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楚墓出土的雲紋銅禁,現藏於中國河南博物院。(CC BY-SA 3.0 Greg kf)
楚地自二里頭文化之後,雖然來自中原文化的影響日增,但也保留住自新石器以來的文化的獨特性。如《漢書》地理志描述,楚地採粗放農業,山林藪澤等天然資源豐富,階級分化也還不分明。當地的信仰被稱為「巫鬼」,以及透過巫術文化(巫師)祭祀鬼神。從秦漢等中原王朝的角度觀之,這屬於「淫祀」,亦即「祭拜不該祭拜之神靈的野蠻信仰」。
在政治制度方面,較為人知的有負責行政和軍政的令尹、左右尹、左右司馬等;負責祭祀的莫囂(莫敖)等獨特的官職名。在曆法與文字方面,楚也有獨自的文化與制度,如使用蟻鼻錢(銅錢)、金版(金貨)的貨幣制度等。
戰國時代(前五世紀―前二二一年)中期至西漢中期之間的「中國」史,是一段西方或北方的秦或漢勢力,將東方或南方的齊楚諸國統合的過程。但這段歷史其實十分艱難,犧牲十分之大。作為被秦漢征服的勢力之代表,在戰國時代的楚國滅亡後,這種「與中原王朝對抗的楚國」的歷史,仍不時重演。
在此我們再花些篇幅,看看在秦漢帝國的「夾縫」之間壯大的—楚的興衰史。
如上所述,楚在西元前六世紀末,雖然在吳的猛攻下一時失去了郢,但很快就重整旗鼓,大約在前五世紀就再度往北方擴張,同時也與向淮河下游流域以及山東方向擴展勢力的越國交戰。
進入到戰國時代,與他國一樣,強化王權也成為楚的重要課題。此際,成為焦點的就是對國內的實力階層(世族)的處置。
楚的地方官制,以世族身為封君,擁有世襲支配的領地(封邑),與中央派遣官僚治理的縣並列。世族的封邑與王權強化前線的縣之間,常存在著緊張對立的關係。
此時的晉國,正發生韓、魏、趙三家分晉,齊國也面臨田氏代齊的政爭,世族階層的問題對於各國來說,都成為一個敏感的課題。楚在戰國時代初期,楚悼王任用吳起,希望處理封邑的世襲特權,引起世族反抗,起而攻之,吳起身亡。變法雖然失敗,但也一定程度的削弱了封君的勢力,楚三大姓昭氏、屈氏、景氏最後並沒有威脅到王權。
前四世紀的楚,以郢都為據點,保住了長江中游流域的大國地位。對於這個時期的楚國,一批出土的文物可以作為參考的史料。
一九五七年安徽省壽縣出土的青銅製半截票符「鄂君啟節」,為前三二二年懷王下令製作的交通免稅證。共發現水路適用的舟節二件,陸路適用的車節三件,將上頭刻鑄著地名與交通路線的銘文與現代地名比對後,可以得知楚所設定的免稅交通範圍十分廣泛。說到楚懷王,最為知名的軼事就是不聽屈原諫言,最終為楚亡於秦埋下遠因的楚君,雖然後世多評價其為昏君,但在他統治初期,卻擁有且實質支配橫跨湖北、湖南的廣大領土﹝圖6﹞。
一九八七年湖北省荊門市出土的「包山楚簡」,為懷王時期擔任左尹的邵之墓發現的一批文物。從這些竹簡中,稱為卜筮簡上所見到的占卜的紀錄,可以窺知與被記錄在《漢書》中類似的巫鬼信仰的面貌。文書簡上可以見到與判決相關的內容,可以得知部分楚的地方統治與社會結構。其中最重要的是,判明了戰國中期諸國仍採用縣與封邑並列的統治結構,這與之後推行郡縣制(郡為統合複數縣的上層統治單位)的秦,有了決定性的差異。
一九九三年,同樣於荊門市出土的「郭店楚簡」之中,可以見到如《禮記》的一部分與《老子》等儒家與道家的諸多書籍。差不多同時期,在骨董市場被發掘出來的竹簡,在被上海博物館(上博楚簡)與清華大學(清華楚簡),能找到《周易》(易經)上的未知內容,以及道家、儒家等多數書籍。
這些文物的出土不僅是思想史上的重大發現,也能證明楚與他國之間已經具有了共同的文化基礎。
楚懷王時期,是楚國從擴張轉為衰退的轉捩點。讓楚轉為衰亡的要素,就是前四世紀中葉,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幅強化的秦。
這個時期的諸國關係,已經從西方的秦與東方的六國(韓、魏、趙、齊、燕、楚)對峙的局面。原本國際關係的主軸從南北對抗,往西旋轉九十度,至漢代為止,暫時成為東西對峙的態勢。
秦於前四世紀末至前三世紀初,開始向長江方面揮兵。先於前三一六年攻蜀,將四川全體納入版圖後,就將矛頭轉向楚。前二七八年,攻略郢都,楚的雲夢澤等洞庭湖周邊資源豐沛的山林藪澤悉數落入秦之手,只得東遷陳都,成為以江淮地方(長江與淮河之間的地域)為據點的中型國家。
郢的陷落其實與秦一連串的謀略有關。楚多次中了秦相張儀的計謀,最終由盛轉衰。這段衰亡的過程一直深植在楚人的記憶之中,而代表人物就是屈原(前三四○―前二七八年左右)。
屈原生於屈氏家族,為楚的三大世族之一。擔任祭祀的莫囂職務,為世襲制的世家。屈原本身也具有濃厚的巫師色彩。也是楚的歌謠《楚辭》的作者之一,是名集楚國文化面與政治面於一身的悲劇人物。
屈原看穿秦國的陰謀,試圖向懷王諫言,卻不被採納。屈原對秦的怨恨與日俱增,之後懷王不聽其忠告前往會見秦王,就此被扣留於秦。頃襄王繼位後,仍然採取與秦妥協的方針,雖遠離屈原,卻無法擺脫秦的鋒芒,最終面臨首都陷落的命運。眼見祖國危頹,絕望不已的屈原,最後投入汨羅江自殺。
屈原與楚王之間的互動,是否全部是屈原一人的行為,其實並無定說。
由於楚國內,反秦派與親秦派對立,前者的思想也有可能悉數寄託在屈原身上。屈原與懷王的故事,也早已超越真偽,昇華成為具有現實感的一段歷史,刻畫在楚人的記憶之中,也為後世歷史帶來深遠的影響。
另一方面,秦攻陷郢都後,乘勢進軍湖北湖南,納入領地,設置南郡。但對於具有特殊習俗的楚地,經營卻似乎陷入困境。一九七五年,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的《語書》記錄道,秦的律令難以滲入楚地吏民,楚地仍然保留著舊有的習俗與風土的現象。二○○二年,湖南省龍山縣出土的《里耶秦簡》是一批數量高達三萬六千片的簡牘(竹簡與木簡的統稱),其數量之大,至今仍未完全解讀,但其中也可以見到記錄這秦楚之間文化差異的簡書內容。
話說回來,試圖東遷保住命脈的楚,之後的命運如何?頃襄王東遷後任用戰國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前二三八年),拜其為相,之後也被委託治理吳越之地,試圖再扎根基,東山再起。但黃歇卻因政爭遭到暗殺,楚國益發衰弱,最終在前二二三年被秦所滅。
※本文摘取自《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2:江南的發展》,聯經出版。
作者簡介
丸橋充拓
1969年生。專研中國隋唐史。現任島根大學學術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系教授。
代表著作:
《唐代北辺財政の研究》(岩波書店)、《唐代軍事財政与礼制》(張樺譯,西北大學出版社)、《中国の歴史 上(古代-中世)》(共同撰寫,昭和堂)、《中国経済史》(共同撰寫,名古屋大學出版會)、《多民族社会の軍事統治――出土史料が語る中国古代》(共同撰寫,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譯者簡介
林琪禎
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學術博士,內容力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莆田學院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專任副教授。曾任文藻外語大學日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和春技術學院應外系及觀光系專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等。譯有《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他們的日本語》、《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性表現規制的文化史》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