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回收視角:無法減少塑膠使用 氣候繼續暖化

 

葛瑞特

 

• GAIA 亞太區主管

 

佛爾

 

• 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環境中心主管

 

塑膠已成一個熱門話題,關於海岸和海洋中的塑膠的報導不絕於耳,決策者也開始用禁令和限制令來應對塑膠袋和一次性塑膠用品問題。

 

但塑膠行業正在反擊,說塑膠不可或缺,真正的問題其實是消費者亂扔、廢物管理體系不善。根據塑膠業的論點,臥床不起的住院病患老人需要依靠彎杆吸管,取消熱縮包裝蔬菜將導致食物質變的災難

 

毫無疑問,在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甚至許多發達國家)廢物管理有待改善。

 

政府急需投資於更好的廢物收集和處理系統,但發達世界還必須停止向窮國以所謂「回收(recycling)」為名,輸出沒有價值的塑膠廢品。

 

歐洲人和美國人分類丟棄在不同垃圾桶中的垃圾,最終被裝上集裝箱運至了東南亞國家,由薪水微薄可憐的工人在有毒有害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分揀。最終,大部分垃圾的歸宿是掩埋場和水路

 

更重要的是,湧入自然系統的塑膠與摧毀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助長氣候變化和耗盡自然資源的其他力量直接相關。這便是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Heinrich Böll)、塑膠決裂運動(Break Free From Plastic Movement)最近聯合發佈的《塑膠地圖》(Plastic Atlas)報告的主要發現。

 

《塑膠地圖》匯總了關於合成高分子材料的事實、資料和背景資訊,在過去70年裡,這種材料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報告清楚地表明,塑膠業一直在向我們兜售錯誤的敘事,塑膠危機早已不僅是廢物管理問題,真正的起源在石油、天然氣從地底下開採出來時便已開始,並將持續到塑膠廢物進入海洋、其他生態系統後許久,塑膠生產不僅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源頭,還向環境中釋放了各種其他化學物質,其中許多,最後都進入了人類的肺部和胃部。

 

因此,處理廢物的措施固然重要,但絕不能因為它們而減少了對主要問題的關注:世界在一開始生產了過多的塑膠。1950年至2017年,全球生產了大約92億噸塑膠,相當每個人生產一噸。

 

更甚者,這些塑膠中近半為2000年後生產,而生產速度還在不斷加快,看不到減速跡象。

 

最新估計,到2050年,塑膠生產和焚化將排放560噸二氧化碳當量,占了21世紀中葉根據當前減碳排放承諾可支出總預算(carbon budget)的10%至13%,到21世紀末,塑膠相關排放將佔總碳排放預算的一半。

 

氣候危機和塑膠危機為一體兩面。

 

為了將全球暖化幅度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人類絕對必須降低所生產、消費和廢棄的塑膠數量,此外,絕非利用回收就可解決,在生產出來的所有塑膠中,在美國僅不到10%的塑膠被回收;其餘都遭焚化、掩埋。

 

改善廢物管理和加大循環使用都是當務之急,但唯一真正持續的方案是減少塑膠產量。我們首先必須減少塑膠包裝,這佔了塑膠廢物40%的量。第一步是逐步杜絕塑膠購物袋和垃圾袋、餐具,以及彎曲吸管等一次使用性物品。

 

人類必須找辦法不再增加地球廢物。

 

這意味著,在絕對數量上減少經濟中所用的物質,同時也意味著停止開發生產塑膠盒等其他高污染物質的石化設施。更廣泛地說,人類必須強制製造商改變分銷和送貨系統,轉向可二次封裝和二次使用的系統,並為它們的產品所造成的傷害承擔責任。

 

部分措施已開始實施。

 

在亞洲,整座城市都在透過分散化的社區領導集中項目、一次性塑膠用品禁令,以及反廢物焚化遊說,轉向零廢物方案,儘管許多方案仍有待發現和實施,但亞洲正成為這股變化的推動力。

 

轉向零廢物的運動也在全球範圍內茁壯成長。

 

生產最多塑膠的公司被點名指責,各國政府也在推動禁止壓裂法、鑽井,強制要求降低塑膠產量,以及宣導二次使用和二次封裝方案。

 

如果說有什麼辦法能夠阻止塑膠氾濫的話,那就是加強問責。

 

問責依賴流通良好的資料和資訊,人類必須曝光、公佈關於塑膠的真相,反擊塑膠業所宣傳的誤導性敘事,《塑膠地圖》便是一次翻頁的機會。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Why the Plastic Crisis Matter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