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論壇》民主視角:運算法沛然莫之能禦 警惕假新聞守護民主

奈伊(Joseph Nye, Jr.) 2018年12月13日 07:00:00

 

 

奈伊

 

• 現為哈佛大學教授

• 曾任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美國國防部助卿

• 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與巧實力(smart power)論述

 

 

「假新聞(fake news)」一詞已成為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一切他不喜歡報導的代名詞,但它也是一個分析術語,用來描述以傳統新聞報導形式呈現的有意歪曲。

 

不過,這不是一個全新的問題。

 

運算法下的同溫層

 

1925年,《哈珀雜誌》(Harper’s Magazine)發表了一篇關於「假新聞」危害的文章,目前,有2/3的美國成年人從社群媒體獲取新聞,社群媒體的業務模式使它們極易受到外部操縱,演算法(algorithms)也很容易遭追求利潤或惡意誹謗的目的所操縱。

 

不論是業餘人士、犯罪分子還是政府,包括本土與境外的許多組織擅長利用逆向工程破解科技平臺對資訊的解析,俄羅斯在這方面堪稱高手,她是第一批認識到如何將社群媒體當作武器、並利用美國境內公司反抗自己政府的國家之一。

 

面臨浩如煙海的網路訊息,人們很難弄清楚應該把注意力(attention)放在哪裡。

 

目前,注意力而非資訊反倒成為需要捕獲的稀缺資源。大資料和人工智慧讓傳播的微定位(micro-targeting)成為可能,使人們所得到的資訊侷限在思維類似的「同溫層(filter bubble)」中。

 

社群媒體所提供的「免費」服務基於這樣的營利模式:使用者的資訊和注意力才是真正的產品,並出售給廣告商,設計演算法來學習是什麼讓用戶持續參與,進而投放更多廣告,為公司帶來更多收入。

 

用戶的憤怒等情緒刺激了參與,但令人憤怒的錯誤新聞卻也證明要比準確的新聞更能吸引用戶的參與。

 

沛然莫之能禦的運算法

 

一項研究發現,諸如此類的「假消息(falsehoods)」在推特(twitter)上轉發的可能性要比真實消息高70%。類似地,2018年稍早的一項德國研究發現,YouTube的演算法會系統性地引導使用者閱讀極端主義內容,因為這些內容的「點擊數(clicks)」和帶來的收入最高。

 

傳統新聞媒體的事實查核(fact check)常常無法跟上腳步,有時候甚至會為了吸引更多注意力而產生反作用(counterproductive)。

 

從性質上看,社群媒體的「獲利模式(profit mode)」可被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non-state actors)」利用而成為武器(weaponized )。

 

最近,Facebook因為在保護用戶隱私方面漫不經心而飽受批評,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於2016年承認, Facebook「沒有為我們日常所面臨的協作資訊操作做好準備。(not prepared for the coordinated information operations we regularly face.)」

 

但Facebook「此後汲取了很多教訓,並開發了成熟的系統將技術和人相結合以阻止對我們的服務的選擇干預。(The company had, however, “learned a lot since then and have developed sophisticated systems that combine technology and people to prevent election interference on our services.)」

 

這些措施包括挖掘和刪除假帳戶的自動程式、不再像過去那般讓散播假消息的Facebook頁面顯示通知、發佈假帳戶刪除數字的透明度報告、核實發佈政治廣告用戶的國籍、增加1萬名員工專職解決安全問題、改善與執法部門、其他公司的合作進而防堵可疑活動。

 

但問題仍未被解決。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社群媒體與研究如何利用這些系統的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間的競賽將不斷繼續下去。人工智慧等科技方案也不是萬靈丹,因為假新聞的措詞通常更加情緒性和粗暴,它們比真實新聞傳播得更快更遠。

 

推特上的假消息要比真消息獲得速度與數量暴增的轉發,即使已進行事實查核,重複的假消息也能增加讀者視為真實消息的可能性。

 

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俄羅斯聖彼德堡的網路研究局(Internet Research Agency)花了年餘的時間打造數十個偽裝成美國地方新聞機構的社群媒體帳號,有時它們的報導會傾向某個候選人,但通常它們的主要目的是造成民主混亂、令人嫌惡的印象,同時降低投票率。

 

199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通訊規範法》(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當時尚在嗷嗷待哺(then-infant )的社群媒體公司被視為替客戶提供互動服務的中立電信服務提供者。

 

但這一模式顯然已經不合時宜。

 

在現今強大的政治壓力下,大公司開始更仔細地檢查所屬網路,刪除明顯的假消息,包括那些透過僵屍網路(botnets)所傳播的假消息。

 

不過,假若強加限制在這些受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言論自由的公司將產生棘手的實踐問題,那些設備與非美國公司不具有第一修正案賦予權利(私營公司亦然),但令人厭惡的美國境內組織和個人則擁有這些權利,並可能成為外國勢力的仲介。

 

守護寶貴民主

 

無論如何,外國勢力所造成的傷害不如國內同胞所造成的傷害,假新聞和外國假扮真新聞來源的問題很難解決,因為這些都需要在重要價值觀間進行權衡,擔心受審查的社群媒體公司則想盡辦法躲避批評它們怠忽職守和收錢的立法者監督。

 

歐洲選舉的經驗顯示,調查新聞報導和事先警告公眾有助於選民抵制假消息,但讀者與假新聞間的鬥爭可能將一直是炮製者和(他們所利用的)平臺公司間的貓捉老鼠競逐,這將成為任何一個國家的選舉背景雜音,時刻保持警覺則是保護寶貴民主的代價。

 

 

(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Is Fake News Here to Sta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