現過度投資,商品價格被人為壓低,當這些產品出口到歐美,當地企業的生存將陷入困境,如同十多年前,中國鋼鐵席捲全球市場一樣。」

 

更有意思的是,她大概猜到了中國會再次掄起民族主義大旗,於是進一步強調,「對產能過剩的擔憂並非出於反華情緒或脫鉤的願望」,相反是出於防止全球經濟失調、與中國建立健康經濟關係的願望。同時葉倫也沒有威脅對「產能過剩」的行業施加新的關稅。

 

可以說是非常苦口婆心,誠意拳拳了,處處都在為中國操心。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一點,美國還真的是過來人,作為產能過剩以及效應外溢的受害者,美國嗅到了百年前的老味道。

 

眾所周知,1929年—1933年之間全球經濟大衰退,這個大蕭條怎麽來的呢?教科書和各種百科會告訴你,這是因為美國錯誤的貨幣機制、週期性問題、消費不足、投資過度、政府監管的不力…以及產能過剩。

 

其實,這個問題,還得往前追溯。

 

自從美國南北戰爭以後,國內穩定了,大規模西進運動,打開了廣闊的腹地和市場,跟上工業革命的腳步,進入大規模發明創新時代,經濟起飛,商業環境極好,也催生了托拉斯主義,壟斷經濟隨之產生。然後經過跟西班牙的戰爭,又獲得了古巴跟菲律賓,撬動了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既有秩序,列強開始瓜分世界,矛盾不斷加劇,1914年,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王公被暗殺,連鎖反應開始,一戰打響。

 

結果一戰成了美國的天賜良機,前期,歐洲紛紛跟美國買武器買物資。到1916年,出口總額比1913年增加一倍。一戰尾聲,美國才介入,雖然付出了代價但也坐收漁利,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經濟和科技再次起飛。加上美國中小城市的城鎮化以及中產階級的崛起,國內市場巨大,到了1929年,美國的汽車登記數量來到了2,300萬輛,每五個美國人中就有一人擁有汽車。而這個時候,因為1921年,威爾遜卸任,領導世界的追求和進步主義改革也停止。接任的總統哈定在經濟上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取消限制壟斷、爭取社會公平的政策,托拉斯主義進一步擴張。同時美國在歐洲到處發放貸款,尤其是戰敗的德國。

 

這樣到了1920年代末,美國國內市場已經飽和了,但是產能還是過剩,加上金融泡沫,1929年股市一瀉千里,加上由於哈定政府扶持壟斷企業造成很多中小企業倒閉,這時候更是雪上加霜,失業狂潮來臨。胡佛政府提油救火,1930年6月,簽署了著名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大幅度提高關稅,希望打壓進口商品。結果別的國家包括盟友英國、法國都採取報復性措施,最終導致美國的進出口額急遽下降。國內生產進一步過剩,商品賣不出去,因此公司開始倒閉狂潮,股票狂瀉引發的金融海嘯外溢,造就了瀰漫全球的經濟大蕭條。

 

這個經濟危機外溢,德國損失最大,於是新的極權主義就誕生,希特勒趁機崛起,1934年擔任元首後,很快就宣布拒絕支付一戰賠款,英法也藉機不再還款給美國。連鎖反應接踵而來,各大洲紛紛出現極權主義,共產主義極權、法西斯主義極權、納粹極權、軍國主義極權,可謂百花齊放、百鬼夜行。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二戰打響,全世界陷入戰火。誰也沒能阻止那場戰爭。

 

當然,經濟大蕭條是綜合的結果,還有其他很多原因,包括緊縮貨幣政策,流動性問題,金融泡沫,但是產能過剩的外溢效應無疑是最初的暗線。

 

那麼,中國這三個產業到底是不是產能過剩?

 

不得不承認,中國通過大量發展電動車,極大擺脫了對石油的極度依賴,而且佔領了很大部分汽車市場,也成功讓美國感到威脅。但是,這三大產業並不是科技型產業,而是資金密集型產業。

 

首先,中國這三個產業的突出,不是靠自由競爭,而是靠大量國家補貼,2016年的統計,國產電動車的補貼裡,竟然有接近1/3的錢被企業騙走了,從這點來說,這三大產業至今都是資金密集型企業。第二,雖然這些產業通過擴大規模,降低了成本,但是提升的並不是革命性的科技含量,而是商品屬性。比如,一個國產電動車,第一代是電動山寨保時捷,第二代就是在山寨電動保時捷上加個電冰箱,第三代就是加個卡拉ok,他技術叠代了嗎?要說這三大產業真正有什麼優勢,那就是佔有了產業鏈和政策資源。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當然是擁有創新能力和領先技術,現在的科技創新顯然集中在運算能力和AI領域。而說到運算能力,那又是一個更加致命的問題。美國聯合日本、荷蘭、台灣限制中國採購高端芯片,這又限制了中國三大產業的發展天花板,把他的創新空間留在電動車上加冰箱還是按摩椅上。

 

最終,這三大產業依靠在數量和成本上擁有明顯的領先優勢,國內又消化不了,那就是產能過剩。學界有個說法,對於鋼鐵、煉油、半導體等資本密集型行業,當產能利用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低於75%時,大多數觀察家都會看到產能過剩。根據美國之音報導,榮鼎集團的研究顯示,中國的矽片產能利用率從2019年的78%下降到2022年的57%。2022年,中國的鋰離子電池產量達到國內安裝量的1.9倍。這表明,這些清潔能源領域的產能過剩問題目前正在顯現出來。2023年,中國電動車出口數量已是2019年的七倍,而2023年中國的太陽能電池出口量將是2018年的五倍,比2022年增加40%。

 

但是中國為什麼還是不遏制產能過剩呢?因為中國經濟嚴重放緩以及房地產行業困境加劇,北京迫切希望從基礎設施和房地產行業轉向新的成長動力,實現經濟再平衡和權力的延續。

 

上世紀30年代那場經濟危機,最終美國是怎麼度過的?主要就是依靠凱恩斯主義色彩的羅斯福新政,讓政府進來干預市場,實現公平。而中國走的是相反的路,一上來就是政府干預和扶持,那麼將來如果面臨同樣的危機,解套唯一的方式就是放權和市場化。可是,按照目前中共的習性和局勢,任何放權都被看作自殺。那麼,還有別的什麼出路呢?(本文授權轉載自作者臉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