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輔市內架設在道路中央的臨時路障。(美聯社)
普京招兵買馬攻下烏克蘭首都基輔的風聲不斷,數百萬計的烏克蘭人陸續逃到西部城市或是鄰國。但在基輔市,仍住著抱持信心的居民,他們看見危急情況中令人欣慰的善意。
《衛報》(The Guardian)訪問一名不願意離開的首都居民,從他的眼光了解戰時基輔的現況;同時令人擔憂,「暫時的秩序」能維持多久。
現年50歲的塞吉(Sergiy)在大學擔任講師,他就住在基輔的市中心。日常生活中多了砲擊聲,但目前仍然能買到生活必需品,像是肉品、麵包和牛奶,電話網路也保持暢通。
不過,塞吉注意到自從戰爭開打,城市中的人們對彼此的善意更直接、更明顯。在商店中,魚貫排隊結帳的顧客若知道有人需要胰島素,會讓他優先到隊伍的前方;同樣的,路上的人們絕對會樂意地告訴你哪裡可以買到水等基本物資。
Not far away from the frontline just now. pic.twitter.com/coEAHv4Bxk
— Paul Ronzheimer (@ronzheimer) March 12, 2022
塞吉說,街上的人們雖然不多,但已經稍微恢復某種秩序。想當然,基輔市的場景不會是一片祥和,卻已是戰時狀態中少見的、短暫的平靜。
「當戰爭開打時,基輔的男女老少都非常震驚、甚至癱瘓。但我們已經調整了自己的生活步調。」
賽吉回憶起蘇聯時期的烏克蘭,他的父母輩、祖父母輩都對政府抱持批判立場。兒時的百貨公司中,只有樸素樣式的鞋子和毛毯。當時帶著他跨出「鐵幕」的,是唯二的英文出版品:「莫斯科新聞」(Moscow News)和「晨星」(The Morning Star)。
烏克蘭1991年宣佈獨立後,在30年後再次面臨來自俄羅斯的挑戰。塞吉用「欣喜若狂」形容蘇聯解體帶給他的感受,如今他不願見到烏克蘭失去民主。
「我們不想回到那個狀態,所以正在與俄羅斯的入侵對抗。」
「普京想帶我們返回上個世紀。但我們必須待在21世紀。」
塞吉所展現的決心和信心超乎預期。他說,烏克蘭在世界上擁有很多朋友,無情戰爭中最可貴的事情是我們更團結,更強大。
事實上,塞吉也預見未來幾日,基輔將面臨巨大的打擊和轉變,支持他繼續待在基輔的並不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相反的,正是因為嚴肅看待俄羅斯帶來的破壞和可能喪失的家土,基輔居民才決心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