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蘇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
●康乃爾大學經濟學教授
世界各地令人警惕的高度經濟不平等現象正溢出至政治和社會層面。經濟不安全感推動了中東暴力衝突,以及匈牙利和波蘭等歐洲部分國家法西斯分子崛起。即便是在美國這樣的老派民主國家,經濟邊緣化導致沙文主義、白人至上主義身份認同的強化,與鴉片類藥物氾濫等其他社會問題。
這些趨勢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但紐約城市大學的布蘭科·米蘭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指出,重大的轉變其實發生在1988~2008年間。在這一「高度全球化」時期,世界上兩個收入得以增加的群體是富國和窮國中最頂層的那1%的富人,還有一些亞洲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印尼、泰國、越南的中產階級。
世界銀行統計資料顯示,至2013年全球有7.66億人、全球人口的10%,仍處於每天收入1.90美元的極端貧困線以下。
人們已經撰寫了大量文章來討論糾正這一沮喪狀況所需的政策。然而在富裕和發展中國家——悲慘的是,在那些被誤導窮人中,存在著一種強勢的言論,聲稱目前不平等收入的差距是公平的,因為它們是自由市場導致的結果。而如果要說服他們去支援相關補救干預措施,則需要深入研究不平等背後的邏輯和道德觀念。
在拜讀克里斯·休斯(Chris Hughes)的大作《公平待遇:對不平等以及我們獲利方式的反思》( Fair Shot: Rethinking Inequality and How We Earn)時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休斯與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共同創立臉書(Facebook),他34歲時已非常富有。他的書生動地描述了一個成長在北卡羅萊納州小鎮的孩子,曾經笨拙地去適應所謂「富有白人小孩」的角色,最終以同性戀身份出櫃,爭取優異在校成績、並獲哈佛大學錄取的故事。
休斯與祖克柏在哈佛大學成同一個宿舍的室友,這實在是太幸運了。事實上,他的書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講述運氣成就個人成功。雖然休斯的父親教育他,要實現「美國夢」就得透過自我奮鬥,但休斯卻最終得出相反的結論:「我在臉書上的成功教會了我,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比如選擇大學跟誰住一間宿舍,都會對你的餘生產生巨大的影響。」
休斯解決收入不平等的方法是向富人徵稅,以為中下階層提供最低收入保障。這個方案令人開心的地方在於,美國至少還有一些頂級富豪能夠坦然承認體制的不公平,儘管他們也是靠著這個體制富有的。
為了理解不平等的邏輯和道德觀,我們有必要去深入分析休斯關於運氣的說法。運氣帶給他的可不是其中一部分財富,而是全部。運氣決定了休斯能足夠聰明,可以到哈佛念書,然後在那裡見到祖克柏。同樣的,祖克柏還是一個孩子時就有幸從父親那裡學習了雅達利(Atari)公司的BASIC程式。
有些人試圖以努力工作很重要來反對運氣論。但那不是重點。畢竟一個人是否具備強烈的職業道德本身就是運氣,因為這取決於他/她的基因構成、環境、教養。因此,運氣作為財富決定因素的首要地位,代表著經濟不平等現象並不存在道德上的正當理由。
在這一點上,許多心懷善意的激進份子會認為我們因此必須完全平等。但這個「因此」是無效的。當然,確保公平和平等很重要,但消除貧困、改善中產階級成長機會也很重要。
在目前情況下,推動絕對平等可能反倒會減弱人們工作積極度,以導致大規模經濟崩潰。過去,我們也已經看到這種情況發生在許多有著善意出發點的社會實驗中。
我們將不得不進行權衡。當前這種讓人無法忍受的高度不平等狀況,需要多項干預措施改善教育和健康狀況,以及休斯建議的那種再分配型稅收。但我們也得去容忍一些收入差距,以維護人們的工作積極性,讓經濟持續運行。
休斯關於最低收入保障的建議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但絕非靈丹妙藥。我們假設一下,倘若最窮的那一半人口買不起一些能確保自身基本健康的疫苗。有人可能會認為給每個人最低收入保障,將糾正這種不公正現象。
但假設,某些關鍵資源的數量只能夠用來生產供應一半人口的疫苗。在這種情況下,你給最貧窮的那一半人口多少錢並不重要:疫苗的價格會持續上漲到只有最富有的那一半人能夠負擔得起的點位。在稀少狀況下,確保公平結果的唯一途徑是透過抽籤方式來發放疫苗。
那麼保障性收入成效將取決於經濟潛在總體平衡度。疫苗的假設只是可能出現的其中一種複雜性案例。如果想讓休斯的計畫奏效,我們必須找出更多的可能性偶發因素,然後設計一個體制來提前預防它們。
(原標題為《The Ethics of Reducing Inequality 》,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