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星際航線太空船試飛淺析

周若敏 2022年06月11日 07:00:00
國際太空站的使用年限到期以前,民營企業與美國政府在太空領域上的合作將日趨緊密。(美國波音公司的星際航線太空船/美聯社)

國際太空站的使用年限到期以前,民營企業與美國政府在太空領域上的合作將日趨緊密。(美國波音公司的星際航線太空船/美聯社)

美國波音公司的星際航線太空船(Starliner)於美東時間5月20日發射升空後,與國際太空站對接,並在25日成功返回地球,這是繼SpaceX後完成發射運輸的第二家民間公司,此次任務成功代表波音公司將可成為美國太空總署與民間合作運送物資及太空人往返地球與國際太空站的團隊之一。

 

太空梭計畫結束後開啟美國民營企業投入太空領域的大門

 

美國在2011年結束了長達30年的太空梭計畫,且先前建造的太空梭皆已除役,若美國要上太空只能搭乘俄羅斯的太空船,美國國會於2015年通過《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案》(Commercial Space Launch Competitiveness Act)後,開啟了民營企業投入太空探索的時代。而美國太空總署的商業載人太空發展計畫(Commercial Crew Development, CCDev)即是在該法案的背景下,開放給民間製造與發射太空船所進行的計畫,主要用途是運送人員及物資上國際太空站,該計畫最終目標是要載人登月並返航。

 

波音進度波折但仍有望在年底完成載人飛行任務

 

在經過多次審查後,美國太空總署選擇波音與SpaceX兩家公司簽約,並補助70億美金,要建造太空船並完成無人與載人試飛任務,才能正式執行太空任務。波音的太空船為星際航線(Starliner),SpaceX的太空船為飛龍號系列(飛龍號已退役,目前服役是飛龍2號),雖然當時外界預期將由老牌經驗豐富的波音領先進度,但實際上卻是SpaceX的進度超前,在2019年完成試飛,並於2020年開始執行載人飛行任務。波音在2019年底的無人試飛時發生計算錯誤導致消耗過多燃料而無法抵達國際太空站,且之後在2021年的試飛前發生閥門腐蝕而故障無法開啟的問題,這次飛行可視為前兩次失敗飛行的補考,雖然仍發生推進器未全部作動,以及溫控系統發生問題等失誤,但大致上成功載貨升空對接國際太空站並返回地球。波音表示目前需要檢視修正小失誤,並期望能依照排程計畫在今年底前完成載人飛行任務,而美國太空總署也表示將在失誤修正後評估年底載人的人數。

 

美國將努力降低俄羅斯退出國際太空站所造成的影響

 

在太空梭計畫結束且民營企業太空船升空前,美國一直是依靠俄羅斯的聯合號太空船(Soyuz)載運太空人及物資,且在國際太空站上是由美國負責電力和維生系統,而俄羅斯負責維持高度和推進方向。但日前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Roscosmos)署長羅戈辛(Dmitry Rogozin)表示,美國因烏克蘭危機聯合其他國家對莫斯科進行制裁,因此將退出國際太空站的合作,但因美俄雙方在國際太空站上的合作已久,若俄羅斯選擇退出,將對維持國際太空站運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美國在商業太空領域的發展即是為了降低對俄羅斯的依賴,提升自己本國的太空科技能量,發展更有彈性的運作方式,而波音與SpaceX也在研究如何讓太空船增加不同的功能,因此可預測在國際太空站的使用年限到期以前,民營企業與美國政府在太空領域上的合作將日趨緊密。

 

太空商用民營化可讓美國保有靈活調整的空間並增加良性發展

 

依照目前美國民營企業投入太空領域的活動成果看來,美國政府開放太空技術民營化是正向的選擇。太空技術屬於先進科技,美國太空總署為了保有不同選擇方案,因此選擇SpaceX和波音作為商業太空的合作夥伴。老牌公司或許有雄厚資本及成熟技術,但新創公司的靈活度與創造力也不容小覷,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商業合作可促成供應商之間的良性競爭,在多元競爭與刺激下,最終可達成降低成本與建造更安全太空船的條件,以實現太空探索與開發的目標。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政策分析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