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命名? 梁啟超:我國無國名,叫中國或中華又未免自尊自大

渡邊信一郎 2022年02月26日 07:00:00
「中華」在1911年之後才成為國名的一部分,而「中國」二字至今仍非國名,僅算是通稱。不過,當我們企圖超越最長也不過持續三百年左右的王朝或權力中心,來敘述居住在這個地區的人民歷史,是否像梁啟超一樣,只有「中國史」這個選擇?(Pixabay)

「中華」在1911年之後才成為國名的一部分,而「中國」二字至今仍非國名,僅算是通稱。不過,當我們企圖超越最長也不過持續三百年左右的王朝或權力中心,來敘述居住在這個地區的人民歷史,是否像梁啟超一樣,只有「中國史」這個選擇?(Pixabay)

「中國史」的敘述究竟是由誰、從何時開始的?

 

首以「中國史」為題展開歷史論述者應屬梁啟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年)。一九○一年(光緒二十七年),他發表〈中國史敘論〉,從「史之界說」(歷史的定義)、「中國史之範圍」(領域)、「中國史之命名」、「地勢」(中國所轄之地域)、「人種」、「紀年」、「有史以前之時代」,以及「時代之區分」等八個論點來探討中國史的成立(《飲冰室文集》六)。

 

梁啟超在其中關於「中國史之命名」曾如此提到:

 

吾人所最慚愧者,莫如我國無國名之一事。尋常通稱,或曰諸夏,或曰漢人,或曰唐人,皆朝名也。外人所稱,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之名也。……曰中國,曰中華,又未免自尊自大,貽譏旁觀。雖然,以一姓之朝代而汙我國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誣我國民,猶之不可也。於三者俱失之中,萬無得已,仍用吾人口頭所習慣者,稱之曰中國史。雖稍驕泰,然民族之各自尊其國,今世界之通義耳。……

 

如同梁啟超所說,當時在外國諸如日本,稱中國歷史為支那史或東洋史,並不稱之為中國史。東洋史首次出現在日本教育體系中,始於甲午戰爭(譯注:日本稱日清戰爭)開戰的一八九四年,經高等師範學校教授那珂通世的提議,在日本中等學校教育中新設了這門學科。這是日本獨特的歷史區分,將世界分為本國史(日本史)、西洋史,以及東洋史這三大領域。直到現在一般依然通用這種分類。東洋史的領域涵蓋亞洲全區,但敘述多以中國為中心,實質上可說是支那史。因應中國的要求將支那史改名為中國史,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敗以後。

 

(延伸閱讀:「支那」本非歧視詞 而是代表中國推翻舊制、成為統一的近代國家)

 

「中國」地區經歷漫長歷史,卻如同梁啟超所謂慚愧,並沒有國名。圖為擁有千年歷史的萬里長城。(Pixabay)

 

正如同梁啟超所謂慚愧,中國並沒有國名。相當於國名的漢、唐、明、清等,實際上是掌握權力的一姓一家之王朝名稱,使用這樣的名稱有違梁啟超認為應尊重國民的主張。他舉出超越王朝的通稱,諸如中華、中國,最後選擇了「中國」。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後所制定的國名,有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成為國名的一部分。而「中國」二字至今仍非國名,僅算是通稱。不過,當我們企圖超越最長也不過持續三百年左右的王朝或權力中心,來敘述居住在這個地區的人民歷史,是否像梁啟超一樣,只有「中國史」這個選擇?

 

梁啟超認為,「中國史」的論述地域可分為中國本部、新疆、青海西藏、蒙古、滿洲等五大部,構成「中國史」的人種多達數十,主要有苗族、漢族、圖伯特族、蒙古族、匈奴族(土耳其系)、通古斯族這六大種族。這是十八世紀後半乾隆時期來到清朝最大統治領域時,其版圖內的各個種族。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大致繼承了這個框架。

 

(延伸閱讀:在漢族的欺瞞與歧視之下 中華民國粉墨登場)

 

他還提到「史也者,記述人間過去之事實者也」,但是不同於過去僅記載事實,記述掌權者之交替和興亡的傳統史家,近世史家「必論明其事實之關係與其原因結果」,除此之外也「必探察人間全體之運動進步,即國民全部之經歷及其相互之關係,以此論之」(「史之界說」)。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中國史敘論〉在以清朝版圖為前提這個制約之下,提倡一種為多民族所構成的中國國民所用之歷史學。

 

首以「中國史」為題展開歷史論述者應屬梁啟超。(Public Domain)

 

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的一九○一年,也是列強鎮壓義和團運動後,清朝與包含日本在內十一個國家簽訂辛丑和約的這一年。和約簽訂後,清朝對外對內的主權受到嚴重的制約,原本君臨亞洲中樞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政治和經濟地位迅速遭到邊緣化。

 

(延伸閱讀:康熙皇帝沽名釣譽、統治失敗 雍正繼位索性不再迎合漢人)

 

中國、中華這些詞彙由其成立說起,運用時也跟周邊四方、夷狄、外國有著密不可分的相互關係。有時中國的概念成立於當下的國際關係中。清朝的版圖並非有史以來至明的中國。梁啟超之所以意識到「中國史」,不單純是為了敘述國民的歷史,自己身處的清末中國當時對內、對外之危機,也大大影響了他的論述。〈中國史敘論〉可說是面對危機的中國對自我認識、認同的摸索。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

 

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後剛好百年的二○○一年十二月,中國加入了WTO(世界貿易組織),將一九七八年以來推動的改革開放政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策放上更高的次元,使得中國得以正式依循國際規則推動經濟開發。十年後的二○一○年,中國國內生產毛額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現在的經濟規模超過日本的二.五倍,緊追在美國身後。

 

百年來,資本主義世界體制歷經兩次大戰,從以英國為中樞的十九世紀資本主義,轉換到以美國為制高點的二十世紀資本主義。二十世紀資本主義體制自一九八○年代以後也開始出現搖擺,目前有人主張資本主義之終焉,也有人高唱現已進入二十一世紀資本主義世界體制大轉換期,另外還有人將中國放在新的制高點上。這段期間,走過百年複雜且艱辛道路的中國,在九○年代以後新自由主義經濟以及全球主義進展下推動經濟開發,再次有機會坐望國際社會的中樞地位。在貿易上跟美國的摩擦逐漸白熱化。

 

(延伸閱讀:明朝時中國有2千個猶太人 他們進京趕考、還把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誤認成同胞)

 

中國四十年來的高度經濟成長,在中國內外引發了各種問題。貧富的社會落差和地區落差問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的分離獨立等種族問題,擁有五十六個種族、十四億人口公民的國家整合,法律統治和民主主義問題,大量排放PM二.五等環境問題,貪汙等政治腐敗問題,成為經濟大國後的海洋擴張野心,以及東海、南海上的領土問題等,都是亟待處理的當務之急。

 

面對這些問題時,無論評價是好是壞,國內外都開始關注「中國」,「中國」的形象開始動搖,大家也開始好奇,究竟何謂「中國」。中國學界開始出現探究中國認同的明顯動向。

 

如今的日本學生冷眼看待中國史,也跟日本人漸漸對中國失去信心有關。(Pixabay)

 

日本人的中國意識

 

將視線轉回日本,中國史現在是很不受日本學生青睞的科目。以中國史為核心的東洋史,主修學生人數在一九八○年代反映了中日友好的風潮,一度凌駕西洋史。然而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後,九○年代後半左右開始,主修東洋史的學生漸漸減少,相較於主修日本史或西洋史的學生,人數顯得格外稀少。

 

將來的日本會是什麼樣貌,只要看看現在青年身處的狀況即可窺知一二。學生、青年對中國史的冷淡宛如一面可怕的鏡子,映照出當他們成為社會中堅的二十、三十年後,中國史研究之衰頹式微。第一個問題是,中國史學者、教師並未提供一個在當代世界中能喚起青年興趣、共同討論的中國史形象。

 

現在的中國史研究多半運用古典漢語所記載的石刻史料,或簡牘史料等新發現的出土文字資料,必須仰賴優異解讀技術來進行縝密的研究。確實有許多研究得以發掘文獻中看不見的新事實,顛覆過去的認知。這是象徵研究進展的過程之一,樂見其成。然而縝密的研究往往會趨向個別分散化,回歸到梁啟超所排除的王朝斷代史趨勢。無法否認,這跟何謂「中國」這種從大局著眼的討論可說是大相逕庭。

 

中國史不受青睞的責任,不光在學者和教師身上。之所以冷眼看待,也跟日本人漸漸對中國失去信心有關。根據二○一八年「第十四次日中共同輿論調查」(言論NPO,中國國際出版集團)的結果,日本人對中國的印象回答「不好」的比率有八六.三%(前一年為八八.三%),超過八成。一九八○年代,對中國感到親近的人超過七成,可見得在這段期間內日本人對中國大幅改觀。這些變化的背景,是訴諸情緒、煽動對中國批判的厭中言論、厭中書籍橫行市面。

 

不過在這份調查中也顯示,認為中日關係「重要」的國民,在日中兩國皆有大約七成(日本七一.四%,中國七四.○%)。至於覺得「重要」的原因,半數日本人皆選擇了「因為亞洲和平和發展需要日中兩國共同合作」。日本人一方面認知到中日關係的重要,同時對中國又抱持著不好的印象。對於有著不佳印象的中國、中國史,包括青年在內的日本人當然不會有想認識的欲望。可是覺得中國重要的認知,依然帶來了些許希望。

 

要解決日本人對中國、中國史的知識匱乏狀況並非易事。要確實掌握不斷搖擺的「中國」、「中國史」形象,對筆者而言也是極為困難的課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與容易陷入情緒化討論的厭中言論劃清界線,重新提供足以綜覽全局、進行討論與認知的素材。我們企圖將始於梁啟超的「中國史」視為全新的敘述素材,以提供一種對「中國」、「中國史」獲得共識的方法。

 

※本文摘取自《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1:中華的成立》,聯經出版。

 

作者簡介

渡邊信一郎


1949年生。專研中國古代史、中國樂制史。歷任京都府立大學教授、校長。現任京都市立藝術大學日本傳統音樂研究中心所長、京都府立大學名譽教授。

代表著作:


中国古代の楽制と国家――日本雅楽の源流》(文理閣)、《中国古代の財政と国家》(汲古書院)、《中国古代の王権と天下秩序――日中比較史の視点から》(校倉書房)、《中国の国家体制をどうみるか――伝統と近代》(共同編著,汲古書院)。

譯者簡介

詹慕如


自由口筆譯工作者。譯有多部文學小說、人文作品,並從事各領域之同步、逐步口譯。

臉書專頁:譯窩豐 www.facebook.com/interjptw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