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名暉:中國十一到台灣雙十前後 中共或有「相應行動」

湯名暉 2024年10月01日 07:00:00
中國「聯合利劍-2024B」可能已在弦上,我國應及早與周邊國家進行情報交換與強化監偵的預警工作。(國防部提供)

中國「聯合利劍-2024B」可能已在弦上,我國應及早與周邊國家進行情報交換與強化監偵的預警工作。(國防部提供)

今年的10月1日是中共建政75周年,面對內部緊張的經濟與社會關係,北京能拿出手的政績便顯得相形有限。由於美國與西方國家持續升溫貿易戰,除了半導體技術受限,還新增電動車傾銷稅的制約,外交方面只能從「全球南方」拓展成果,從剛結束不久的中非合作論壇,以及10月份即將來臨的金磚峰會都是能確定有正面回應的同溫層。但是這些地區購買與消費能力有限,對於中國當前提倡的「新質生產力」貢獻仍相對有限,僅能作為基礎建設的場域,以及稀土和核能等戰略性資源的提供者。

 

呈現建政75周年的成果有限

 

由於國內經濟未能及時脫困,外交層面的政治投資也尚未轉化為經貿利益,北京能展現國力的選擇便顯得相對有限,基於「槍桿子出政權」的原則展現軍事能力,似乎成為回歸原點的最後選擇。解放軍於9月25日朝向玻里尼西亞海域試射射程達12,000公里的東風31AG洲際彈道飛彈,其目的便是藉由對美國與西方國家展現威懾能力,幫助內部凝聚政治意識。由於中國將近44年未曾有向太平洋方向試射洲際彈道飛彈之舉,在建政75周年前夕試射,能展現「國之利器」,以壯聲勢。還能對美國表示強硬態度,又能威懾主張為印太國家的法國,並且向玻里尼西亞的動亂份子表示支持。

 

試射彈道飛彈也為改變各界對於先前「火箭軍腐敗事件」的認知,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前火箭軍司令員李玉超和政委徐忠波的腐敗案件至今逾一年,解放軍各方面已逐漸上軌,火箭軍的運作機制也已有新的思維,使得今年美國對於中國核戰略能力的增長出現憂慮,美中重啟核武與武器控制對話的重要性也逐漸受到重視。

 

試射對美國戰略溝通表達不滿

 

北京之所以有如此空前的強勢作為,尚有其他外部因素。首先是美國與其友邦的一系列連續動作,使其感到八月底的蘇利文訪中之行誠意有限,北京一部分應允美方管制風險和戰略溝通的訴求,但是美國卻持續與盟邦施加壓力。雖然中共軍委副主席張又俠出席與美國的會談,但是美中之間的互信仍不足,美國方面持續增加對核武器庫存的投資與換代升級,並且討論修訂核戰略的指南。北京方面也持續提升彈頭數量,以及發展太空軍事應用,最顯著的是「可重複使用航天器」在軌超過270天,使得美國的太空軍事資面臨威脅。

 

對美國與盟邦關注台灣表達不滿

 

隨後而來的是美國盟邦軍艦陸續行經台灣海峽與南海,德國、日本、澳洲與紐西蘭等國海軍船艦的巡弋之舉,一部分原因是為填補美國目前在西太平洋地區輪替的空窗,同時也為展現北約和AUKUS成員對於印太地區的安全承諾。尤其是年9月13日,作為中國在歐洲最大貿易夥伴的德國也在參與「自由航行」的行列之內,受到台積電投資德勒斯登的催化,睽違22年派遣軍艦通過台灣海峽,顯示中國對歐洲施展的經濟誘因已不是萬靈丹。

 

在軍事層面之外,美國與盟邦也在政治與經貿層面接連出招,在聯合國大會對於「2758號決議文」表達對我國的支持,以及在新疆人權議題持續表態關注。美歐接連對中國電動車課徵高關稅等舉動,歐盟提出的《歐洲競爭力前景》(The Future of European Competitiveness)指出,歐盟企業正受到中國的雙重擠壓,中國提供的經濟需求愈來愈弱,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對歐盟帶來的競爭壓力也愈來愈高。這些使得中共在建政75年前夕疲於應對,與主要大國的關係更是黯淡無光。

 

俄國「核勒索」鼓動負面示範

 

此外,北京受到俄國持續以「核勒索」(Nuclear blackmail)在俄烏戰爭進逼西方的負面示範所鼓動,俄國甚至企圖進一步修改核武準則,使得北京的作為有了最低的參考基準點。「核勒索」或是「核訛詐」是運用極小核武能力的戰略運用,最聞名的行為者就是朝鮮,國力明顯遜於所有周邊國家,常規軍事能力也過時,只要不時試射彈道飛彈,便能造成美中在內各國的困擾,如今的俄國反過來向前共產陣營的小老弟購買彈道飛彈,同時也學習其核戰略。

 

俄烏戰爭持續衝突至今,只要面對西方表達增加援助烏克蘭,或是自身遭受烏克蘭的反攻,俄國就會表示不排除使用戰術核武,或是試射彈道飛彈。8月初烏克蘭在庫斯克取得戰果之後,便開始與美國和西方國家討論是否同意烏克蘭以西方援助的飛彈攻擊俄國境內,俄國則是以更強硬的態度回應。

 

9月初試射薩爾瑪特(RS-28 Sarmat)洲際彈道飛彈未果,旋即再於9月26日表示將修改《俄聯邦在核威懾領域國家政策基礎》。新的修訂建議指出,如果俄國受到傳統飛彈打擊,就可以使用核武,並且還把任何核武國家支持的襲擊認為是聯合攻擊,同樣視為核武的打擊對象。中國同樣的以俄國模式為參考,試圖以「核勒索」要求美國在台海問題,甚至是南海在內的印太地區退讓。

 

中俄之間幾乎同時分別以核武準則政策與試射洲際飛彈回應西方,造成冷戰結束以來全球最為瀕臨核武國家對抗的時刻,對美國與其盟邦展現具備不限於核武的遠端打擊能力,以實現戰略上的「臨界威懾」,並且讓美國在面對第一擊時得審慎評估是否為常規彈頭。中俄基於「安全不可分割原則」的敘事也分別將俄烏戰爭與美國印太戰略視為挑起對抗的原因,試射洲際彈道飛彈即使只是虛晃一招的「核勒索」,也是在人類存亡的邊緣掃過一筆,偏離中國官方敘事的盛世榮景。

 

對美「核勒索」也有示警台灣的意涵

 

試射也有在兩岸關係表態的意涵,在建政75周年之前,我國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並且展現美台合作的各項成果,美國國會對於台灣的支持更是與日俱增,逐漸壓縮北京在台海議題的論述與對話空間,國台辦失去行使職能應有的外部環境,甚至在逐漸邊緣化。這也使得軍方以外的各部門也接連對我國展現強硬姿態,國安部公布我方資通電軍名單與對我國人民執法,導致民間人士滯留,甚至與兩岸事務稍有距離的中國財政部也提出停止台灣34項農產品免稅。

 

由於各個單位自請出戰的氛圍濃厚,解放軍自然也得更強硬表態,試射彈道飛彈也是10月1日之前第一階段對台動作的收尾。北京的一系列動作,包括10月1日講話內容比以往更為強硬,暗示了在10月10日我國國慶前後期間將會有相應的行動,「聯合利劍-2024B」或許正在弦上,我國應及早與周邊國家進行情報交換與強化監偵的預警工作。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