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DMZ Docs南韓國際紀錄片影展——亞洲紀錄片合製計畫成果發表

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18年10月29日 13:00:00
DMZ Docs位於高陽市的主要放映場地Megabox電影院(TIDF提供)

DMZ Docs位於高陽市的主要放映場地Megabox電影院(TIDF提供)

邁入第十年的DMZ Docs南韓國際紀錄片影展9月中再次於首爾近郊坡州市(Paju City)與高陽市(Goyang City)盛大展開,帶來39個國家、142部作品。一如影展以南北韓非軍事區(Demilitarized Zone, DMZ)為名,除了延續以「和平、生活、交流」的宗旨進行節目策劃外,為了迎接十週年的到來,DMZ Docs更規劃了大師班(Master Class)特別放映及講座活動,邀請兩位紀錄片大師——Fernando E. Solanas與Avi Mograbi到訪。

 

前者是1960年代與Octavio Getino共同提出「第三電影」(Third Cinema)論述,並以長達4小時的鉅作《燃火的時刻》(The Hour of Furnaces)為人所知的阿根廷導演;後者則是善於以獨特的幽默手法呈現以巴衝突,作品《祝我生日快樂》與《八月,爆炸前》也曾在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放映的以色列導演。

 

雖然行程安排頗為緊湊,但還是幸運參與了Mograbi的《How I Learned to Overcome My Fear and Love Arik Sharon》放映與映後座談,以及Solanas的大師班。Mograbi的作品由導演本人面對鏡頭的自白貫穿全片,以嘲諷和黑色幽默,將自己身陷婚姻風暴的始末,與他對艾里爾・夏隆(Ariel Sharon)——以色列人視為戰爭英雄,阿拉伯世界則有屠夫之稱的以色列前總理——無可救藥的「狂熱」並置,帶領觀眾在虛實間來回穿梭。而Solanas即便已高齡82歲,仍在兩個小時的大師班中淘淘不絕,認真回應主持人金東元導演的每個提問,同時鏗鏘有力的分享自己對於劇情片與紀錄片創作,以及現今第三電影的思考。

 

DMZ Media Cube一樓為服務台,二樓即為DMZ Docs VR Booth(TIDF提供)

 

除了大師班相關活動,DMZ Docs今年還設立了「DMZ Docs VR Booth」,專門放映選入特別專題二(Special Focus 2)中的5部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影片,希望和單元中其他作品,如採用動畫、一鏡到底、以監視器畫面為主要創作素材、或是在藝廊中以雙頻道錄像呈現等表現手法各異的紀錄片進行對照,打開觀者對於紀錄片形式的討論。另外,DMZ Docs更舉辦了38秒紀錄片線上競賽、DMZ Open Cinema露天電影院等周邊活動,期望吸引更多元的觀眾一同共襄盛舉。

 

第二屆「亞洲紀錄片合製計畫」大合照(TIDF提供)

 

翻開今年的影展手冊,在DMZ Docs常設觀摩單元之後的「亞洲紀錄片合製計畫」(Asian Docs Co-production Network Project),便是TIDF團隊此行到訪的主要目的。這個計畫在2015年由DMZ Docs發起,邀請來自南韓、日本、中國、台灣的電影院校與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共同舉辦,希望能透過「合製」的概念及不同階段的工作坊,深化年輕創作者對於「亞洲」的認識與思考。

 

第二屆「亞洲紀錄片合製計畫」將計畫時程由一年拉長至兩年,以2016年DMZ Docs為起始點,讓來自台南藝術大學、日本映畫大學、南韓藝術大學、南韓龍仁大學及雲南藝術學院的五組年輕創作者,以「跨域/越界的歷史」(Trans-/Cross- History)為題進行創作。在經歷2017至2018年三階段的工作坊後,分別完成了五部紀錄短片作品,並於今年的DMZ Docs進行特別放映與映後座談。

 

日本映畫大學的《CLEFT》創作動機起源於導演林龍太意外發現自己是第四代華裔日本人的身份,全片以一位戰後任教於日本中華學校的老師費龍祿為主軸,進一步探索橫濱中華街「親中華民國派」與「親中共派」兩者間的對立及衝突。

 

台南藝術大學的翁倩文在一次南韓濟州島和平旅行中,認識了濟州四三事件、美國軍事基地等議題,因而對有著豐富戰地歷史的家鄉金門有了不一樣的思考。作品《談和平》(Peace Talk)即透過導演與父親在攝影機前關於歷史、政治、和平的種種對話,呈現世代間難以互相說服的觀點差異,以及彼此拉扯的父女關係。

 

亞洲紀錄片合製計畫《Home Faraway》映後座談(TIDF提供)

 

中國雲南藝術學院的《Home Faraway》由生於1990年代的導演擔任敘事者,聚焦戰後隨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落腳南投清境的滇緬游擊隊眷村,紀錄老兵後代魯文印一家人至雲南祭祖的過程。試著從中了解其輾轉來到台灣的歷史脈絡,以及不同世代面對自我身份認同的差異與複雜性。

 

「第五補給品」(Supply Class V)是戰後南韓軍方對美軍慰安婦的稱呼,南韓藝術大學的作品便以此為名,試圖從女性主義觀點切入服務美軍、日軍、韓軍的南韓慰安婦。《Supply Class V》訪問了長期研究並聲援慰安婦的學者與團體,並透過網路媒體、社運現場觀察南韓社會對於相關議題的反應及討論;同時將一句句慰安婦證詞作為字卡穿插其中、相互串聯,不斷與前述訪談及當今的輿論進行對話。

 

亞洲紀錄片合製計畫《Supply Class V》、《Yes, I Am a Feminist》映後座談(TIDF提供)

 

南韓龍仁大學《Yes, I Am a Feminist》的兩位女性導演將鏡頭轉向自己,拍攝她們探索女性主義、尋找女性身份/身體認同的歷程。片中除了透過動畫描繪自身成長過程中,因性別刻板印象所面臨的處境;也記錄了南韓反對厭女現象與性別暴力的抗爭行動,並訪問台灣、日本的女性平權倡議者。隨著不同面貌的女性主義在鏡頭前逐漸開展,以及兩位導演彼此持續的提問與討論,她們終於能在說出「Yes, I Am a Feminist」的同時,更堅定的邁出自己的下一步。

 

映後座談時有來自不同國家的觀眾、影人提問(TIDF提供)

 

在過去兩年的工作坊中,無論是老師與學生、亦或是學生之間,不僅對於拍攝主題、敘事方式、觀點呈現等有許多討論;藉著專題座談與交流時間的機會,創作團隊也得以進一步理解彼此國家的歷史,並針對不同議題,分享自身的觀察、經驗與感受。這些互動、對話,與後續激盪出的思考及辯證,皆成了每位學員的創作養分,也在潛移默化中造就了這次放映所呈現的五部作品。

 

囿於計畫時程、片長限制或製作經驗等諸多因素,創作團隊對於現階段的影片不免有想加以改善或延伸發展之處。但如同放映結束後,本屆計畫主持人安岡卓治對學生們說的:「從現在起你們已不再是學生,而是導演了!」隨著第二屆「亞洲紀錄片合製計畫」的落幕,他們才正帶著這次計畫的收穫與祝福出發,開啟屬於自己的下一篇章。(文/蔡豐謙)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次,以「再見.真實」為核心精神,強調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鼓勵對紀錄片美學的思考與實驗,是亞洲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官網:www.tidf.org.tw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電影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電影新聞資訊 

請聯繫: 上報生活中心 → lifenews@upmedia.mg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