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背後有歷史典故!為什麼能吸引鐵的石頭叫做「磁石」?

王磊(講歷史的王老師) 2024年01月19日 07:00:00
各式各樣的造型磁鐵(2011 © Amy the Nurse , travel magnets @ Flickr, CC BY-SA 2.0.)

各式各樣的造型磁鐵(2011 © Amy the Nurse , travel magnets @ Flickr, CC BY-SA 2.0.)

談到中國古代的科技成果,大家都會想到四大發明。「四大發明」這一概念是英國漢學家艾約瑟(Joseph Edkins)提出的,後來被中國學界廣泛引用。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在宋朝出現或取得了重大突破。由此可見,宋朝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是繞不開的重大時期。

 

書籍是知識的源泉,那麼古人要如何複製書籍呢?唐朝以前,書都是人工抄寫的。以抄書為業稱為傭書,東漢的班超早年間就是幹這個的。抄本書的價格很貴,唐朝時能賣到一千文一卷,放在今天,就是幾千元一本的天價書。所以,那個時候能大量藏書的,要麼是官府,要麼是貴族,反正得有錢。東漢至魏晉時期的士族階層憑藉著家族的大量藏書,壟斷了獲取知識的途徑,進而壟斷了仕途。

 

隋唐時期,科舉制興起,庶民可以通過讀書考試逆襲,因而人們對書籍的需求量激增。另外,唐朝佛教興盛,也需要大量複製佛經。因此,廉價且高效的書籍複製技術應運而生,也就是雕版印刷術。它需要將文字反刻到木版上,塗上墨後印到紙上,其靈感可能來自中國古代的石碑刻印技術。唐朝中後期,雕版印刷術已普及,書籍傳播跨入刻本時代。但雕版印刷術也有一些缺點,比如一套雕版只能印一部書,儲存雕版還很占地方。

 

 

為了改進這些缺點,北宋慶曆年間,印刷工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核心原理是用一個個獨立的字模取代整塊的雕版,字模可根據書籍內容重新排列組合,反覆使用。畢昇使用的是膠泥活字,後世還出現了木活字和銅活字。可是,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在現實中的應用却不多。

 

《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收錄了古籍善本一萬一千多部,其中的活字印本只有一百五十餘部,只占約百分之一。這是因為活字印本的印刷品質並不好,印本中有的字深、有的字淺,每行字的間距也不一致,不如雕版印本美觀。更重要的是,漢字的數量太多了,光是常用的就有兩三千個,挑揀字模的過程很麻煩。對熟練的刻工來說,刻板的速度並不會比活字排版慢多少。所以,宋朝以後的書籍也多採用雕版印刷。

 

儘管活字印刷術在中國用得少,但德國人將這一技術改進後發揚光大了。活字印刷術被發明後,從中國傳播到世界各地。

 

 

幾百年後,德國人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可能以此為靈感,發明了鉛活字印刷術,這一發明改變了世界的印刷史。西方文字的字母數量少,挑揀方便,製模簡單,很適合活字印刷。更重要的是,古騰堡還發明了一套高效的機器印刷系統。他改製的手搖式印刷機可透過拉桿控制壓印板來快速印刷,他改進的油墨使印刷的字跡更加清晰。手搖式印刷機流水線式工作,說不定只需一小時就能印刷出一本書。

 

很快,這種鉛活字印刷術就在歐洲普及,推動了出版業的革命,促使使歐洲人擺脫中世紀的文化桎梏。十九世紀,古騰堡的鉛活字印刷術傳入中國,逐漸取代中國用了一千多年的雕版印刷術。中國的活字印刷術影響了西方,西方的鉛活字印刷術又改變了中國。人類社會就是這樣的命運共同體,不同類型的人類文明相互借鑒、相互影響。

 

同樣改變世界的中國發明還有指南針和火藥。中國古人很早就發現了磁石能夠吸引鐵的現象,但不知其理,樸素地認為磁石是鐵的「母親」,因為「慈愛」吸引了鐵。所以,古人稱磁石為「慈石」,意為慈愛的石頭。西漢時,一個方士用磁石做成了兩枚可以相互吸引的棋子,給漢武帝演示兩枚棋子如何在棋盤上自相碰撞,漢武帝拍手稱奇,封該方士為「五利將軍」。

 

 

地球也是個大磁體,南、北各有一個地磁極,磁石受地磁極吸引,可指示南和北。戰國時期,中國人製作了指向工具司南;宋朝時,更精巧的指南針出現了。為了方便讀數,人們將指南針安置在有方位刻度的圓盤中,製成了羅盤。指南針在宋朝時廣泛用於航海,阿拉伯人乘坐中國海船時學會了這項技術,又將它傳入歐洲。到了大航海時代,當歐洲的航海家探索新航路的時候,正是指南針為他們的遠渡重洋指引方向,從而指引歐洲人開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的大門。

 

火藥的產生與中國古代的煉丹術有關。為了追求長生不老,方士們將亂七八糟的東西投入煉丹爐裡。煉著煉著,突然間濃煙四起,火光沖天,像是神仙顯靈了!後來方士們發現,煉丹爐裡有硫黃和硝石的時候,就會「神仙顯靈」。就這樣,早期的火藥被發明了。火藥不能讓人長生不老,但能爆炸傷人。唐朝末年,火藥開始應用於軍事,士兵會用投石車拋擲火藥包攻城。

 

宋朝時,人們發明了火槍和突火槍。突火槍的主體是一根巨大的竹筒,筒內裝填火藥和彈丸「子窠」,點火後射出彈丸殺敵,有效射程為一百五十餘步。宋人還將火藥筒綁在弓箭上,製成了「火箭」,提高了弓箭的射程和破壞力。到了元朝,人們將突火槍升級成火銃,槍身加粗加長,用金屬管代替竹筒。有一種用於城防的火銃,其口徑有碗口大,在攻城戰中,元軍使用火銃就像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使用義大利炮那樣令人聞風喪膽。

 

 

十三世紀,火藥經「歐亞大陸中間商」──阿拉伯人──之手傳入歐洲。歐洲人藉此發明了火繩槍和榴彈炮,人類從冷兵器時代過渡到熱兵器時代。冷兵器時代,歐洲的封建領主很厲害,他們防守靠城堡,進攻靠騎士。但在火藥武器面前,城堡不堪一擊,騎士被炸得滿地找牙,歐洲的封建階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火藥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加快了新時代的到來。

 

*本文摘自《歷史原來這麼有故事【第二輯】:從隋唐到清初,帝國的極盛到遲暮》,麥田出版。

 

 

【作者簡介】

 

王磊(講歷史的王老師)

 

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現任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歷史教師,著有《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古人原來很會過日子》(皆由麥田出版)。

 

在教學過程中,他發現學生們對古人的日常生活很感興趣,但平時的歷史教學很少涉及這方面內容,於是思考用什麼樣的方式能更好地傳播這些知識。

 

從二○一八年五月起,他以「講歷史的王老師」為名,在大陸抖音APP開設「講歷史的王老師」欄目,專門介紹有關古代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歷史知識,涉及衣食住行、戀愛婚姻、風俗娛樂等方方面面的內容。腦洞大開的問題,乾貨十足的知識點,再加上王老師作為東北人所特有的幽默講解,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聽完。

 

相關著作:《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地表最強的66堂中國歷史穿越課》《古人原來很會過日子:從衣食住行到婚戀職場,古人自有有好辦法!》《歷史原來這麼有故事:從文明起源到魏晉南北朝》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