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爾
●德國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主管
麥金能
●石油改變國際協會主管
自從各國在2015年簽署巴黎氣候協定(Paris climate agreement),太多政治人物已經被石油、天然氣產業逐漸說服,他們可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供協助的說法。例如,「清淨煤炭」(clean coal)、油管計畫可以協助籌措乾淨能源資金,「天然氣是燃料橋樑」則讓各國政府輕易成為新石化燃料項目的橡皮圖章,儘管目前石化燃料產量已經導致溫度上升幅度,遠超過巴黎氣候協定要求的工業革命前攝氏2度的水準。
國際能源總署(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估算,2016年石油、天然氣產業投資總額達6490億美元,20國集團(G20)對於石化燃料補貼則高達920億美元。至2030年,G20國家的新天然氣項目投資金額估計將超過1.6兆美元。
很清楚的,石油、天然氣產業正趕在減碳經濟主導前,卯足全力擴產、擴大獲利。他們目前是成功的,因為政府早被說服而當上幫手。天然氣產業宣稱「天然氣可以是燃料橋樑」以利更穩定的氣候變化,但是其對氣候造成的負面效果幾乎等於煤炭,或者更糟。
事實上,天然氣產出的廢氣相當於G20國家在2050年碳預算的三分之二。更糟的是,新天然氣項目並非取代煤炭,而是風力、太陽能項目,兩者在許多地區都是比煤炭、天然氣便宜。多數新天然氣項目預估要營運最少30年,這證明天然氣不會成為降低溫室效應的利器。
歐盟被外界認為可以主導開拓無碳經濟未來。不過,事實是相反的。自2014年來,歐盟投資10億美元在天然氣項目。歐盟執委會提議2020~2027年應降低類似項目預算,但卻允許成員國可以自行使用納稅人的錢在石化燃料項目上。
根據英國氣候學家安德森(Kevin Anderson)、博德瑞克(John Broderick)研究,要達到氣候協定目標,歐盟必須在2035年完全不使用石化燃料。
另一個產業編織出的謊言是,擴產石油、天然氣所得到利益是轉型乾淨經濟必要的。這個說法被加拿大接受,該國政府持推動新油管計畫。近期,加拿大政府付給德州能源業者金德摩根(Kinder Morgan)34億美元擴大一項已經65年的油管計畫,但金德摩根反而預警該計畫的風險。
運用公共資金尤其令人反感,因為這些資金被鎖定使用在導致危險氣候變化的能源上。不用多說,都知道大型能源基礎建設投資案將營運數十年,就算市場需求、價格劇烈會下滑,業者與投資人還是會希望見到投資報酬。從政治與法律觀點觀察,要關閉已經營運的項目,遠比項目啟動前停止困難許多。
第三個產業編織的謊言是「清淨煤炭」,主要依賴的是碳補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技術。各國政府和能源產業把CCS當成對抗氣候變遷利器,也把這當成推遲降低石化燃料生產的藉口。現在,CCS甚至被說成一種可以吸取碳排出大氣層的神奇方案。
CCS最初是為強化油採收(EOR)而開發的技術,把加壓的二氧化碳打入較舊油藏中,以採集出原本難以採集到的原油,這方法明顯提高了產能與溫室氣體排放。該技術已使用了40多年,特別是在美國。但是在資金和能源方面成本都很高:採用CCS的燃煤發電站必須燃燒更多的煤才能產生相同的能量。
石油業者成為CCS強烈支持者,因為該技術提供EOR中所需要的二氧化碳。殼牌(Shell)、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已花費了數十億美元於CCS研發,現在所需要展示是CCS可以衍生出的商機。
已經清楚的是,CCS僅在用於EOR時才具有商業可行性,這代表現代過濾器可用於減少顆粒空氣污染,煤本身也永遠不會是乾淨燃料。
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宣稱,他們可以比任何人更「乾淨」地執行任何特定投資項目。能源公司一直在競相宣布,可能提高當前營運效率新技術和措施,好像這應該賦予他們增加生產的權利。
有關產業其他「欺人」說法邏輯往往是公司越陷越深,企業投入更多資金至未經證實負排放技術,這只促成加深對石化燃料依賴度。例如,作為焦油砂的所在地,加拿大阿爾伯塔省投資3.04億美元,以幫助油砂公司增加產量並減少排放。
在科學和專業知識越來越被人們視為菁英主義者自負產物時,了解更多真相的政府不應該幫助石化燃料公司從日益嚴重的氣候危機中獲利。該產業試圖讓我們所有人陷入危險的現狀。
全球氣候運動正在重新定義這一議題的領導力,但僅靠非政府組織和活動家無法創立一個無碳未來。聲稱致力於巴黎協定的政府,必須提供一個強有力的逐步淘汰石化燃料計劃,而不是支持該產業持續擴張。
(原標題為《Fossil-Fuel Doublespeak 》,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